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史为林 《垂钓》2009,(4):46-47
当垂钓对象为30~200克的小鱼时,鱼口的闭合力小,鱼的重量和挣扎力及水对鱼的阻力不是主要矛盾,刺透鱼嘴才是根本问题,所以这时不适宜用伊势尼钩。而那些钩尖稍外倾或钩尖与钩柄基本平行的鱼钩,有利于刺透鱼嘴。  相似文献   

2.
一只鱼钩刺入鱼的嘴唇需要多大的力?是什么力使鱼钩刺入鱼嘴的?什么形状的鱼钩最有利于刺入鱼嘴?这些鱼钩上的力学需要垂钓者去关心与把握。如果我们在弹簧秤下面系上一只鱼钩,再用不同体重的鱼去试鱼钩刺入鱼嘴所需要力的大小,我们可以发现鱼钩刺入鱼嘴的力与鱼的体重密切相关:鱼的体重越大,鱼  相似文献   

3.
《钓鱼》2008,(9):71-71
凡钓鱼者,都知道“七分钓位,三分钓技”的八字真言,可怎样才能找到最佳钓位,把钩饵放到鱼的“家”呢?凭“冬钓阳,夏钓阴”“冬钓深,春钓浅”这些经验?但大塘大库大湖,朝阳面或朝阴面,动辄几里或几十里,不可能朝某面的每处都有鱼窝,至于“钓深,钓浅”也是极难把握,到底5米是深,还是15米是深?鱼情鱼况受各种不确切、不可知的因素影响,可谓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4.
鱼性十辨     
贺建成 《钓鱼》2011,(6):30-32
近水知鱼性,钓鱼是需要了解鱼性的,而要真正了解鱼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水中之鱼,来去不定,常藏于水底,不便直观。加上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受日月声光、风雨雷电的影响,鱼的活动变化多端,对它们在水体中的实际生活状况并不十分清楚,由此而留下的问题不少,需要我们认真地去了解、去辨明。为抛砖引玉,现将《鱼性十辨》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5.
颜恒 《钓鱼》2004,(10):27-27
“夏钓深”这句古老的渔谚,仍在垂钓中被人引用。由于许多渔谚产生的背景和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的变迁和鱼性的改变失去实用和借鉴的意义,而仅作为种文化遗存。从许多钓鱼人长期实践看,夏钓的复杂性更胜于其它季节,特别是在选择钓场钓点上,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钓深”,而是要依据出钓日的水情、气象等条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该深则深,该浅则浅”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6.
《钓鱼》2007,(6)
钓饵称“四季”或分别标识春夏秋冬,对此钓手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按季节需要,用不同的比重来适应鱼口,一种是水温变化会影响鱼的嗅觉,要用不同气味的钓饵来刺激鱼的食欲。这在池塘的饲料中可以看出来:春鱼食碎屑,喂鱼用菜籽饼、麸皮、米糠;夏鱼什么都吃,包括酒糟、青饲料和沤过的碎玉米、麦粒等;秋鱼挑食,喜欢硬食、颗粒饲料以及未经水沤的碎玉米和麦粒;冬鱼很少吃食,基本不喂。  相似文献   

7.
一、风向一般情况南风、西南风鱼没口,主要是阵风、微风;有的时候风平浪静,但天闷热,气压低,风力不足,水中溶氧不够,鱼很难受,上浮吸外界空气保命。这种天,多出现在6-7月份。另外,风力不足3级以上,水中溶氧量不足,鱼口不好。风力超过6级以上,鱼口也不好。  相似文献   

8.
一、撑嘴器凶猛鱼类,特别是狗鱼,往往将饵钩吞入口腔深处,这时要把饵钩从鱼嘴里取出来相当难,因为上了钩的凶猛鱼常常牙关紧闭,嘴巴并不张开。为使鱼嘴巴呈张开状态,有个撑嘴器就方便多了。用粗4-5毫米的钢丝很容易就可绕制一个撑鱼嘴用的撑嘴器(图1)。用法:使两支撑臂呈压缩状态,插入鱼嘴,然后减去压力使一臂抵住上颌,另一臂抵住下颌,完全松手,鱼嘴就被撑嘴器的两臂撑开了。然后再借助摘钩器将饵钩从鱼嘴里取出来。二、摘钩器从凶猛鱼的嘴里取出鱼钩时,手指有被凶猛鱼的许多尖利牙齿挂伤的危险,为避免伤了手指,取出饵钩…  相似文献   

9.
邹思全 《钓鱼》2005,(19):39-39
有鱼上钩时担心钩豁鱼嘴而跑鱼。故提竿过轻,如果是大鱼咬钩,竿梢在小幅度“点头”时,轻提竿就容易穿不透鱼嘴。因为大鱼的嘴唇肥厚,会在收线过程中脱钩。  相似文献   

10.
马松录 《垂钓》2012,(12):16-17
冬天来了,气温、水温不断下降,大部分鱼儿已经懒得张口。鲫鱼是比较耐寒的鱼种,依然活跃,但也存在着鱼嘴僵硬、张口小、吞咽浅、浮标信号弱的特点。这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季节和对象鱼的特点,调整战术,改进钓技,才能有较好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钓谚点滴     
一、鱼性篇 鱼类近视眼,水中看不远。 鱼的耳朵尖,闻声便逃窜。 鱼的听觉灵,走动步要轻。 鱼儿鼻子尖,水中能嗅数丈远。 鱼儿品味是能手,口味不对扭头走。  相似文献   

12.
鲢鳙全接触     
秦犁 《钓鱼》2006,(4):21-22
与钓鲫不同,钓鲢不管是深还是浅,凡是两钩或者一钩离底都是蒙鱼,挂的,刮的,刺的,不是钩挂着了鳃帮子,就是钩尖刺着尾、腹、臀,挫鳙狙鲢无不如此。钩入鱼嘴的概率不足20%,所以心慈者不钓鲢鳙,养鱼者忧心忡忡,唯恐伤鱼。如果钩都是在鱼嘴里,养鱼的没话说,钓鱼的也坦然了许多。那么,该怎么钓呢?  相似文献   

13.
季节 春钓浅滩,夏钓潭,秋钓荫边,冬钓阳。 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 人穿棉祆鱼不动,人穿夹袄鱼来动,人穿单衣鱼直蹦。 春钓桃花开,秋钓桂花鱼。 杨柳飞絮,正好钓鱼。 三月三,鲤鱼上河滩。 清明前后,百鱼抢钩。 梅雨钓鱼,越钓越喜。 小麦黄,钓鱼忙。 夏天到,鱼难钓。 秋鱼猛,抢食凶。 鱼冬眠,不游窜。 春钓雨后早中晚,夏钓雨后满塘欢。 气象 春钓东南(风),秋钓西北(风)。 风雨前不下钩.风雨过后大丰收。 狂风暴雨不出钓,雨过天晴再钓鱼。 钓翁钓翁,勿钓北风。 雨后放光,钓鱼辰光。 宁钓日落后,不钓雷…  相似文献   

14.
覃建谋 《钓鱼》2011,(14):37-37
在夏钓选点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主张钓深,认为夏季炎热,浅处水温比深处高,鱼在深处而不在浅处;另一种主张钓浅,认为夏季浅处水草茂盛,食物多,岸上各种自然饵也被雨水中到或被风吹到近岸边浅水里,鱼都集中到那里。  相似文献   

15.
在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日本鹿儿岛港附近的海滩就会涌来许多钓鱼爱好者,他们一人一个小冰箱,钓到的鱼都放进冰箱保鲜。钓具十分讲究,就连鱼钩都是成包的,且都已系好鱼线。不一会儿,就有人钓到了鱼。鱼钓上来后,他不将钩从鱼口中取出,而是用把小剪子将渔线剪断,带线头的钩仍留在鱼嘴里,接着又拴上系好线的鱼钩。久观之后,我发现人人如此。我们钓鱼,一枚鱼钩是要长久使用的,直到损坏。而他们一枚鱼钩只用一次。在日本一次性商品很多,不过多为非耐用品。而鱼钩是钢铁做成的,并非不耐用,这就奇怪了。后来友人告诉我,日本人钓鱼,很少有人从鱼嘴中取…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昕东 《垂钓》2007,7(2):44-44
时下已进入寒冬,按理说钓友们早该偃旗息鼓、刀枪入库了,可还有相当一部分钓友不肯罢休,纷纷投入到冬钓中。冬季垂钓,不论是在南方的户外还是在北方的大棚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钓点的水温非常低。我们都知道,一旦水温比较低,鱼的活动能力就会大大下降,鱼的吃口也会变得非常弱。因此,对于广大钓友来说,如何选用浮标可能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在水温高、鱼吃口好时用什么样的浮标都可以将鱼钓上来,可在水温低、鱼口弱的条件下,选用浮标就很讲究了。下面,我仅就浮标的标尾(实、空心尾)来谈谈冬钓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贺建成 《中国钓鱼》2012,(11):30-31
钓鱼是必须讲究找鱼的,不论钓野鱼还是钓养殖鱼,来到水边,首当其冲的是尽快找到鱼在什么地方,是在远水区还是在近水区,是沉在水底还是浮在上面,只有找到鱼,才能钓好鱼,而且找得越准就越好。其实,近水识鱼性,多数野钓高手也是找鱼里手,  相似文献   

18.
吴芜 《钓鱼》2007,(3X):19-20
钓铒称“四季”或分别标识春夏秋冬,对此钓手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按季节需要,和不同的比重来适应鱼口,一种是水温变化会影响鱼的嗅觉,要用不同气味的钓铒来刺激鱼的食欲。这在池塘的饲料中可以看出来:春鱼食碎屑,喂鱼用菜籽饼、麸皮、米糠;夏鱼什么都吃,包括酒糟、青饲料和沤过的碎玉米、麦粒等;秋鱼挑食,喜欢硬食、颗粒饲料以及未经水沤的碎玉米和麦粒;冬鱼很少吃食,基本不喂。  相似文献   

19.
宿聚生 《垂钓》2008,8(10):47-49
野塘和水库除了寒水期鱼口稍轻稍弱外,是没有糗鱼、回锅鱼的,那里更多的是一群“饿狼”,所以用线犯不上惯它毛病!  相似文献   

20.
鱼口轻,在技术层面有很多破解办法,但是这些办法并不一定被所有钓友掌握,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和思路,其实夜钓本身就适合钓轻口鱼,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本文中,我们就来聊聊夜钓和轻口鱼的话题。所谓鱼口轻,就是鱼吃饵的动作小,浮标信号会很弱,如何抓住这样的信号?这是一件叫人非常头疼的事情。试想,白天浮标几毫米的小动作会被捕捉到吗?非常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