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流报纸(大报)属高端媒体和文化及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文化大繁荣的支柱与拉手;国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及提升与大报的科普质量、文化品质有内在的关联。大报须全方位地"绿色",其科普水平、文化质量理当全面地达标。总编辑等报人当不忘初心,应倾力地"保养"本报,要在以对读者、对文化负责的精神,认真地编辑、出版大报。  相似文献   

2.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与科学发展,大报是要地与主角,它是科普和传播科学文化的主渠道,是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办好大报,记者、编辑和校对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这样,大报的科普水平及其文化品质才有保证,大报方能有效地服务于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为推动绿色发展做贡献。完善科普细节,力保大报的文化品质,使之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正能量,报人知识丰富、文化“势能”高是要件。  相似文献   

3.
资深大报是大家生活、工作的指南,其文化质量理应被关注,大报科普、文史方面常有瑕疵具有普遍性,重视、保证大报整体水平乃现实问题。大报是重要的文化因子与文化的具体符号 大报是文化的一种"物化",其文化品质是当代文化及水平的标的物 推进、实现文化大发展我们必须办好大报,文化建设、繁荣需要优质的资深大报长期地助力与支撑。文化大发展和科学发展情势下,报业及发展的大事是:提高大报编辑、记者与校对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做好细节,力保大报文化质量。  相似文献   

4.
主流大报是"气质优雅"、蜚声海内外的媒体,大报资讯具有公共性、标准性与导向性。大报社会声望和社会价值较高,科普和传播先进文化,助力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乃大报的使命与本责。保持大报文化质量,不能忽视科普、文章的细节,科普、文章句通、意达、正确是基本要求;保证大报文化水平,报人须是知识丰厚、知识结构合理的文化人。办好大报,文字编辑、校对与主编要有敏锐的"法眼"和文字洁癖,审校文稿需仔细、慎重,毫不含糊。  相似文献   

5.
著名大报属知识读物和重要的纸面文化,它是文化的体现;大报是国民"亲文化平台",是获得有质量、有价值信息的孔道。推进文化大发展和提高生活品质需要大报及其正能量,资深大报理当保持高文化品质,其各种信息都不能粗糙。大报科普、文章等常有差池,会降低其影响力,也将失去读者。誉满中外的大报,必须完善细节、有"文化",要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6.
电子媒体时代,老牌大报的地位及影响力受到挤压、冲击,但它的信度与作用力犹存,传播文化和文化建设与发展都不能轻视、低估了它。大报,是文化符号,它要做好、必须坚持文化品位;大报的科普必须准确、科学。质量,是大报的形象与名片,大报不能忽略细腻、准确的价值,当注意保证、彰显自己的高品质。  相似文献   

7.
大报是官媒,是权威媒介,在文化大发展与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进程中,大报的积极功能不能低估。办好大报、保证大报文化品质,是发展文化、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保持大报文化水平,又是推进国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与保障。保证大报的"文化成色"和总体水平,当是报社及报人要认真对待的大事。  相似文献   

8.
大报(受众多的综合性日报)在文化产业中仍占主要份额,她对社会的文化积累贡献度较大,是文化及产业的领军者和主板块。大报形象高大,是具有“优质、高贵的血统”的传统媒体,文化建设、发展和打造活力中国、美丽中国,大报是要塞、是主力。大报的能量颇大,其信息败笔必须少、质量不能失信,尤其是科普质量。立足于发展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和报纸发展,大报都要精致、有质量,应是规范、优雅的文本,她不能粗制,不能有落败之迹。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的发展,大众科普是动力源与抓手。科普应增大与实需的对接度、契合度,要"细腻"、有"含金量"。民众身心健康、生活惬意和幸福感增强,需要形态多样、暖心的科普作品。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增大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国民比例和社会的活力、创造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在全球增加中华民族的分量与关注度,需要优质科普提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加码、魅化科普,让科普频露面和提升科普力乃内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发展繁荣涉及诸多方面,有效推进、落实文化建设发展之事,必须以人为本、多用平民视角观察和致力于基础性工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在大范围和包容性、可持续地发展繁荣文化,内涵是惠及所有人的发展,而非时间上的加速发展或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发展繁荣文化要了解、关注:提高公民综合素质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首务与旨归;发展繁荣文化应彻底地摈弃假大空思维及行为、内容;"百花齐放"是文化建设繁荣的要件与标识;文化建设发展要重视、保持老牌大报的科普水平。  相似文献   

11.
STS是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提供一种新的科普研究思路,在研究方法上从"内在主义"向"外在主义"导向转化,并促使人们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行交叉研究。在这一视角下,文章深刻分析了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科普理念,以期有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科普作品与文学作品具有同根型,都属于文学作品的大范畴,单纯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展现作品的风格特征,而科普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采用一定的文学表现手法,对科学知识进行艺术性的加工,来提升科普作品的感染力。随着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对欧美文学与科普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有利于我们通过对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了解,来增加我们对欧美文化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丰富和发展。文章从欧美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的特征出发,对两种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士其科普奖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高士其基金管理委员会为推动我国科普工作及国民科学教育的发展, 经科技部批准而设立的社会力量设奖。它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科普奖励之一。高士其科普奖的宗旨在于以高士其的科学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激励广大人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鼓舞亿万青少年向科学技术领域进军;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尤其是高新  相似文献   

14.
<正>科普就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相关的科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大众的过程,它对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增加国家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  相似文献   

15.
大报是权威、可信的媒体,它文化信息多,是有价值阅读的文本。推进文化建设、繁盛和提高人民素养,大报报社是重镇,大报是支点与主力。大报是公共文化资源,是文化的一角和文化"存照"。因此,其文字、细节的质量不可小觑。大报的文字、细节合范、"美丽"乃保持、实现大报价值的前提与内需。时下,大报的文字不能随意、"任性",应中规中矩;大报的细节当天天做好,报人、报社要以高文化品质的报纸为读者服务,并显示大报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一些社会怪象折射出我国科普的现状: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科普知识未能惠及民众,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不能满足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需求,科普人才发展不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的要求。而科普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的推动者。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普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将科普人才培养列入国家教育系统,培养高端科普专业人才,建立科普人才培训体系,同时重视基层科普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建立职业化的专业科普团队,以此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说,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话,那么,创新驱动发展也意味着要以全球视野、新时代特征,对科学精神与方法进行准确理解与重新诠释。而一流的科普工作成为完美阐释科学方法与精神,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一条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工作兼程并进,社会科普热情持续高涨,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科普这门从"科学民工"向"科学大师"转变的必修课,已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科普"和"资源"的分层解析,笔者认为科普资源的含义应该是"对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有益及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文章从资源传播方式的角度等四个方面对科普资源进行归纳和分类。苏州先民在古代科技上的创造与领先,苏州现代引进的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是苏州科普资源的二大优势。为了挖掘与开发苏州优势,笔者认为,应采取编写《姑苏科技丛书》等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主流报纸是报界和媒体“大腕”,它是有价值的阅读文本和重要的信源与文化档案,其文化质量、水平要与文化大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称、相配、相呼应.文化建设、昌盛,大报是要津与“主场”,它是重要的文化商品,也是文化及发展的留痕之地.大报必须办好,它的文章等字词句和语法、修辞、逻辑等均需无误、少误;大报当天天为读者提供规范、准确的信息.文化繁荣、文化强国之势下,大报的发展重在做强,而非做大,大报细节及其文化品质理应完美、优佳.  相似文献   

20.
科普影视包括科普电影和科普系列剧,内容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对促进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把科普影视作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探索,目的是将科普影视这种超文本形式引入学校和课堂,丰富科学教学资源,探索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弥补科学探究活动"深度"有余、"宽度"不足的局限,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更为全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