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艾森克个性问卷、体质测试等手段,对普通高等院校贫困男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状况及其与体质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贫困男大学生与普通男大学生比较,贫困男大学生趋于内向,较为成熟.2)体质健康状况处于较高的水平的贫困男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外向倾向及情绪稳定特征.人格特征具有内向倾向及不稳定特征的学生,其体质健康状况多处于较低水平.3)应根据贫困男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372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高职女生SCL-90总分和强迫、焦虑、抑郁、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人格特征总体良好、积极,人格中的神经质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要有针对性地对高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高职生的人格,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问卷对1724名贫困大学生和1812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比非贫困大学生低,而且随着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增加,可能具有严重心理问题和一般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就调查的情况提出了一些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随机选取广西民族师范学院9个学院287名贫困生进行测查,分析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现状及其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呈现高宜人性、高严谨性、高外向性、高经验开放性以及低神经质;不同生源地的贫困大学生在经验开放性、严谨性维度上存在差异显著;经验开放性这一维度在性别、年级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得分情况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学生;贫困大学生人格的经验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宜人性关系与心理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心理幸福感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焦虑状况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特征焦虑量表和生活事件评定量表对172名邮电院校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特征焦虑低于全国常模,状态焦虑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特征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状态焦虑水平差异显著,状态焦虑与生活事件存在着显著的连带关系。多元回归发现,影响焦虑状况的主要生活事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与同学好友发生纠纷,受人歧视、冷遇,预期的评选(如三好学生)落空,学习和生活环境干扰太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抽取高职服务类5个专业,300名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不同专业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其学习适应性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相对较低。(2)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人格特征与学习适应性显著相关,具体体现在人格特征的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交际性、自立性、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有成就者与学习适应性显著正相关,适应与焦虑型与学习适应性现状负相关,且人格因子稳定性、独立性、自律性、心理健康因素能够预测其学习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贫困组和非贫困组)进行测评,探讨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两组特质焦虑不显著。贫困生状态焦虑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386,p〈0.05)。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问题解决和退避两种应对方式对焦虑有较高的预测力(R2=0.456)。本研究目的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尤其是要勇敢面对应激事件并采用有效方式解决,可以改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广西某高校430名一、二年级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研究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概念较积极,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全国青年组常模;(2)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预测作用,其中,大学生自我概念变量中的情绪自我、一般自我、人际自我和生理自我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变量中的抑郁、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对自我概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人文关怀为理论视角,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有以下可行性路径值得探索:实践活动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道德素养和提升自信心相结合,管理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促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信、独立、感恩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594名南京工业大学工学院本科生综合幸福感问卷与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状态良好;除正性情感与抑郁、敌意和SCL总均分无显著相关外(其中正性情感与抑郁t=-1.21,P>0.05;正性情感与敌意t=-1.91,P>0.05;正性情感与总均分t=-2.27,P>0.05),生活满意和正性情感与心理健康所有维度均显著负相关,负性情感维度与心理健康所有维度均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是影响90后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升90后大学生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内蒙古三所高校的680名大学生完成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团体测试。以期了解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生活事件的一般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事实依据。结果表明:(1)男、女大学生在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蒙、汉大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城、乡大学生在学习压力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2)随着年级的增加,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加,大三达到最高点,大四开始下降。(3)内外向因素对生活事件没有显著的影响,神经质因素对生活事件有显著的影响;神经质和精神质可以预测生活事件的应激程度。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EPQ人格特征与体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通过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其与体质状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当前大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比较稳重,善于自我控制;人格外向,活泼;较成熟老练。2)EPQ三个维度对男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有着明显的差异影响;对男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影响,而对女大学生则是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中国简版(PHI)和卡特尔16PF对江苏省某市256名教师进行调查,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中小学教师在“躯体化(19.14%)”、“抑郁(12.89%)”和焦虑(10.16%)3项因子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水平男女相近,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与全国常模比较,躯体化、抑郁2项因子分高于常模,焦虑、疑心、脱离现实和兴奋状态4项因子分低于常模,具有统计学意义;人格特征存在性副差异,男教师持强性和敢为性高于女教师,而女教师聪慧性和敏感性高于男教师;16PF与PHI的各亚量表呈现多项相关.结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进一步关注,人格特征总体趋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人格问题,持强性、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66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9%的体育专业独生子女大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障碍,非独生子女则为6.6%;体育专业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体育专业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且人际关系、强迫(P〈0.01)和抑郁、焦虑、敌对(P〈0.05)五项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来自相同地区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但来自城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建议高校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也应更多地参加体育活动,以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运用元分析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经检索与筛选,最终有10项研究符合纳入元分析的标准,总样本量为3556人。结果发现:(1)心理健康与精神质、神经质呈正相关,而与内外倾不存在显著相关;(2)心理健康8个因子与人格三维度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相关;(3)地域分布、期刊来源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关系起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且均在心理健康与神经质的关系中调节作用较大。结果表明,人格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神经质。  相似文献   

16.
探讨短视频浏览时长对大学生悲观性人格的影响以及孤独和焦虑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南省新乡市5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浏览短视频时长与大学生的悲观性人格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孤独与大学生浏览短视频时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焦虑与大学生浏览短视频时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焦虑与悲观性人格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孤独与悲观性人格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孤独与焦虑在大学生浏览短视频时长和悲观性人格之间起着正向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扬州大学468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探讨运动对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通过影响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结果表明:1)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运动群体。说明运动对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促进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2)运动群体的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运动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即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而且人际关系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的中介效应稍大于自我效能感,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探讨人格在专科大一新生心理应激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运用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420名专科新生进行调查,数据通过中介检验程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活跃、高坚韧、低处世和高随和的人格特征降低了心理应激对专科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各自的中介效应分别为24.4%、19.6%、4.1%、19.1%。可以通过塑造个体的健全的人格,以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从而提高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蒙古某本科院校621名蒙、汉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期探讨蒙古族、汉族大学生心理症状对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回归效应,筛选对心理症状有预测作用的因素。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维度对蒙、汉大学生心理症状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对汉族男大学生心理症状的正向预测作用最为突出。应对方式对蒙、汉大学生心理症状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从而说明影响蒙、汉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塑造蒙、汉大学生健康人格,尤其是重视情绪稳定性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通过采用艾森克(EPQ)人格问卷对江苏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行为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EPQ三个维度的男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体育行为中还是维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虽然在一些体育活动的形式、项目和自我运动能力的选择中,交互比较存在着个别差异,但大部分没有差异影响.这说明当前江苏大学生在大学这一特殊社会区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融入到这个集体环境中去,与人相处,善解人意,较好地适应环境;比较稳重,善于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