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长之倾其一生心血致力于文学批评,但他始终以"文化建设"为艺术旨归,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文化理想诗性建构的选择与策略。在吸收西方古典与浪漫思想的基础上,李长之将其整合成"两种精神":古典精神与浪漫精神,并以此来统领中国的精神谱系,而孔子与屈原是这两种精神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2.
曹明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5):119-121
因为世界观的不同,中西古典版画在艺术表现和审美趣味上拉开了距离。西方古典版画遵循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和物象的立体感。中国古典版画的空间表现则在本体之"观"的引领下,承继绘画、篆刻的意象精神,营造虚实相生的心理造型空间。  相似文献   

3.
体系时代的独特体系——司马迁哲学思想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之际是中国哲学史上自觉的体系化时代。这种哲学体系属于古典宇宙论。司马迁在体系化的哲学背景中,承继先秦士文化的人道精神,形成了集天人古今于一体,以人为本体的宇宙观和价值论思路,自成一家之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哲学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4.
“天人同构”的宇宙观不仅塑造了国人物我一体化的空间感知观念,而且进一步孕育了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个体对宇宙生命本体“道”所指向的物我一体的生命时空具有共同的体认。这种共通感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与人为设定的知识概念为前提,通过审美主体想象力作为媒介,促使个体生成万物一体化的生命时空整体感。道家思想中的审美共通感所具有的超功利性与无限性,其本质是中国古典美学对“存在”的诗意化的思考,它表现在艺术领域中,即是以“虚”与“隐”为特质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5.
不言而喻,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以画赋诗,以诗作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都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绘画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现代绘画理论界和文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审美见解和思想哲理体现。文中主要以古代文人画作为二者关系探讨的切入点,从意境、精神追求和想象性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天与人的和谐统一,儒家与道家的天人观各有不同,儒家的天人观从人道出发,赋予其道德含义,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与伦理道德性;道家则从自然出发,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人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返璞归真。中国传统艺术中体现了这两种不同的天人观,本文通过对不同的艺术思想,艺术作品的分析,绘画、书法、园林建筑等传统艺术中体现了道家的天人观,中国戏曲则体现了儒家的天人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方面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论,从秦汉的"模山范水"到明清的"一勺代水,一拳拟山",中国古典园林客观地反映了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同时也蕴含了道家朴素自然观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8.
选取具有普及性和代表性的奥运项目,对竞技体育的美学形态与本质进行了分析。首先,从中国古典阴阳美学出发,按照各个项目对人体素质和技术环节的不同要求,将竞技体育美学形态归类为极阴、极阳、中阴、中阳等,然后再从中国古典"和"观念出发,对竞技体育美学本质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形成并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它是中国古代人生存方式的意识观念形态,在"性与天道"的天人之学意识形态中,有其独特的义理内容和文化形式,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倡导揭示中国哲学内隐的传统精神和义理,探索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分析其内在的逻辑,要采用义理的方法对中国哲学进行诠释,开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逻辑学的资源,揭示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特点,修正中国哲学逻辑思想的方向,本文从主体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持续性入手,推动中国哲学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建筑、植物等组成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园林景象空间的影响很大,园林中因有了精巧、典雅的园林建筑的点染而更加优美,更适合人们游玩、观赏。园林建筑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造园的成功与否,同时园林建筑的多少、大小、式样、色彩等处理,对园林风格有很大影响。避暑山庄作为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5.64km2,有近10km蜿蜒曲折的宫墙和120余组园林建筑。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建造的一个大型宫苑,清朝帝王进行了精心尽力营构,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历时8…  相似文献   

11.
文学精神是影响文学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根据。文学史的演变表明,文学精神大致包括理想精神、拯救精神与批判精神三种基本的价值向度,它是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意向的显著标志。同文化的演变一样,文学精神也始终处在重构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分析20世纪中、西方文学精神的变化,以及可资借鉴与利用的文化价值资源,应强调文学要发展,必须努力维护和重铸一种新型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原创文化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这就是人文精神。中国原始宗教在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时有明确的人文指向。黄帝从一开始就具有神人二重性,但中国人更重视的则是其"人性",后来被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春秋战国百家言黄帝,秦汉儒者注重人文理性的把握,使黄帝以古代圣王的形象呈现。黄帝人文始祖的形象具有现代性,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这集中体现在黄帝祭祀的文化认同上。  相似文献   

13.
老庄之学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中国雅俗两界人士的精神世界。从宗教及文化角度看,老学核心在于其道德观及其自然精神,庄学核心则在于其人学观及其艺术精神。若转换得当,老庄之学仍是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写入报告中。生态与文学的结缘,既是生态现状作为文学关注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学的审美情趣、批判质疑、济世救人的精神在生态领域的基本态度。人文力量与科技力量互动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把世界的绿色染遍每一个精神角落。值得称道的是,当今中国和世界上,已经召开过无数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力求把生态自然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为全面促进生态平衡和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化学和比较体育的观点与方法,探讨了中西体育文化的相互认同与互补问题。主要观点是:中西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当今体育文化交流的前提条件;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使中国体育文化增值并与世界体育文化认同的基本方式;只有实现体育文化的双向交流,才能达到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和双赢的结果;而中国体育只有完成转型,才能承担起体育文化双向交流的历史责任;一种具有世界胸怀和时代精神的体育文化正在等待我们去构建,我们要将中国体育文化推介到世界中去,让全球了解中国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6.
超验心,是规范形式的制作依据,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发出者,是完美之武术运动的根本动力。天地万物之良好秩序,人的行为之最佳方式,武术运动的理想状态,都是其超验心的自然表现。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武术训练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对超验心的彰显。该文认为,正是对超验心的共同崇尚和对超验心之彰显的共同关注,使武术与儒家得以深层次的思想会通。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学生体质下降、群众体育发展落后、竞技体育异化等社会问题入手,对体育文化自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中国体育需要文化自觉,要将国家体育思想和行为置于世界范畴,进行自我扬弃。通过对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思想等"软实力"的挖掘,提出了构建中国体育发展"软实力"的建议:重拾文化自信,树立体育"文化自觉"意识、追求健康的权利与理念,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进行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元素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精髓,所包括的内容有款式造型、纹样、编织、缝制工艺等几个方面,因其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独特的服饰语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常被国内外服装设计师所运用,中国元素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都时时刻刻的向世人展示着文化传统和道德风范,体现着中西合璧文化交流的博大胸怀,无不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众多大师的设计作品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元素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散文殊态异姿,特色鲜明。人物素描旨在深入开掘人性中的美学矿藏,且善于采用多维视角展示主人公复杂的性格底蕴。国内外记游描摹自然风光,评说纷繁世像,不乏深邃的历史意识。整体观之,各类佳篇均能体现坚实的哲学根柢,高雅的精神向度及脱俗的语言风貌,具备较高的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衍生出体育全球化,对各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就消极影响而言,全球化的功利性、盲目性和垄断性对健康体育文化的形成、运动员长远的发展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利。所以建构起具有"人本性"、"科学性"和"人道性"特征的竞技体育生命道德精神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各要素的发展状况,其建构也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行性。生命道德精神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德精神,它既能消解全球化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非良性冲击,也能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推动中国竞技体育以更健康、更文明、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