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一教师在一堂课的练习巩固阶段出了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同一物体的体积与容积()”;选择项是:“a.相等,b.容积要大,c.体积要大,d.无法比较。”一学生答:“c.体积要大。”教师满意地点了点头。果真是同一物体的体积大于容积吗? 对于实心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于空心物体来讲,情形就不大一样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在一个透明量筒里盛些带色的水,把一个比重大于水的方体实心物放进量筒水中,水位会上升,计算水位升高部分的体积和  相似文献   

2.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3.
陈志祥 《现代语文》2003,(11):45-4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的练习二“本文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到关系。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其中第4题材是“溪深而鱼肥”。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溪深而鱼肥”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连词的依据,可能是《辞海》。《辞海》“而”字条注⑦“语助词。表示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  相似文献   

4.
周少兵 《阅读与鉴赏》2007,(12):78-78,79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6.
在读完《质疑〈人生的境界〉》(《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一文后,我总觉得有话要说。这篇文章,抓住冯文的“觉解”一词深入剖析,侃侃而谈,得出了“人生价值不应该是境界说所说的‘觉解’而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评价人生价值,必然会得  相似文献   

7.
光学现象 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远 ,镜中的“像”越小 ;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近 ,“像”越大 (甚至等于物体的大小 ) .疑点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69面有一个课堂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物体距平面镜较近 ,物体经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大小十分接近 ,经过教师的引导 ,选择合适的角度观察 ,最后得出虚像与物等大、正立且关于镜面对称的结论 .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上述结论相矛盾 .为什么人眼看到平面镜中虚“像”的大小与物体距平面镜的远近有关 ?析疑 要讲清楚上述疑点 ,必须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上述…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5年级下册第4单元《体积和容积》。教材简析:体积和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教材先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的活动,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容纳的物体有多有少"。然后,教材采用直观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的问题。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文》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有一则题为《有“大”无“小”》的“补白”: “世间事物名称,一般说,有‘大’必有‘小’,如‘大麦、小麦’‘大脑、小脑’‘大人物、小人物’‘大年夜、小年夜’。可是也有不少名称是只有‘大’没有‘小’的,例如:  相似文献   

10.
小松鼠胖胖读五年级第二学期了。一次,她在预习“体积”和“容积”时,被这两个概念弄模糊了。她问妈妈:“‘体积’和‘容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1.
贵刊1989年7、8期合刊第82页《这组数据的来历》一文中有:“中师物理教材中乐音音阶频率的关系不宜采用‘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确定的数据,建议采用‘十二平均律’确定的数据,即表2所提供的数据”,其理由是“十二平均律’较‘纯律’、‘五度相牛律’易学易懂”。应该肯定,文中对“纯律”和“五度相生律”的介绍和列出的音阶频率关系是正确的。文中说“十二平均律’是……将一个倍频程平均分成十二等份……”这就不甚确切,该文还按照学生提出的“十二个半音的频率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7、8期肖老师的《到底选哪一个》一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选d(3倍)。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这里的“空间”,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低,他们只能考虑到物体的轮廓线所勾画的范围。因此,对于物体的里面是什么,是空心还是实心,可以不必追究。也就是说,我们默认它是实心的。比如说,求长方体纸盒的体积,我们不研究这个纸盒里面的知识,而是求纸盒所圈出的空间大小,即长方体体积。如果联系“物体的体积是物体所能排出水的体积”,我们默认纸盒放在水里不会往里面渗水,此时排出的水的体积是…  相似文献   

13.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上正言同志的《鲁迅和郭沫若的两枚同名印章》一文向读者报告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鲁迅和郭沫若不约而同地有过“戎马书生”的称号,并且都以此四字刻过印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佳话。该文说:“郭沫若仿鲁迅以‘戎马书生’自喻,不正是他们‘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又一证明吗?”我想对此作点补充:郭沫若的“戎马书生”的徽号,原是革命先烈孙炳文同志奉赠的,郭沫若欣然接受。郭老《怀亡友》诗写道:  相似文献   

15.
读了贵刊 2 0 0 2年第 6期上登载的“对新教材的几点改进意见”一文 ,对刘方军老师的关于新教材的某些看法颇为赞赏 ,笔者也认为新教材中确有一些不当之处 ,在此不一一提出 .但对刘方军老师提出的第一条改进意见 ,即“教材第 4 3面第 ( 1 2 )题中‘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应改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提法却不敢苟同 .笔者以为教材题目中所给出的“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这一条件对于题目中结论的成立是充分可靠的 ,而不需要修改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 ,匀变速曲线运动其某段时间 t内的平均速度也等于该段时间中点 t/2时刻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12期刊载了张志先老师《我们该如何“踮起脚尖”——2009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的语法质疑》一文。该文对2009年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踮起脚尖”从语法的角度进行了质疑,文章分析了“踮起脚尖”的结构形式,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和《学生古汉语词典》对“踮”字的解释,归纳出“‘踮’有‘脚后跟离地’而‘脚尖着地’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刊发了刘学伟老师的《披文人情是关键》,该文写道:待老师抛出“大胆将‘醉翁’之‘醉’字进行一番改动”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随之各抒己见,结果“‘乐翁’、‘仙翁’得票率最高”。应该说.问题确实是一个好问题.但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吃透文本。只看到表层的众多“乐”字.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之友》2001年第8期刊登了一篇《谨防班级管理中的“讨官”“封官”“买官”》,该文章的作者发现,“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讨官’、‘封官’、‘买官’的现象;此现象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它污染了学校这块纯净的土地,影响了班级管理,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该文作者还认为,靠父母找关系“讨的官”、教师卖人情“封的官”、学生花钞票“买的官”,这一类学生不具有当学生干部的素质,不能管好一个班,班干部只有德才兼备、品学兼优者,方可胜任。而笔者对此观点不能苟同、笔者认为,学校出现  相似文献   

19.
《语文报》第477号(1991年7月29日出版)上载有“说‘顶”一篇短文。该文写道:“《说文解字》:顶,‘巅也’。本义为山顶,属名词。山顶是山的最高部位。故引申为名词‘头顶’、‘头’。”笔者认为:该文正好把“顶”的本义和引申义弄颠倒了。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顶”的本义是“人体的最高部位——头顶”,而“山的最高部位——山顶”则是“顶”的引申义,即它是由“头顶”之义引申而来的。其理由如下: 一、从字形结构分析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来说,分析某字的形体结构,就能推知该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顶”字也应当如此。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由此可见,“顶”字属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其形(意)符为“页”;形声字的形(意)符与该字的本义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文》:“頁(页),头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孝感高中向金炳认为《化学教学》(1990年第四期)刊载了《酸根与酸根离子有没有区别?》一文。该文的结论是:“‘某根’或‘某根离子’都是指带电荷的原子团。”由此可理解为:“某根”就是带电荷的原子团,“某根”就是“某根离子”(因带电荷的原子团就是离子)。很显然,这种结论是错误的。 如按此结论来理解硫酸分子,则硫酸分子中的原子团SO_4就是硫酸根离子。而分子却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可能存在硫酸根离子。否则,硫酸分子构成的物质就应是离子化合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