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郎士元考     
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生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皇甫冉榜进士。姚合《极玄集、卷上》:“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年进士。”《新唐书·艺文志四》:“郎士元诗一卷。字君胄,中山人。”计有功《唐记纪事·卷四三》所载殆与《新唐书》同。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按:《极玄集·卷下》谓:皇甫冉“天宝十五载进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皇甫冉)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同志在《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载1958年4月21日《人民日报》)一文中指出:“诗,硬是可以点铁成金的嘛!改一个字,诗就活了。”的确,凡是涉猎过我国古典诗歌的人,对这种“诗以一字为工”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而且在许多诗话词话中,都提到了这个现象,并作了某些说明。他们把一句诗中能使诗活起来  相似文献   

3.
徐元杰 第三卷第875页《徐元杰小传》只提供了徐的卒年,其生年个问号。其实其生年有现成的资料。《历代四季风景诗三百首》[7]第52页载:“徐元杰(1196——1245),字仁伯,上饶(今江西上饶市)人,官至工部侍郎。他的即景抒情诗,写得新颖活泼。”《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则云:“徐元杰(1194-1245),字仁伯,一字子祥,号梅野……”两处提供的生年不同,似应取专治宋人传记资料的后者。 其结尾部分,《小传》说:“……权中书舍人,拜工部侍郎,谥忠愍。”这不够准确。其实,他这个工部侍郎是“特拜”的,“等于“赠官”,实际他一…  相似文献   

4.
<正> 孔子有个著名主张,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个主张在孔子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终身行之”.而这个主张又可以用一个“恕”字来概括,这个“恕”字,据朱熹解释,即“推已及人”之意,用现在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与殷晋安别》一诗,前有小序: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景仁作太尉参军事,见《宋书殷景仁传》及《通鉴》晋纪三十七。其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史籍失载。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引程移衡《陶诗程传》:“殷晋安,字景仁,名铁,以字行。晋安,东汉属会稽郡,置都尉。此为南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析置晋安郡。刘宋改晋平。今为福州。”“《汉官仪》:‘每郡置太守一人,丞一人;郡当边戍者,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想问您两个问题:在《诗经·小雅》中有六首诗,光有题却无文,叫它们笙诗。请问,什么样的诗叫笙诗,它们为什么没有词句呢? 另我有个同学叫赵腾骉,可是我查了很多字典,都没有“骉”这个字,问他,他说这个字念“biao”。请问,有这个字吗,它是什么意思? 祝身体健康! 王翠玲  相似文献   

7.
船山说《诗》,对兴观群怨有不少独特的见解.这从里入手,可以找到船山诗论的基本特色。兴观群怨是诗歌的几种社会功能。孔子论《诗》,说它具有这样的功能,自这以后,人们长期讨论这个问题。它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汉人说《诗》,一首一首地审视它们的社会功能,最典型的代表是《诗序》.它标明哪首诗是“美”,哪首诗是“刺”,或者是“闵”、“戒”、“思”、“忧”之类.没有明白标出这类字眼的,字里行间仍然有一层类似的意思在内.《毛传》标明一百一十六首是兴诗。虽然大家对这个“兴”的认识不尽一致,但可以肯定它是诗的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8.
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怎样理解才正确呢?肖文苑在《唐诗琐语·再说“诗眼”》中说: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是腐臭之意,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动词。”而林安在《“诗眼”不一定都是动词》一文中却说:杜甫的“这个‘臭’字也只能是形容词啊!”(《福建文艺》  相似文献   

9.
孙枝蔚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三原人,是清初一位有特色的诗人。汪懋麟《溉堂文集序》说:“予论诗,于当代推一人、为征君孙豹人先生。其为诗不仅宗一代、一人,故能独为一代之诗,亦遂为一代之人。”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亦说豹人之诗“自有真  相似文献   

10.
对于我国古代诗家词人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注重“炼字”的问題,历来论述不少,且有很多高论。尽管如此,也还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古人常把“吟安一字”当作诗词“工拙”的关鍵。《苕溪渔隐丛话》说得很有趣:“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个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是指点睛之笔,也就是在意境之“眼”上炼字。《诗人玉屑》说:“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诗法家数》也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正是此谓也。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文摘     
小语单册古诗常见词语新释 ①例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处”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处所”.这在先秦两汉或在现代其用法都没有什么两样.但诗词之中,“处”却往往用以指示时间.作用与时间名词略同,有……“时”,“际”的意思,并不是指处所.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将“遥知兄弟登高处”一句里的“处”字释为时  相似文献   

12.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一个句子是:______。2.在横线上默写《沁园春·长沙》的词句。  相似文献   

13.
最短的诗:我国古代最短的诗为《弹歌》,载《吴越春秋》,全诗只有8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我国当代诗人顾城曾写过一首题为《生活》的诗,通篇只有一个字:“网”。形象地揭示了生活的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14.
吕叔湘《未晚斋语文漫谈》中有《“物”作“人”讲》一文,连引了38例,用来证明“魏晋南北朝时代(主要是南方)的文献里,常把“物”字作“人”讲,[1]这看法是完全正确的,但该文最后一段说:“这个‘物’字或者泛指众人,或者总指一切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汉书》卷62载司马迁搬任安书》,有‘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之语,这个‘物’只能是指人而不是指物,但是颜师古等人对这个‘物’字没有注,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也没有注。上面所引例句,时代最早的是记录西晋人的话,离开了司马迁的时代,至少有三个多世纪。这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以“眼”论诗起源于绘画理论。《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一段名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想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就是眼睛。通过眼睛来表达精神,成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普遍规律。诗画本一理,后来以“眼”论诗渐多。刘勰所谓“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宋晁补之所谓:“诗以一字论工拙”,都是强调这种捕捉诗眼的工夫。杨载《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还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如老杜诗‘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檐虚’,炼中间一字。”王构《修辞鉴衡》中也说:“古人炼字在于字眼上炼。”到了清代,“诗眼”说更加具体了。施补华《岘亻庸说诗》中说:“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  相似文献   

16.
注释家们对李白《峨眉山月歌》的写作时间问题,历来有两种意贝:一说是诗人在游峨眉时做的(王(?):《李白》),明代万历年间《唐诗画稿》中对比诗的作图,就是持这个观点的;一说是诗人“辞亲远游”的纪程诗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等)。这样说来,对诗中所提的地域,也就分“想象的”和“实在的”两种。这里所探讨的,系后一种。 《艺苑卮言》(卷四)说:“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纵观各家注释,除对“峨眉山”“渝州”二地域论述皆同外,另外三地域则各说不一,这样似必影响读者对“太白佳境”的全面领  相似文献   

17.
一、从《捕蛇者说》谈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把“观民风”的“民”字换成“人”字,许多注本部注明其中原由: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但是,同一篇文章里有“专其利三世矣”,和了“世”字,却不算犯讳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先说什么叫“讳”。宋人张世南《游宦纪闻》  相似文献   

18.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19.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字还是“羡”字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先从诗眼这一文论的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看。诗眼这个词最早见于苏轼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有个习惯,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家家要吃糕,像端午节吃粽子似的。有一年的重阳节,大诗人刘禹锡和一些朋友头载茱萸,登高饮酒,联句作诗。他看着眼前一盘盘蒸得香喷喷的糕,想用糕这个词。“糕、糕、糕……”诗人轻轻地念着,觉得用糕字,写的是眼前事,声音也响亮,用到诗句里满合适。但又一想:“不对呀,糕字在老百姓的口里倒常常提到,但《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和《春秋》这些古书里可没有糕字啊,能用吗?”他反复思量,叹息一声:“唉,既然《六经》里没有糕字,我就不用吧。”后来,别人也写《重九诗》,就在诗中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