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年44岁的《哈尔滨报》副总编辑贾宏图,以新闻为本业,同时又借新闻职业对社会的敏感及深刻的洞察力,近年不断推出报告文学佳作,在全国多次获奖。中国新闻出版社去年九月出版了他的报告文学集《大爆炸》。这本集子中多篇具有爆炸性新闻味道的报告文学,内容新奇生动,写作构思精  相似文献   

2.
我国报告文学创作,近年来的发展状况,是可喜,又可忧的.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沉寂多年的报告文学迅速崛起,有了新的发展。广大作者,继承和发扬我国报告文学的优良传统,近距离摄取生活,将焦点视聚在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上,推出一篇篇引人注目、引起社会震动的佳作,象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黄宗英的《大雁情》、乔迈的《三门李轶闻》、陈祖芬的《优势》、鲁光的《中国姑娘》等等,都是群众广为传诵的优秀之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强烈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3.
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多半是好新闻。反过来,一篇好新闻,也必然对读者具备一定意义上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才能使新闻作品写得有吸引力呢? 笔者以为,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必然有着两大特点:一是新闻主体亦即事件本身已经含有吸引力。例如重大的社会新闻、突发事件等等。比如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怕袭击事件。二是事件本  相似文献   

4.
在陕西新闻界,银笙的知名度是很高的。他写的反映陕北变迁和人情风貌的散文和通讯、报告文学早已闻名全省,甚至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今30岁左右的人,提起郝树才大约都记得中学课本上那篇《昔日气死牛,今日火车头》的人物通讯,这篇曾熏陶教育了一代人的文章,就出自他的手笔。 生在延安宜川,长在宜川的银笙,根却在山西,可他从未去过老家。陕北,那块神奇的土地,那块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得化也化不开的地方,对他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尽管在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王欣 《采.写.编》2020,(2):167-168
《汉宫秋》流传至今,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有影响力的戏剧佳作,从传播角度看,它的广泛传播既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既有一定的外部因素,也有一定的内部条件。首先王昭君形象的社会关注度极高。二是昭君题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三是《汉宫秋》自身杰出的艺术成就。最后《汉宫秋》深刻的现实内涵也促进了该剧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对于广大新闻爱好者来说,报告文学的创作实在太富有魅力了;掌握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是许多青年记者、通讯员的一个愿望。本刊发表的《头雁之歌》,就明显地显露出北京日报记者李培禹在这方面的尝试与追求。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对这篇习作进行了认真评点,其中谈到的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区别、报告文学的创作特性以及通讯如何向报告文学“过渡”等,都是爱好新闻写作和报告文学创作的青年朋友们所关心的。为此,本刊在刊登《头雁之歌》的同时,特发表陈祖芬同志的信,希望能对有志于报告文学创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战线刮起了一场报告文学的旋风。人们偏爱这一文体,是因为它既具有新闻的时效性、战斗性,又具有文学的生动性、可读性.在社会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的今天,报告文学成为真实、全面、深刻反映生活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这股报告文学热的浪潮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之作。然而,也有许多冠以“报告文学”之名的作品,读来感到枯燥无味,令人失望。因此,提高报告文学的品位和可读性,已成为摆在新闻界作者、编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题材是作者写进作品的材料,是作者写作的对象。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是写报告文学重要的一步。报告文学写的是真人真事,但并非生活中所有的真人真事,都可以写报告文学。必须善于选取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人和事,作为报告文学的题材。选材抓住时代精神报告文学反映时代精神,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和事,报道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成功的报告文学作者,都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一些重大的矛盾冲突和感人肺腑的人和事作为题材。也只有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题材,才能充分表现我们伟大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谢怀基同志是新闻界熟知的人物。这并非因为他当了《辽宁日报》的副总编,也非因为他参加新闻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而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和突破,不断推出震动读者的新闻名篇。有人说谢怀基是新闻界新升起的一颗明星,并非过誉之词。近年来,在万马奔腾的新闻角逐中,他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他有二十多篇新闻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外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和好新闻奖的就有五篇(含合写的);他有十篇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作品被选八《中国优秀通讯选》、《全国好新闻选》等选集中;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0.
报告文学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同时又有艺术加工的一种文体.也有人说:报告文学是“报告”加“文学”;还有人说:它是以文学的手段来“你报告我”、“我报告你”。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文学性”和“新闻性”。以常见的报告文学作品来看,它的“新闻性”体现于报告文学本身的“现实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中。一、它是信息的载体,是时代脉搏和时代气息的“温度计”和“风向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是现代意识的体现者。所谓“现代意识”,就是作者站在历史阶梯的最高层次上,对社会历史发  相似文献   

11.
林帆 《新闻记者》2003,(5):44-44
近日听说有同志新创了一个栏目,叫“新闻与虚构”,从中推出颇有意趣的“新闻小说”云。我孤陋寡闻,尚无缘识荆;不过由此及彼,联想起报告文学。顾名思义,报告文学乃至纪实文学和传记文学之类,是属同一范畴的品种;既是报告(纪实、传记),又是文学两者相结合,浑然为一体。但归根到底,实质是文学体裁无疑。具体地说,报告文学是用文学创作方法来处理新闻素材、以真人真事为描述对象的文学作品。套用晚清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称之为“文学为体,报告为用”,也很合适。“报告文学”一词,始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创作实践表明,报告文学这…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反映和报道这个新时期的新人物、新事件,需要采用消息和通讯,也需要采用报告文学。本文着重谈谈自己在学习报告文学写作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向同行和通讯员同志求教。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报告文学,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在发展着,变化着,完善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报告文学异军突起。在歌颂和反思两个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功能。这一期间,不光出现了一些好作品,而且有了专  相似文献   

13.
万物皆有结构。人体、房屋、雕塑、音乐、绘画、小说……都各有自己的结构方式,报告文学也不例外。所谓结构,一般是指事物的组成方式和内部构造.报告文学的结构,就是使一篇报告文学作品能够形成的基本骨架。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报告文学的结构: 一、板块式: 这类作品,是由可以独立成章的几大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板块”;几个“板块”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整体。我们将这种结构形式,称为“板块式”。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除开篇和结尾外,共分7章,总计9个部分。这9个部分,就是9个板块。第1块:“关于我和我的唐山”,记述了“我”即作者本人和唐山的关系及心愿。第2块:“蒙难日‘7.28’”,记述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点8秒唐山大地震爆发的一刹那间及震前的种种预兆、震中目击者的叙述等。第3块:“唐山——广岛”,记述赴北京报信者及抢救大军开始行动。第4块:“渴生者”,  相似文献   

14.
春城晚报从1988年提出抓好社会新闻报道至今,共刊登社会新闻200余篇。由于在主要版面上排除了大量一般的经验性报道和公案性报道,也不以揭露隐私性新闻诱惑读者,而是以大量健康的高格调社会新闻来活跃版面,吸引了各阶层读者,报纸受到了包括领导干部、知识界人士、新闻界同行在内的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重要报道发表后,收到不少赞誉的来信。社会新闻要求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生活面貌、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治安问题等方面多侧面,多角度和较深层次地反映社会生活。既有对新生事物和光明境界的歌颂,也有对腐朽事物和阴暗时弊的抨击;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提倡或批评,也有对现代意识的传  相似文献   

15.
当了几年报告文学编辑,几乎每天都和稿件打交道。可惜在大量的来稿中,能够选用发表的还是少数。什么原因呢?细想起来,我以为主要是题材问题。报告文学之所以叫“报告文学”,顾名思义,即要有“报告”(与新闻相联系),还要有“文学”(有别于一般的新闻通讯)。既有“报告”,就得先看看这个“报告”值不值得报告,写出来,别人是否感兴趣,有没有或有多少社会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然后才能考虑如何“报告”,也就是它的“文学”性。一般说来,报告文学的题材有六大类。第一类:震动社会的重大事件,可简称“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16.
宋晖 《新闻爱好者》2007,(10):58-58
艾丰,上个世纪中国新闻界的领军人物,从20世纪80年代分配到人民日报后,推出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和评论;策划了一个又一个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他的人生多姿多彩,他的身份和成就也是多重多样:  相似文献   

17.
杨彧 《新闻采编》2007,(4):38-3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战线改进和加强自身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要贴近就要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贴近。从2005年4月份以来,山西日报“太原新闻”版推出了“走…问…”三组系列报道:2005年4月至5月推出了“走县区问三农”,共刊发12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5年11月至12月推出了“走社区问民情”,共刊发11期,见报稿件40余篇,2006年8月推出了“走市场问品牌”共刊发9期,见报稿件30余篇。这些报道以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省城新闻宣传的亮点。分析这三组“走…问…”系列报道,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有如下特点:一、作…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以及《绝对现场》栏目相继推出之后,业界和学界都出现了很多很有见地、也很有建设性的议论,这使我们深受鼓舞。但是,对于我们所做的新闻究竟属于哪一类,却分歧很大。因为在我们的节目中,既有社会新闻,也有舆论监督,还有生活资讯,甚至时政新闻,反映的都是平民百姓日常状态下的衣食住  相似文献   

19.
由文汇报《学林》专刊主编、高级编辑施宣圆主编的《上海700年(修订本)》最近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46万多字。该书初版出版于1991年上海建城700年之时 ,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由若干篇组成 ,介绍上海建城700年来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上海历来是人才辈出、精英荟萃之地。这次“修订本”增加了人物篇 ,收入近40位古今上海名人。既有大家熟悉的黄道婆、徐光启、董其昌 ,也有鲜为人知的洋务奇才李凤苞、澳门同知印光仁 ;既有爱国老将陈化成、抗清志士夏允彝父子 ,也有学术大师王鸣盛与钱大昕 ;既有…  相似文献   

20.
阅读报纸,时常有编辑与读者玩捉“迷藏”的感觉,现举一例。笔者手头有一份都市报,一版除了头题和导读,便是一幅“公安民警勇擒歹徒”的大照片,应该说版面处理得很能吸引读者“眼球”。当笔者怀着极大的兴趣看照片说明时,却见下转某某版。这份都市报分为ABCD叠,有50多个版,费了好大的劲,总算在A叠五版的《社会新闻》中“捉”到了这篇新闻。仔细一看,最多不超过100个字,还夹在其它几条社会新闻中间。这“谜”也藏得太深了。据说,这种一版用大照片,说明转其它版的现象,对读者既有冲击力,也有吸引力,是如今报纸发展的一大流行趋势。现在的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