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与以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而应该在“新”字上作文章。一、教材处理要“创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理念,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以新课程…  相似文献   

2.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程下开设的一门新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学 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 新的科学精神。《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人的生活为 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为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验等教学活动 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体验活动中获得感受 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这门课程以活动型的教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品德与生活课“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由此可见,活动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是不可或缺的,不同形式的活动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方法和载体.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旨在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7.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的一大特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它特殊的性质——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翟实施的灵魂,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实”起来.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9.
“学会生活”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之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型活动课程,“活动性”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2003年9月《品德与生活》如沐春风般进入了我们的校园,给新课程增添了更多生机。《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内容、形式、理念上较《思想品德》都有重大突破,要想真正上好这门课,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尤其是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新的理念。在教学中做到: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感为主线,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一、以活动为中心,发挥教材的创造性、开放性,使学生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3.
体验性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体验性学习是在活动、亲历中的学习,是学生自觉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历评价与反思,体验并内化良好的品行,提升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那么,怎样的品德课活动才是有效的,教师应该怎样来优化品德课的活动呢?笔者认为,优化后的活动,应当是立体的,有吸引力的。可以让学生的意愿“动”起来,口耳“动”起来,手脚“动”起来,情感“动”起来,行为“动”起来,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活动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使教学充满“童趣”。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本课程中,教师要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一、重视活动目标设计目前,不少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只是关注课程目标,而不看重活动目标。大凡引出和开展一个主题活动,究竟要从中激发学生的哪些情感,生成和改变哪些态度,培养哪些行为习惯,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关注哪些过程,学会哪些方法,教师往往未能全面、精细地运筹和预设,结果导致活动要么徒有形式,要么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活动目标不到位,要想实现课程目标就只能是句空话。为什么要看重活动目标呢?一方面,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参与的主题活动”。儿童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学…  相似文献   

19.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