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原生态文化相撞击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合力的产物.以壮族原始歌圩仪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为参照,从歌墟仪式由原始群体性记忆走向现代都市狂欢式仪式、由原始诗性意味的消解转向现代审美韵味的构建等方面比较分析壮族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特征,可以挖掘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抵抗、审美修复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2.
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从最初的"倚歌择偶"到今天集各种文艺和商业活动于一身,歌圩这一壮族文化越来越显出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南宁市积极开展由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发展而来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用原生态的歌圩文化资源拓宽投资渠道,以民族经济开发打造壮乡人文魅力,用智慧构筑"文化和经济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基础,促进文化与经贸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壮族歌圩是壮族传统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从最初的"倚歌择偶"到今天集各种文艺和商业活动于一身,歌圩这一壮族文化越来越显出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南宁市积极开展由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发展而来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用原生态的歌圩文化资源拓宽投资渠道,以民族经济开发打造壮乡人文魅力,用智慧构筑"文化和经济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基础,促进文化与经贸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范秀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12-15,38
壮族是一个有着歌圩传统的民族,情歌是壮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类。浩瀚的情歌和古老的歌圩似乎都在表明一个事实,即壮族民众享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和非常诗意的恋爱方式。但是,深入壮族民间,却会发现一个相反的事实:壮族民众很少有夫妇是通过对歌结识并成婚的。壮族情歌所标示出来的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交情、倚歌择配"实质上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文化的幻象。明确壮族情歌是乡土社会的一种审美幻象,可以引导我们对壮族社会及其文化有更深刻、更细致的洞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谈壮歌的形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唱的成员。自古以来,壮族人民酷爱唱歌,常以歌代言;并且每年都有定期聚会唱歌赛歌的传统风习,这就是人们所共知的“歌圩”(壮语叫“窝坡”(okbo)、“龙垌”(roengzdongh)等等,各地称法不一)。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歌圩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这块土壤上产生的“歌仙刘三姐”,就足以说明了壮民族的这种善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关于壮族歌圩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壮族歌圩起源于壮族先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即“乐神”);另一种认为,壮族歌圩起源于壮族先民的“择偶”生活。本文笔者否定后一种看法,并对前一种看法的科学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8.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品牌的树立能带给壮乡人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进一步强化这一民族品牌,用现代科技修复创新歌圩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建立歌圩生态保护区,培育歌圩传承人,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左江岩画蕴育的文化内涵及其作画动机的研究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受婴儿睡姿和雏形古壮字“(人)”的启迪,通过对左江流域壮族“(苄)”生殖崇拜及其民间宗教信仰仪式的剖析,认为左江岩画人形图像应该是骆越先民在人口面临危机时举行求花仪式场景记录的一种雏形文字符号,代表婴儿.之所以把仪式场面以符号形式再现于悬崖峭壁上,构拟出一个芸芸众生的仪式情景,为的是让人们从这情景中重温和体验这些符号意义带给他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减缓人们的紧张情绪与慌乱心理,消除了人们的心理绝望.  相似文献   

10.
壮族民歌的情感内涵,在本质上是与壮族的天性以及壮族在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独特民族心态、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的。主流是爱,而且常常表现为一种深沉和广博的"爱",具有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自然精神与社会精神水乳交融的特点。壮族民歌在"情"的表达上,以物寄情的方式较为突出,并且具有强烈的行为性。壮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依然保持着与生活、自然和生命的巨大亲和性,以及采用有大二度音程和声的二声部或多声部群体性歌唱的特点和由壮族语言声调特性生发出来的歌唱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