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袁枚倡导的性灵说主张诗表性情,认为诗歌是发展、变化的,批判了当时具有复古色彩的考据学,影响了一代诗风。袁枚的创新论源于性情说,注重个人性情独特的表现,注重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主张在继承中创新。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于《书坊刻诗话》中,指袁枚《随园诗话》中所言与画家童钰的生死交谊为诬。然而章氏于袁枚不同,文集中除此之外,绝无提及童钰处;袁枚诗文则有多篇纪念童钰,感情深挚,细节分明,不似章氏于事情多推断、猜测之词。就交往而论,章氏与童钰为同乡,但生平绝少交集,其知童钰,惟赖史家邵晋涵;袁枚戚友多人与童钰交往密切,童钰去世前八年,且有信致袁枚。就性情、志趣论,章氏与自然、诗歌、绘画无缘,经世思想浓重,保守自大;袁、童泽均爱梅、爱诗,性情恬淡、放达,可谓志趣相投。章氏因忌妒敌视袁枚,指袁枚伪造故实,实则是他自己昧于事实而妄言。章氏力倡“史德”之说,此处可谓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3.
袁枚放浪不羁的私生活颇为当时人及后人所诟病,甚至其性情被人称之为"妓女嫖客的性情"。透过这些面纱,其实可以看到一个冲决儒家诗教和理学束缚的、关爱女性的真实袁枚。  相似文献   

4.
袁枚倡导的性灵说主张诗表性情,认为诗歌是发展、变化的,批判了当时具有复古色彩的考据学,影响了一代诗风。袁枚的创新论源于性情说,注重个人性情独特的表现,注重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主张在继承中创新。  相似文献   

5.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主张的性灵说在清代诗坛影响巨大。可贵的是,袁枚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抒情诗创作“以真达情”的特色,就是性灵说的一个表现。“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袁枚《答曾南村论诗》中有句云:“提笔先须问性情”。在袁枚的诗文论述中,“性情”与“情”是基本同义的。“提笔先须问性情”,首先肯定的是做诗要有情,情之有无是诗之先决条件。在袁枚眼中,抒情是创作的根本目的,真情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诗是情的产物,情的表现,要“自把新诗写性情”。所以他坚决反对有意识地为政治需要,为炫耀学问或为…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对有清一代的袁枚十分推崇,这包括赞赏其天赋独厚、性灵自由、思想解放、民本思想和退隐独居等很多方面。不过,林语堂有更多地方与袁枚不同,像宗教信仰,科学、平等、自由等现代意识,白话文体,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观等都是这样。还有性情的差异,即袁枚生活放任甚至放荡,而林语堂则更为自律节制。  相似文献   

7.
性灵说是清代诗歌大家袁枚毕生所提倡的诗歌理论。文章试图以其著作《随园诗话》为支点,探讨性灵与性情的关系,阐释“性灵”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苏虹 《天中学刊》2005,20(6):54-55
“性灵诗派”重要诗人张问陶《船山诗草》中所提出的诗论主张与性灵诗派的代表袁枚有诸多不同之处:不仅重性情之真,亦重性情之美善;不仅重诗中有我,更重诗歌反映社会现实;重视人品与诗品。这些诗论是对袁枚诗论的补救与发展。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生平经历、地域文化与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
张文萍 《文教资料》2006,(27):81-82
袁枚论诗主“性灵”,他强调写诗抒发性情是“性灵”说的核心内容;他主张写诗要独创、争新,“自把新诗写性情”;他认为写诗需要一定的天分。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幽默性诗歌的发展历程中,清代诗人袁枚可谓成就斐然。本文试取性情之一特殊方面———幽默作为着眼点,分别从幽默产生的诗学论证、幽默表现的心理透视、幽默展示的文化魅力三大部分逐层展开论说,以证明袁枚诗歌的幽默特质所体现的文学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袁枚认为以抒写性情为本质的诗歌是随时而变的,他批判地继承了前人关于学发展变化、学继承与创新关系问题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学通变观,在中国学通变史上具有集大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嘉道诗学以反思袁枚性灵诗学的流弊为逻辑起点,针对“性灵”概念流行和泛滥,诗坛重新祭出“性情”这一古典诗学核心概念,并就性与情、性情与道德、性情与学问的关系展开讨论,将“性情”概念放在诗学史的演进、发展中加以锤炼,终于完成了对这一传统概念的周密诠释,为嘉道诗学的平衡发展以及此后诗学观念的转型并融入近代化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祭妹文>是袁枚的散文代表作,古之论者将<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陇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作为清代"性灵"诗说的倡导人,袁枚主张"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之表露者也""诗者,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他的这种主张在散文中同样得到充分的体现,<祭妹文>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情真"二字,在于独具特色的抒情.  相似文献   

14.
学界谈论赵翼、袁枚,多注重二人的相同点,对其诗学观之不同,则少有探究.本文从二人在诗歌创作的性情、才思、养气三方面,探究其不同.  相似文献   

15.
针对学界对郭麐皆从师姚鼐、袁枚的说法,本文通过厘清郭麐与姚、袁二人的交游情况,认为姚鼐为郭麐业师,而与袁枚无正式的师生关系。在文学上,郭麐对袁枚"性灵"说多所继承,对姚鼐的桐城文法和诗法则有微言,在对二人文学主张的取舍中形成崇尚性情、追求自然、卓然自立的早期文学思想。这种文学思想的形成与其自负、自立的个性和对乾嘉时期桐城文派的理性估衡有着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学术思想的时代,袁枚却沿着清初至乾隆以来性情论重"情"反"理"的倾向树立了"诗本性情"的诗学观念,并以此对孔子《诗》说进行了批评与改造,表现出一定的反理学色彩。袁枚摒弃了孔子诗学强调的教化作用,以"诗言情"而反"思无邪",唯性情"真"而反"郑声淫",抑《雅》《颂》而扬《国风》,重情诗而立艳体。他将"兴观群怨"解释为以感发真性情为首要目的的审美功能,把"温柔敦厚"阐释成以表现真性情为前提的含蓄诗风,以《诗经》为典范倡导诗歌的唯情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家诗学的政教精神和伦理主义,促使诗歌从言志载道走向世俗人生。  相似文献   

17.
张问陶的诗学思想十分丰富,其诗歌本质论表现为始终重视性情与性灵。关于性情,他的主要观点是:诗发乎情,情触于遇;古人只是性情诗,好诗不过近人情;文章飞动谈忠孝,风景流连写性情。关于性灵,他的主要观点是:不写性灵斗机巧,从此诗人贱于草;墨光都借性灵传,愧我性灵终是我;播弄天机损性灵,空灵不是小聪明。这些观点与袁枚同中有异,又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8.
张问陶的诗学思想十分丰富,其诗歌本质论表现为始终重视性情与性灵。关于性情,他的主要观点是:诗发乎情,情触于遇;古人只是性情诗,好诗不过近人情;文章飞动谈忠孝,风景流连写性情。关于性灵,他的主要观点是:不写性灵斗机巧,从此诗人贱于草;墨光都借性灵传,愧我性灵终是我;播弄天机损性灵,空灵不是小聪明。这些观点与袁枚同中有异,又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9.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表现出鲜明的推尊诗教、尊唐黜宋的诗论立场,袁枚对此提出非议.袁枚认为诗歌应当表现出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应该力求创新,反对刻意用诗教来约束性情和用时代来区分高下.沈袁二人的诗学追求"求雅"与"求真"、"尊体"与"求新"的不同正是格调、性灵两派论诗宗旨的根本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20.
《随园诗话》包括《补遗》共二十六卷,是清中叶著名诗人兼文学评论家袁枚论诗的主要著作。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曾任溧水、沐阳、江宁等县知县,三十三岁时辞官归隐,卜居于江宁小仓山,号随园,崇饰池馆,自是优游其中者五十年。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袁枚以诗文名于当时,交游甚广,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诗论的主要观点是“性灵说”,主张在创作中讲性情,求自然,著自我,反对格调说,也反对盲目摹仿古人,分门别派,相互诋毁。对当时流行的厚古薄今尤其是在诗文创作中独尊杜甫、韩愈的观念,袁枚是坚决反对的,并就此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特别是他在对杜甫的评价方面,极富个性,不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使对我们今天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