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因为拥有沟通蜀楚的水上交通便利,也兼井盐资源的丰富,唐代夔州之地,百姓多以货殖为业,教化不深、追求休闲、崇尚享乐是其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为李远为夔州人氏,故受夔州地域文化的影响,不仅李远其人有崇尚休闲、为人流俗、笃信巫术的一面,而且其所作诗文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上述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初夏,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在此居住了三个年头,直至大历三年春,离夔州下江陵。在这短短的三年中,共作诗四百余篇,占生平创作的近三分之一。毫无疑问,夔州时期是他一生重要的创作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了鲜明的艺术创新精神。然而,对于杜甫的夔州诗,历来有一种不公允的评价,例如朱熹就认为夔州诗“自出规模不可学”,“郑重烦絮”等等(《朱子语类》)。然而,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研读原著,不难得出结  相似文献   

3.
<正>在一次送教活动上,我听到了一堂群文阅读课——《夔州猿声意悠悠》。执教的是丁琰玲老师。她按“猿”这个意象组群,选了五首夔州诗。身为奉节人,学生对于“夔州”二字定然熟悉,但是对于“夔州诗”,可能了解得并不是那么深刻。然而在丁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读了夔州诗,感受到了夔州诗那悠悠的诗意,还学到了读诗的方法。很多时候,我听老师们说,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阅读古诗词最大的障碍是他们与诗歌之间的隔膜。确实如此,这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4.
《夔州杂诗》是王光祈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在用事用典、咏景咏物等方面对杜甫的夔州诗多有化用,乃是承继先贤遗风的王光祈忧国忧民之诗人情怀开始成熟的表现。参照王光祈创作《夔州杂诗》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其生平事迹和相关传世文献,对《夔州杂诗》作出论析,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此中所现的与王光祈精神志向渊源相系的人生图景。  相似文献   

5.
当谈到杜甫一生诗歌创作的时候,有的论者习惯于把安史之乱初期和夔州时期看作是两次高峰。安史之乱初期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和《三吏、三别》等为代表;夔州时期则以《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遣怀》和《夔府书怀四十韵》等为代表。有的并指出夔州时期的诗作,在杜甫所自称的“晚节渐于诗  相似文献   

6.
从永泰二年(766)春末迁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正月离开夔州沿江东下,杜甫在夔州寓居了近两年的时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一千余首诗歌中,创作于夔州时期的诗歌占了三分之一。杜甫一生有七律一百五十余首,而夔州所作七律有六十余首,也占了三分之一有余。在成就上,夔州诗亦是斐然,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等名篇均作于此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也选入了杜甫作于夔州的七律——《登高》。对杜甫夔州七律诗进行关注,并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分析这一类诗的文学成就,希望能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杜甫的七律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7.
公元765年.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后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正月出峡.这年秋天,杜甫一家人乘着一叶孤舟,辗转江陵、公安.诗<江汉>即作于此间,标题仅取诗第一句开头二字,近乎无题.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8.
“久居巴子国,屡入武候祠”。诗圣杜甫一生景仰诸葛亮。他客居巴蜀时,曾多次瞻仰武候庙祠,凭吊蜀汉遗迹,,并在《蜀相》、《武候庙》、《八阵图》、《夔州十绝句》、《谒先主庙》、《诸葛庙》、《咏怀古迹五首》等诗篇中,以切情沉郁的笔触,直接间接地歌颂了诸葛亮的历史功业及其人格。唐代宗大历元年,诗人在夔州写了一首七言古体《古柏行》。诗云:  相似文献   

9.
<正> 不少学者都喜欢将《夔州歌》与竹枝词作比较,可是比来比去并找不出它们之间有多少相似之处。譬如,杨西河一方面说“十首亦竹枝词体”,一方面又说它“自是老境”。浦二田则认为它虽然“间有俚句”,可是“体格特高”,如果“放低便是竹枝词”。翁方纲认为“杜公虽无竹枝,而《夔州歌》之类即开其端”,可是接着又说“其吞吐之大,则非但语竹枝者所敢望也”,竹枝词当是“另属一调”。从这些名家所作的比较中,我们只看到《夔州歌》自身的诸多特点,并看不出它与竹枝有多少共同点。既然如此,那又何必类比呢?也许作这种类比是为了提醒人们,杜甫的这类诗歌与民歌的渊源关系吧。这用意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也不必尽在竹枝上做文章。俚句、拗句,成都时期的七绝中就不少见。象《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等,论其韵味,比《夔州歌》更接近竹枝的“凄惋悲怨”①。其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新唐书》称刘禹锡竹枝词作于朗州,近千年来俨成定论,今《辞源》,《中文大辞典》皆袭其说。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认为刘禹锡竹枝词写于夔州,今人亦信之。故朱东润、马茂元等编纂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两说并存,未有定论。本文拟从竹枝风格的转变,刘禹锡对朗、夔语音的辨异,及建平地望的探究等几方面来证明“朗州说”不立,“夔州说”至确,并试图澄清一下有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明代文学家张含,出身官宦,少年得志,20多岁获得诗名.中举后却七试春闱不第,退居家乡云南永昌,将一生精力放在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播上,对云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含年谱     
云南明代文学家张含,出身官宦,少年得志,二十多岁获得诗名。中举后却七试春闱不第,退居家乡云南永昌;将一生精力放在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播上,为云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夔州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创作的结晶,其中风土人情诗达三十余首,鲜明地体现了夔州当地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杜甫歌颂了夔州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描述了夔州民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批判了当地的恶俗陋习。然而在批判的同时,更多地谴责了不体谅人民的大小官吏,饱含了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杨慎,明代正德六年状元,因嘉靖三年“议大礼”事件,被谪戍到云南永昌卫①,三十五年未能获赎,最后客死他乡。杨慎在滇三十多年,其足迹遍布滇、川、黔三省,特别是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他对这一地区的思想感情和地理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废名回到家乡黄梅躲避战乱,在内地乡下度过了10年的避难生活。废名及其一家,得到家族网络的庇护,从而安然度过避难生活。废名由此在认识和感情上认同并同情家族制度,并对以前所持的现代观念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杜甫草堂期与夔州期写景诗风格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在草堂时期创作的写景诗多呈现萧淡婉丽的风格,同时这些诗作也渗透着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体现了诗人一贯的沉郁之风。夔州时期,沉郁之风表现为意蕴更加深沉,且面临夔州山川风物,呈现出奇拔遒壮的风格。而草堂期形成的萧淡婉丽之风此期发展为更加细致入微,清新婉丽。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夔州所作的《秋兴八首》多被认为是感慨国事的佳作,其实老病交加的他在《秋兴八首》里还委婉地表达了对妻子的爱。凭借着"意象"的多义阐释和"色彩词"情感表达,他将"感慨国事"这一条明线和"愧念妻子"这一条暗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陆游创作九千三百多首诗歌,部分具有气象史料价值。陆游从乾道六年至淳熙七年的十一年里,漂泊辗转于蜀地,较为真实全面地记录了蜀地周遭城市的气候特征。自山阴去往夔州的路途上,秋日高照,秋雨凄迷,秋霜凛凛,冬雪寒冷。夔州夏季苦热,暴雨倾盆,雾瘴难散。成都冷热适中,时有夏洪发生。淳熙八年始,陆游定居在山阴,浙江四季分明,春暖秋凉,夏天暴雨,冬天出现暴雪,为当今探讨宋代气候特征提供了史料依据。  相似文献   

19.
徐蒙翔 《唐山学院学报》2019,32(4):38-42,50
1929年6月29日,震惊全川的遂蓬武装起义在四川省蓬溪县牛角沟镇爆发。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四川地区红军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遂蓬起义建立了四川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打破了白色恐怖的危局、播撒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火种、有力地配合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开拓,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正视起义失败的事实,分析失败的原因,对于当前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出身自中古名门吴郡陆氏的陆逵,其墓志系"逆修",即为提前撰写。陆逵一生任官较多,最后官至德州刺史,但史籍无考。从其墓志可知,其事迹颇为传奇且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他见证并制止了不见载于传统史籍中的发生在邠宁镇与天平镇的两次变乱。尤其是天平镇的变乱——节度使乌重胤死后原郓州牙兵和支郡兵的变乱,实际上是原淄青系藩镇去河朔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可以视为原淄青系藩镇对去河朔化成为中央顺地的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