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文学史上,杜衡的处境极为尴尬,他常作为“第三种人”的代表被正统文学史视为“异类”、“边缘”与“他者”,但其文学活动与创作又曾极力热衷左翼文学;同时,新感觉派的诞生、发展、壮大直至消亡,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宛如这个流派文学观念的代言人。从现代文学史上有关“第三种人”以及“京海”论争可看出,其创作风格又不同于常用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反映现代上海的喧嚣生活的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这就是杜衡在左翼文坛与新感觉派之间情感与理智上所表现的徘徊性与游离性。  相似文献   

2.
30年代初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在《现代》为阵地的论争,不是在学的本体论意义上进行的,而多纠缠于学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施蛰存作为《现代》的主编和一个有独特审美追求的作家,以学理性顽强抵御着现实政治的巨大诱惑,在现代学史上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让后人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30年代,<大晚报>副刊的编辑,寄给施蛰存先生一张印在明信片上的表格,要他填写两个栏目:一是眼下在读什么书,二是要介绍给青年的书.……  相似文献   

4.
《现代》是反动的“第三种人”办的刊物,那为什么鲁迅的这篇文章还发表在上面? 《现代》的确是自称为“第三种人”的施蛰存、苏汶主编的刊物。鲁迅在上面发表文章,双方都是利用而已。当时(一九三三年)“左联”所办的刊物大概已全部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鲁迅无处发表文章,只好利用《现代》杂志,发表自己的意见。而“第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和编辑。从1905年出生到2003年去世,施蛰存走过了将近一百年的历程,他的一百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巨大贡献。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翻译、编辑、教学工作,他都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他的口号是“另辟蹊径”,是求新求异。施蛰存最大的贡献是标新立异地运用心理分析和魔幻色彩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使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现代心理小说探索者"的施蛰存,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梅雨之夕>采用意识流的表现形式,以诗歌化的叙事笔法,探索现代都市人隐秘微妙的内心世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30年代《现代》杂志刊发之初,就有不少读者就《现代》杂志所刊的诗歌提出了强烈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作为《现代》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的施蛰存作出了有力的回应。在施蛰存的眼中,《现代》诗是有着新锐诗歌意识和强烈的生命力的,体现了现代人所拥有的情绪,无论是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别于以前的诗歌,是值得提倡的。从施蛰存的回应中,不光看出了施蛰存的诗歌观念,也能够体味到他作为编辑的明确理念,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20世纪30年代的诗坛状况。  相似文献   

9.
在2007年第12期<语文新圃>上读到好友梅桑榆兄<施蛰存与鲁迅的书单>一文,很是高兴.我知道,桑榆兄多年来主要从事杂文写作.甚至可以说"只问是非,不管一切",而这也正是一个写作者最可宝贵的品质.不过,桑榆兄此文中有些说法,好像与史实不那么相符.……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的短篇小说<蝴蝶夫人>并不停留在对家庭女性精神出轨的简单揭露.透过对"蝴蝶夫人"的三重阐释,进入文本深层,女主人公主体意识逐渐上升的心理变化轨迹,暗含其不甘附庸为男性玩物的思想觉醒.而作者对这一情节的描绘,也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关怀,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赞同.  相似文献   

11.
在"三言"中多次出现了苏轼的形象,冯梦龙笔下的苏轼更世俗,更像一个普通人。这种形象的变化及选择,既与时代风尚、政治文化环境影响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关。作品中的苏轼是明代文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冯梦龙在作品中的替身。  相似文献   

12.
宋代,佛教出现了“三教合一”、“融会诸宗”的趋势。天台宗也难免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天台山外派的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宗昱著《注十不二门》,他们用禅宗和华严的“直显心性”、“一念灵知”来阐释天台的纲要之作《十不二门》,主张“真心”观。知礼为了救天台教观一家之“正义”,著《十不二门指要钞》,主张“妄心”观。并指出山外派二书是受了禅宗和华严异说的影响,违背了智额和湛然的本意,必须予以肃清。知礼的《指要钞》洋洋万言,这里仅对它的核心理论作点指导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一门式"开放服务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使新型服务模式发挥最大的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时风与艺风》一书从六个方面作了评价,一是填补了学界对《艺风》月刊研究的空白;二是以独特的视角对《艺风》月刊作者群及其作品进行了综合研究;三是体现了浓墨重彩的时风和艺风主题;四是给《艺风》月刊以准确的历史定位;五是《艺风》月刊构建了民间美术和民俗学研究发展的理论平台;六是研究方法科学、篇章结构严谨、运用资料翔实、语言简练流畅。全书通过对艺风社同人和《艺风》月刊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所作出重要贡献的探讨,进而引发对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自1922年9月至1925年11月在上海发行的《孤军》杂志上的论战,尤其是《经济政策讨论》的分析,可以看出留日中国学生如何看待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该杂志的论者包括杜国庠、王学文、李希贤、史维焕、周佛海等,他们都师从东亚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河上肇教授。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一定接受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见解与方针,而主张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为时尚早的论者占了论争的主导。但是,他们并不否定社会主义,反而将留日期间得到的知识加以消化,使它们成为分析中国现状的工具,用来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特有道路或中国独特的革命方略。  相似文献   

16.
《释名》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来评价它,且被视为作用不大之书。那么今天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在汉语词源学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站在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的立场上重新审视《释名》,深入发掘和充分认识它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批判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服务于科学的语言学建构。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中,论说《诗经·卫风·木瓜》的文字较多而解说有分歧。文章比较了上海博物馆整理者与李学勤、廖名春3家之说,参之以《毛诗》“陈古以刺今”的阐释方法,从字与意两方面来重新解释楚竹书中关于《木瓜》之诗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鲁之争》的作者,重提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和《文选》的争论,以为鲁迅对施蛰存进行“人格攻击”,致使后者受到“极大的伤害”,还说鲁迅有“骂人的习惯”,“骂,是‘鲁粹’之一”等等。论文驳斥了《施鲁之争》作者的种种观点,并回击了其对鲁迅的轻薄、诋毁与辱骂,认为当年“施鲁之争”这一公案,是关乎“五四”开创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决不是文人之间的“私怨”和毫无意义的“吵架”。  相似文献   

19.
焦琳《诗蠲》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一部《诗经》研究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来研究《诗》学是《诗蠲》的一大特点,焦琳《诗蠲》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以情论诗、以意逆志、以诗释《诗》上,以文学思想解读《诗经》打破了文学与经学的藩篱,使《诗》脱离了圣人之义的窠臼,重新焕发出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