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联系冯乃超早期诗歌创作,对其代表作<红沙灯>和<现在>两首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既指出了其诗歌风格与象征诗派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也联系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其成败得失.笔者认为面对"新诗作者比新诗读者还要多"的现状,探讨和研究冯乃超早期的诗歌创作,对于今天的新诗创作而言,不仅具有某种参照价值和启迪价值,而且对于新诗的未来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人沈尹默是最早参加白话新诗创作实践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也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前后保卫北大和学生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通过对沈尹默早期诗歌《三弦》的品读,不仅使我们从诗人营造的“动”与“静”的独特场景中感受到他豁然悲悯的情怀,也能在《三弦》的“情”与“境”中体会其诗歌朦胧多变的创作形式,从而进一步了解到沈尹默白话诗歌创作的目的及主旨.  相似文献   

3.
胡适先生的《白话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认识: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平民文学的观念;它对于以滑稽、诙谐为特征的“打油诗”的意义有新的认识;它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方式有独特的剖析。在写作文学史的同时,这些观念也深刻的影响了胡适的个人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食指著名诗歌《相信未来》的版本问题,依据史料,结合食指的诗歌创作,重新探讨食指诗歌的艺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廓清食指是不是"新诗歌第一人"这个争论已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预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坚守心灵世界的一隅,言说个人的寂寞、孤独,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新诗的诗艺和诗情。  相似文献   

6.
尚延龄  尚缨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1):63-67,73
文章论述了《时间开始了》的思想艺术特色,阐明该诗是胡风一生诗歌创作的顶峰,也是当代新诗创作特别是长篇抒情诗创作的一个顶峰,是开国的绝唱——描写、歌颂新中国成立的最优秀的诗篇。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的《拟古诗十九首》承袭《古诗十九首》的体制、语言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有其积极的内容和鲜明的个性。这种方式对于我们继承传统诗歌形式,革新其内容,繁荣今天的诗歌创作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陶保玺近《台湾新诗十家论》,与其前一本作《新诗大千》在诗学理论建树方面一脉相承,该书对诗歌创作的思维形式行艺术技巧进和探索和分析,形成了鲜明的评论特色,有益于指导读阅读和引导诗人创作。该书评论激情漫涌、又客观冷静,具有着唯美的风格。该书在“台独”声嚣中诞生和研讨,表达了大陆诗人对实现与台湾化的对接,共同探讨华诗歌的发展以及渴望祖国尽快实现和平统一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9.
《女神》研究中的众多“共识”已经停滞了对《女神》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女神》的“横空出世”,横扫的不只是旧体诗,它还终结了同时代的早期白话诗,这使得中国现代新诗没有从直白浅露的“白话”起步,而是从一种自由创作精神起步。《女神》在五四新坛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以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开了一代诗风,这与《尝试集》等新诗集有着根本的不同。《女神》带给中国新诗发展的真正影响在于现代诗性思维方式对新诗创作艺术构思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英国诗人奥登对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马来亚》是杜运燮在1940年代创作的一首描写马来亚人民反法西斯、反殖民统治的诗歌,该诗在叙述角度、诗歌结构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借鉴了奥登的《西班牙,1937》,客观地呈现了正发生的政治事件,智性地表达了诗人对重大事件的思索和情感,加强了对新诗艺术深度的探索。《马来亚》一诗表达政治和情感的方式,对40年代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乐诗话》成书于梁章钜创作生涯的早期,缘起于梁章钜对区域诗学的关注,内容多限于介绍长乐一县的诗人及诗歌创作情况,反映了梁氏早年的诗学思想。《长乐诗话》编纂以时为序、以人为目、因人存诗,又杂采方志文集资料,解疑补缺,创新性地从家族诗歌创作史的角度编纂诗话,使得长乐县史上许多不存于文学史却颇具文采的诗人及其作品流传下来,对于后人了解长乐县的区域文学及家族文学创作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新诗戏剧化》的生成背景、作者的知识构成入手分析它接受英美新批评影响的可能,再从整体批评观念的转换及诗歌创作的具体技术层面,剖析以艾略特等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对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初,以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为发端的白话新诗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当时间进入20年代,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作为新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社团——新月派,所要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作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转向“诗”自身,也即“使诗成为诗”。“如果说,早期白话诗人是从中国传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宋诗那里,获得反叛的历史依据与启示;那么,现在新月派诗人就开始与中国诗传统中的主流取得了历史的衔接与联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徐志摩作…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派的“诗坛首领”戴望舒以他的创作实践以及他的诗歌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诗歌创作和译诗活动是同步一致进行的。戴望舒对法国后期象征派果尔蒙、保尔&#183;福尔、耶麦等人的喜爱,使他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在艺术上吸收了很多西方后期象征派的手法,积极的影响了《望舒草》的创作,使《望舒草》成为戴望舒诗歌创作生涯里的一个极富代表性的诗歌集。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三十年代,孙望等一群文学青年初涉诗坛,以“洪荒文艺社“名义出了新诗集《残渣》.《残渣》所选新诗均显出对光明、自由、美的艺术追求.选诗者不带任何偏见;诗集中的诗人群体也不隶属同一派别.本诗集对研究三十年代新诗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卫涛 《考试周刊》2010,(42):48-49
作为《圣经》的两大组成部分,《旧约》和《新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时代特征和地域背景的影响,两者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旧约》的民族性与《新约》的普世性之间的区别。通过比较《旧约》和《新约》的思想差异,我们可以理清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脉络.把握基督教思想的内核。  相似文献   

17.
从《诗经》为标志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到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形成的第二次诗歌创作高潮,其间诗歌创作大约沉寂了三百余年。孟子分析其原因乃“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而后《春秋》作”,[1]其间便是先秦散文的勃兴。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创作意义上的《诗》是不景气的,但由于大量用《诗》者的存在,使已有之《诗》的固有意义得以扩张,《诗》在数量上没有增加,却因其多侧面多功能的运用,而呈现出热闹的景象。”[2]仅以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为例,其大量引诗、用诗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据清…  相似文献   

18.
司有雪 《山东教育》2002,(26):28-28
现代著名诗人兼学者朱自清先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是在徐志摩还没有逝世前就这么说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确实做出过比较突出的贡献。从徐的全部诗歌创作看,他的诗是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而真正构成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和独到贡献的,是他的一部分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这类诗可以说代表了徐诗的主体。徐志摩是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最能表现诗人性灵的诗,大概要算《再别康桥》了。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新诗…  相似文献   

19.
本是对哈萨克族现代诗人唐加勒克的诗歌作品选集《唐加勒克诗选》的评论,章认为唐加勒克是哈萨克族的一位带有民族民主革命倾向的现代启蒙诗人,并结合其作品具体评析了唐加勒克的诗歌创作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对民族“根性”的审视和进行思想启蒙、革命宣传,以及在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新的民间性等诸多特征。据此,认为唐加勒克对早期革命诗歌和中国新诗“走向现代”的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三叶集》作为三个诗人友情的见证,提供了个人的诗歌观点,也给研究早期的新诗观提供了线索。三人观点存在差异,但是创造的精神、启蒙的理念和对自由的热爱却是共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