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传播》2005,(12):38-38
《岭南新闻探索》2005年第5期发箐陈菊红的文章《提防腐败权力高压下的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定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活动,并指定《三项学习教育通讯》、《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记者》及各地主要新闻期刊组织相关讨论并刊登系列文章。欣慰之余,更感到责任重大,鞭策我们一如既往地评选2010年度十大假新闻。  相似文献   

3.
观点摘编     
博客应用与调查性报道写作变革复旦大学林乐心、张志安在2010年第5期《新闻实践》刊文,认为博客应用带来调查性报道生产变革。在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4.
《新闻前哨》2009,(12):7-7
陈红梅在2009年第11期《新闻爱好者》中撰文说,目前我国的新闻图片传播还存在五大问题。一是热衷于猎奇及对隐私的暴露,新闻图片格调低下。如某报《裸女街上晒太阳,两度脱衣仰卧草坪四个小时》,报道了一位30多岁的妇女在广州市政协大楼附近草坪赤身裸体的新闻。  相似文献   

5.
蔡惠福《运用深度报道强化军事新闻的指导性》 (《新闻与成才》1994年第4期) 文有仁《毛泽东与新闻写作》(《新闻与写作》1994年第4期) 郭东斌《在舆论导向中发挥“空调机”作用》 (《新闻战线》1994年第4期) 满运来《大变革给新闻宣传带来的新课题》(《中国记者》1994年第4期) 东旦《昏昏与昭昭》(《新闻记者》1994年第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09,(3):13-13
<正>2009年3月25日,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近日下发了关于参加2009年度新闻科技论文征稿和第四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网站,各省(区、市)党委外宣办,积极参与由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的的2009年度新闻科技论文征稿和第四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详细情况可直接向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咨询。联系方式:满斌65231199-7310  相似文献   

7.
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研究》在2012年第2期上刊载蒋剑翔同志撰写的《关于对新闻精品的一些认识》(以下简称《认识》)一文中说:"打造新闻精品"似乎成了当前新闻界的口头禅。然而,深究下去,什么是新闻精品,有没有新闻精品,如何打造新闻精品,对于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实践界似乎都还比较模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通讯员园地     
《军事记者》2006,(6):68-68
本刊两篇论文入选《中华优秀新闻论文精编》本刊讯由牛明汉撰写的分别刊于《军事记者》2005年第4期和第6期的论文《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和《用新闻促进“和谐”》,入选了《中华优秀新闻论文精编》(2005年卷)。其中,《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还荣获该年卷一等奖。《中华优秀新闻论文精编》(2005年卷),共选收了各级报刊、网络传媒等刊发的优秀论文作品120余篇。本刊的这两篇论文被列为开卷的头两篇。34名部队报道骨干被选送军报学习本刊讯李俊琦报道:5月12日上午,来自全军部分旅团以上单位的34名新闻报道骨干齐聚解放军报社礼堂报…  相似文献   

9.
虚假新闻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虚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它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新闻记者》杂志社从2001年开始坚持不断地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意在引起新闻工作者重视、警醒,但从目前状况看对于治理社会上的虚假新闻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研究梳理《新闻记者》2001年-2016年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并使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虚假新闻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提出治理虚假新闻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谢汶 《新闻三昧》2008,(6):21-21
柴晓佩在2008年第2期《新闻窗》发表《谈民生新闻的整合》一文,提出:人们对民生新闻质疑的原因主要有:内容琐碎,常见没有多少价值的信息见诸报端;题材狭窄重复,小题大做,或一味短平快;同质化现象严重。事实上,民生新闻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日常琐事的展示,也不是一味求新、求奇。以严肃的新闻理念对时政新闻、重大政策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始终是中国新闻的主流。民生新闻理应站在民生的角度、普通民众的立场看世界,  相似文献   

11.
唐燕 《报刊之友》2012,(2):58-59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社会反映强烈。为切实维护新闻传播公信力,从源头上防止新闻造假,2011年10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规定》中明确提出了虚假失实报道的防范及处理规则以及相关责任追究,也暗含了新闻出版总署对虚假新闻的态度和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坚定信念,同时《规定》中的一些要求也重新引发了我们对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冲突的处理与应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唐燕 《今传媒》2012,(2):58-59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社会反映强烈。为切实维护新闻传播公信力,从源头上防止新闻造假,2011年10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规定》中明确提出了虚假失实报道的防范及处理规则以及相关责任追究,也暗含了新闻出版总署对虚假新闻的态度和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坚定信念,同时《规定》中的一些要求也重新引发了我们对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冲突的处理与应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核实是维持新闻生命的血液,是新闻得以立命的基石,也是新闻写作的核心环节和重要原则。然而,被称为新闻生命的"真实"往往因记者职业责任感缺失变得很脆弱,在新闻事件过程中最容易遭受挑战。如《新闻写作》报道的一件事,2009年12月13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都报道了昌平九华山庄小火车发生故障的事情。然而,没有一家报纸说  相似文献   

14.
更正说明     
2013年第3期《模糊信息中的受众、民主与新闻——评《模糊:信息过载时代如何知晓真相》》一文的作者信息应该为:公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青岛科技大学讲师,fredgongwen@hotmail.com。2013年第4期俞凡《"九一八"事变后新记《大公报》"明耻教战"论考辨——以台北"国史馆"藏"蒋介石档案"为中心的考察》中【基金项目】应该为:  相似文献   

15.
《把我们的党报办得好些更好些——丁关根同志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研讨班上的讲话(摘要)》(《中国记者》1995年第4期) 黄种生《增强权威性 提高可读性》(《新闻战线》1995年第4期) 沙河《艰苦奋斗是新闻记者的本色》(《新闻通讯》1995年第4期) 胡锦章《增强大局观念 抓好重点报道》(《新闻知识》1995年第4期) 吴锦才《谈典型报道的创新与继承》(《新闻与写作》1995年第4期) (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编采之友》1995年第4期) 李雯峻《走出“舆论监督影响团结稳定”的误区》(《记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12,(1):47-48
2011年10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新出政发[2011]14号).通知指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社会反映强烈.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9,(5):8-8
裘新在2009年第1期《上海新闻研究》中撰文说,非常时期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更加着力在典型报道上、在思想引领上、在品牌创新上下功夫,做到——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世界》2011,(3):7-7
由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通知》决定,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活动。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9,(5):8-8
谢耘耕、李文超在2009年第1期《南方电视学刊》撰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遭遇到瓶颈。表现在: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8,(9):8-8
童兵在2008年第6期《新闻爱好者》撰文认为,新闻舆论监督稿件能否公开报道取决于以下六点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