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康有为用"螳臂"、"沙虫"二典,喻指弱者与强敌对抗,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典故用在镇辽20余年,战功煊赫的李成梁身上很不妥当,而用在明末一度降清、旋即反叛的李成栋身上则很合适.康氏在文中用了"委婉"修辞手法."能疑"见于贾谊<论积贮疏>一文中,今人训释各不相同.我认为"能疑"是"罢拟"的简写,它音、义均同"睥睨."是单纯复音词中的叠韵联绵词."远方"亦见于贾氏此文中,它的含义恰与字面意义相反,实指京畿近处.贾谊在文中也用了"委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
"不A就B"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不A"和"就B","就"兼起关联作用.这个格式表示由这种否定性的条件,当然可以得出这种肯定性的结果,即假设推断关系."A,不A(否则、不然)就B",这个格式的前后项分别是"A"和"不A就B",两项则形成肯定与否定互相补充的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3.
"进学生头脑",使学生既懂、且信、更能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开展该思想教育依次递进的三大目标."懂"是基础,"信"是核心,"用"是关键.不"懂"就不会"信",非"懂"又非"信"就谈不上"用".任课教师必须在"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早学多学、学深学透,熟练掌握该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是为基础;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信念,真举而非假举、全举而非半举、高举而非矮举、前举而非后不举,是为根本;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理服人,是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系统功能的特性既包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包括整体小于部分之和.两种现象都是非线性系统的产物.在一般系统理论论著中,推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鲜谈"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其实,认识"小于"现象的意义并不亚于认识"大于"现象的意义."小于"现象的发现,同样可以使人走出机械的线性叠加的有限空间,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结构功能,从而对系统的控制和解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小于"现象是由于部分间相互吸收或抵消,一方对另一方形成制约,局部薄弱环节限制或破坏总体功能的发挥,内部要素之间的掣肘、磨损而导致某种功能的消减蜕化以及要素之间缺乏联系中介或信息沟通而形不成有机的协调等等原因引起的."大于"和"小于"都是系统自身运演的两种状态."大于"和"小于"不是人类文化意义上价值的分界.问题在于如何按照人的价值标准,根据时空条件、具体用途和整体效应,去加以把握、认识和调控.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速度快等特征,再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给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必须要挖掘新的养老资源,"以房养老"就是多层次养老保障的有益补充."以房养老"对不同的主体都能产生积极的效应,而且我国已经具备推行"以房养老"的各方面基础,因此,探究在我国推行"以房养老"的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说"曾经"     
本文讨论"曾经"的意义与用法,试图将其意义与用法对应起来."曾经"的意义是以现在为常态,凸显一段相对完整的非常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从语用认知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凡是"进行了分析.语用上,"凡是"一般用在句首、句中大都有"都、总、就"等副词与之相呼应,"凡是"所在小句后面一般都有停顿,在书面上用逗号与后续小句隔开,大都有突显话题焦点的意味.从认知角度来看,"凡是"所在整个句子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即表达说话人对于某人或某事的观点、态度、情感."凡是"的这一特点在法律、通知、公文等应用语体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释"春"     
"春"一词的命名理据,实源于"屯"."屯"的本义为"草木之初生",而"春"一词实际上是"屯"的引申义."春"字的"从屯,从艸,从日"的甲骨文形体,是在所从分化的"屯"字的基础上加上部件"",以强化春天开始草木萌芽之义,又加上部件"日",以表现春天和太阳的运动有关.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春"的形体构造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不X不Y"和"没X没Y"格式的句法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不X不Y"和"没X没Y"在句中都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句法成分.但是两者又有一些差异:"不X不Y"格式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其次是作定语和状语,作主语的情况很少.  相似文献   

10.
从近代至今,"世界历史"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经历了由"欧洲中心论"向"全球历史观"的转变,近几年又出现了"中国中心论"的新趋势.研究这三种观点可以知道,"世界历史"的观念包括了宏观世界史和微观世界史两大体系.从宏观上讲,需要用"全球历史观"看待世界历史,即世界历史就是全球性历史,包括全球每一个方面的历史;从微观上讲,需要用"对象中心论"看待世界历史,即每一个特定的对象都可以形成为一个中心,以此中心为基点从时间和空间上向外辐射,就构成了微观世界史体系.  相似文献   

11.
1956-1958年印度尼西亚外岛叛乱与美国的隐蔽行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956—1958年印度尼西亚外岛叛乱中,美国中央情报局为叛军秘密提供各种军事援助,为此相继实施了“黑客行动”、“汉斯行动”和“苹果一号”等军事援助计划。由于外岛叛军力量分散,指挥不力,叛乱很快被印度尼西亚政府军镇压,这也宣告了中央情报局隐蔽活动的失败。印尼外岛叛乱中美国隐蔽行动的失败暴露了美国政府对印尼政策的问题,也促使美国调整了对印尼的政策,把关注重点从外岛转回内岛。  相似文献   

12.
子思、孟子、荀子代表着战国儒家中的三派,孟子代表的是王道派,荀子代表的是制度派,而子思则代表道德派。子思一派的《诗经》传本与今本《诗经》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是战国众多传本中的一种。此派于《诗》没有多少解读性的话语,而全部指向了人伦道德的兴喻与确立。《诗》在这里已不再是"礼"的说明书,而变成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精神法典,体现出一种新的道德理想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3.
从"怎样建设党"的视野看,延安时期以"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为主要标准发展党员,"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并用"整风"方法解决思想和作风上的突出问题,竭尽心力培养"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创造了在党内非工人成分占绝大多数情况下建设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成功经验;从"局部执政"的视野看,延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典范,"作全国民主政治之先导",构建更具广泛代表性而又能加强党在根据地执政地位的政权体制,强化廉政建设,把"给人民以东西"作为第一方面的工作而使人民得到"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积累了治国安民的重要经验;从"三个代表"的视野看,延安时期"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准确把握基本国情与形势变化而制定路线纲领政策,把远大奋斗目标与完成现实任务相统一,运用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加强党群关系,形成了"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集中为一点,就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经验,对于新世纪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解决好"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夏后启开创了家天下的夏王朝,有仍氏地便成了“所封国”。当太康失国后,生于外祖父有仍氏的少康中兴后,便“赐”其名“任国”。当夏桀面临亡国之时,还想借“有仍氏会”以保国。可见,史书把东夷族的“任国”,称之为“夏后氏之任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15.
唐绝句中有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句式 ,即“问答体” ,根据其特点的不同具体可分为 4种类型 ,即一问一答式 ,联章问答式 ,问而不答式 ,寓问于答式 ,但这一句式并非唐人的首创 ,而是在继承前代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价值意义是值得后人探讨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是新时期我党的建党主针,“以德治国”是我党的治国方略。二者是统一的,建党为了治国,治国必先治党。实践“三个代表”就是执政、治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党执政、治国的主要任务,为了人民的利益是党执政、治国的目的。实践“三个代表”,执政、治国必须以“德”作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心统性情”说是朱子心体用说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心性说的实质所在。“心统性情”说虽然来自张载,但真正将其变成系统学说的是朱子。朱子曾说过,程颐的“性即理也”,张载的“心统性情”,这两句话“颠扑不破”。朱子之所以高度评价这两句话,是由于前者从心体上说性(理),表现了理性主义特征;后者从心之体用关系说性情,表现其情感特征。这两点真正体现了朱子心说的主要特征,即情感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孔子关于学而知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教诲加以论述,简述原文意义,阐发笔者个人的见解,并联系实际说明孔子治学的论述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式英语"是标准英语的一种变体,但并不符合英语母语者的表达习惯。文化习俗差异、思维方式差异、表达习惯差异是"中式英语"的三大成因。本文主要结合"中式英语"的成因,提出要避免"中式英语",应强化语言输入,培养英语语感;注意分析比较,掌握英汉表达差异;树立文化意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