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致力于“精英文化”传播的电视讲坛类节目,因一直未能找到与普通大众的契合点而遭到冷遇。在多种文化形态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学者们与时俱进,他们走出象牙塔.在央视《百家讲坛》中以“高雅品位,大众口味”的学术风格打破了持续已久的坚冰.顺利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的融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电视文化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2.
文化记忆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以独特的方式对文化进行提取,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凸显了在当今媒介商业化背景之下,电视媒介通过唤起文化记忆,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双赢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文化记忆角度对媒体使命予以关照,探讨了电视文化传播的人文价值取向、对文化的维系和构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3.
电视文化雅俗的历史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黑特 《现代传播》2001,8(4):46-50
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大众文化",在中国这个"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存在的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雅一俗之辩在当代历史语境下的嬗变形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领域精英文化走向边缘,文化精英已成弱势群体,处于失语状态.文化精英应该冷静地认识到世俗文化主体性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对中国电视文化走向成熟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放弃历史责任而旁观.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12,(10):7-7
张同道在2012年第4期《南方电视学刊》撰文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得如此迅猛,出乎预料,击碎了关于纪录片的经验认知与习惯想象。然而.纪录片一旦跃上“舌尖”,必将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启示。1.爱众观:从小众到大众《舌尖上的中国》把记录片从小众带进大众视野。成功地为社会设置带来了话题议程,建了一个田园纪录片传播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美食提取了不同人群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消解了意识形态分歧,而与美食相应的故乡、童年、母亲等元素则唤起每个观众心底最温柔的情感。大多观众居住在城市,穿行于钢筋混泥土的丛林.忍受放假、拥堵、加班甚至食品安全的生活重负,这些潜背景与《舌尖》里的田园生活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因此,观众与作品之间达成美好的心理共鸣。  相似文献   

5.
学者因为亮相《百家讲坛》节目而名满天下,学者所诠释的文化经典也成了社会话题,这背后的理论信息是,电视有其独特的叙事法则。《百家讲坛》的实践表明,历史上的经典文本要服务于当下和未来,故事形式有其正当性。本文认为,电视讲座类节目不同于一般个体的学术活动,集体性的运作过程已把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传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它未必导致传统文化的虚无化,相反,文化精英借助电视媒体,可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电视借助文化精英,可实现栏目的品牌化运作,完成文化权威身份的塑造;将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精彩,历史理性中的合理部分必然更广泛地作用于国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6.
“全能文化”在传播学中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电子文献资料中发现,高鑫先生等人在一篇题为《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现代传播》2000/4)的论文中最先提出这个名词。文章说:“大众文化并非精英文化的二元式对立存在,其胸襟具有吞吐一切文化形态的气象,所谓文化的终极必然趋向大众。因此在大众文化的缰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此后,虽然学界基本没有对电视“全能文化”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重雅轻俗的传统偏见所制约,长期以来,海内学人总将中国历史中的民间俗文化搁置一边而少加理会,似乎俗即浅泛,不值得多加关注。其实,作为人类生命演进的精神积淀,俗文化与雅文化同样烙印着人类自身跋涉的印痕。甚至,俗文化因其更贴近大众而尤显真实与深刻。梅新林先生新著《仙话——神人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鲍繁 《新闻窗》2013,(5):65-65
近期,“舌尖体”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出现“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舌尖”系列。究其原因,皆是受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据悉,《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远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成为近20年来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分析该片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迈 《东南传播》2013,(6):59-60
电视文化首先必须是一种大众文化,它能够而且应该取消"雅"俗"文化界限。从拥有受众量的角度看,电视文化不可避免地是一种俗文化,对大众而言,它又应具备品位和视野方面的优越性。电视的存在是要"让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理想的电视文化应当是一种"通俗的高雅文化"。  相似文献   

10.
郭镇之     
《中国广播》2013,(10):I0002-I0002
著名新闻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主要著作和教材有《中国电视史》《北美传播研究》《传播论稿》《中外广播电视史》等;合作的译著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文化研究基础理论》等;合作的著作和教材有《聚焦〈焦点访谈)》《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第一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当代广播电视学》等。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记录社会、传播国家形象、交流文化等重要使命,它是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形式。从《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如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科教栏目一个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促使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栏目除了要保持应有的文化品位外,也要贴近寻常百姓,契合普通大众的口味,为大众喜闻乐见。刚开始走精英路线的《百家讲坛》在开播之初也曾面临着不温不火的困境。之后,栏目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栏目定位大众化、讲述方式故事化、讲述风格平民化、传播形式多元化的调整,更加把观众的认知接受能力与情感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让观众对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像娱乐节目版一样津津乐道,最终使《百家讲坛》成功转型为"大众讲坛"。在当前大多数电视文化类节目日趋式微的形势之下,《百家讲坛》的成功值得所有电视媒体探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辛腊娟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电视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期,《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特色、定位视角以及制作投入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旨在探索其成功的要素,从而为我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纪录片将是海外了解真实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3,(1):69-70
数字电视转型的社会影响 一、从政治层面看,数字电视转型使电视媒体政治功能实现了从宣教型向服务型转变,新的电视媒体公共领域正在形成。模拟电视时代由社会精英控制着电视媒体,公众被动接受电视构建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而数字电视打破了精英层的传播霸权,电视被建构为多元化与交流共享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梁岩 《报刊之友》2013,(8):55-56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是制造奇观文化的最大机构,而明星就是大众媒体所制造出的一种超级奇观,这一奇观现象吸引了大批电影、电视、文化学家关注与研究。电视媒体和明星联手塑造着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等的氛围场,而社会大众对这些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又刺激着电视媒体和明星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电视媒体与电视明星的关系总是在利益分配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摇摆不定,电视媒体对收视率以及市场回报的要求以及明星对曝光度、知名度的要求,使得双方处于一种此生彼降的天平上,无法达到不平衡。这种来回波动的不平衡关系不仅不利于双方利益的良性持久实现,也会对整个社会及大众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从电视明星现场出发,分析了造星运动的根源,并探讨了媒体与明星之间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的现代传播环境下,电视纪录片逐渐退出黄金收视时段。面临着创新与突围的严峻挑战。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从诞生那天起,中国电视纪录片就被赋予纪录时代进程的宏大使命,被认为是“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影片。当现代的传播环境越来越倒逼影视产品的大众口味,在传统“载道”理念下制作出来的许多中国电视纪录片不可避免地被市场冷落,特别是在叙事方式、镜头语言和表现元素方面,存在着与收视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赵庆年 《视听》2016,(11):72-73
《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稳居收视冠军的宝座,风靡荧屏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打开了一扇窗,从该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同样,《舌尖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融入了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它的成功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贾冀川在《电视传媒的精英化渴望与文化精英的大众化想象——从(百家讲坛)说开去》一文中指出,电视传媒是大众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形式,其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无深度感等特点与精英文化的启蒙性、批判性、创造性、思辨性、个性风格等特征是完全对立的。但是,电视传媒从来没有放弃对精英文化的追求和渴望。如果一个电视节目过于迎合大众趣味,很快会因观众新奇感的丧失而被大众抛弃,这不仅仅是电视节目品位的问题,更是一个节目生命力能否长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朝着与对立相反的方面转化。“雅”、“俗”文化也一样,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对立后,随着电视媒介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开始呈现出“雅文化”和“俗文化”相对统一的局面。当然,有些人还在乐此不疲地将二者放置于对立面,还有不少人对电视媒介中“俗文化”的传播提出种种质疑和责难。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细致地、负责任地进行探讨,电视媒介传播完全能走出一条“雅”、“俗”文化彼此兼容、和谐互动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从多方面论述了娱乐是如何成为电视表达一切的方式。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一切公众话语都逐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伴随传播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进步发展,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政治化现象步入中国,并且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内容、传媒的议题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