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杨祝媛 《职大学报》2009,(2):2-4,14
女性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创作潮流,女作家们纷纷重新解读历史,揭示被传统历史叙事遮蔽的女性生存状况.在新历史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影响下,既有从旧历史观念到新历史观念的嬗变,也包含着从男性历史书写到女性历史撰写的转移.女性作为历史的主角,在叙事立场、叙事方式上对传统的历史叙事都有较大突破;而其构筑的母系史家族史更是展现女性精神困境、心灵冲撞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女性新历史小说还深刻反思了男权文化缺失与女性自我救赎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马超的专著《20世纪中国女作家述论》,最近由作家山版社出版。全书18万字,分导论和分论两部分。导论时女性及女性文学的历史境遇、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五四以后现代女性文学崛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现当代各个阶段女性文学的演变做了宏观论述,分论部分选择了庐隐、凌叔华、冯沅君、萧红、张爱玲、张洁、王安忆、残雪、陈染等十三位女作家,对她们的创作历程及风格特征进行了评述。甘肃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明廉认为,“该书将宏观把握和微观评析结合起来,在中国女性文学发…  相似文献   

3.
朱青 《职大学报》2007,(1):51-54
在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期,女作家们的小说,反映了女人们对商业化的情感承受。女作家着重描写的不是“事”,而是“情”,是历史转折关头,普通女性的基本感情。于是,女性文学成了转型期的“情感大全”。处于转型期不同阶段的女作家,对女人们的情感承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总之,女作家们写的是社会心态变迁史、时代感情动荡史。  相似文献   

4.
与汉族书写相比,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书写尤其是女作家的书写属弱势的一环。上世纪末的台湾文坛,女作家书写中的身体、情欲主题是女性找回自主书写权的表征之一,但这种以女性私领域为出发点的书写并非惟一的女性文学出路。台湾原住民女作家的书写内容几乎整个涵盖在女性生命史的书写之中。对部落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有意识书写者应属排湾族女作家利格拉乐.阿乌。而对部落文化特质的使命感,无论男女作家的文本中都可窥见。以私领域的书写方式介入族群文化议题,以个别女性活动记忆为出发点的描写,展现了女作家文学不同于男作家的特色。以早期女性主义批评者的观点检视原住民女作家作品,性别位置对于作品的确产生了相当影响。统整原住民文学发展的现状,以女作家作品为焦点,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相比较于20世纪90年代来说,新世纪的女性文学写作无论是在题材、叙事视角还是叙事方式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向,其中尤以一些跨越前后两个世纪的创作主将们和"70"后女作家的创作最具代表性,这一转向的原因可大概归结于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自身的缺陷和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两个方面。面临文化语境空前复杂的新形势,女性文学将在陷落与突围的反复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6.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进行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新时期女性文学语言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和文学主题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新时期女性文学语言风格主要可分为"典雅感伤"、"通俗温情"、"直白宣泄"、"嘲讽辛辣"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滕腾 《职大学报》2013,(2):37-43
经过十七年和文革的沉寂,女性主义文学终于在1980年代重新"浮出历史地表",一批年轻有为的女作家迈出了为女性争取平等与权利的第一步。1980年代初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张洁、张辛欣的女性主义小说《方舟》和《在同一地平线上》,分别对当下女性的处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思考,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虽然两人的努力最终未获得成功,但她们勇开先河的魄力和探索的力度都为之后的女性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新时期女性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从1995年至今,女作家的创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遭遇"瓶颈":文学体裁较为单一,文学主旨较为单调;女性意识较为淡弱。  相似文献   

9.
潘盛 《江汉学术》2011,(6):82-85
基于学界对"新时期文学"时间节点的众说纷纭,《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以文学现场的复杂性、"转型期文学"的过渡性为论述基点,将"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限定于1976~1987这一时间段。该书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入手,把文学知识谱系研究与"场域"研究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历史视角,同时也注意到横向纬度,对被二元模式遮蔽的"新时期"文...  相似文献   

10.
较之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学,日本文学无疑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质和女性写作传统。从时间的脉络上看,女性文学蔚为大观,是文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出现了三次高峰。首先是平安朝的紫式部和清少纳言;其次是以明治时代的通口一叶、谢野晶子为代表的创作群体;第三次高潮则是延续至今的当代女作家创作热潮。①在竞争激烈的日本当代文坛,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性别立场和敏锐的观察视角,构成了与男作家平分秋色的文坛风景,实现了自我发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海派地域文化精神,是沉淀在性格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深远地影啊着上海作家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们深受传统地域文化的滋养,形成了自身文学创作的第一层底色,同时,也正是本土资源和个人感受的互相糅合,创造出了女性都市写作的新天地.因此,探究海派地域文化对女性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她们作品中透露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于文化与文学的研究都是相当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有关浩然及其作品的研究,大多延续着将其视为一个象征性的政治符号的理解方式,认为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理念,是"被迫"接受或"被动"图解,或者出于某种实用性的政治利益考量或权力欲所做的"违心"之举。而造成这种研究思路的就是政治/文学、压迫/反抗二元模式。但是如果我们把浩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来理解和讨论,浩然小说与激进政治/文艺实践之间的关系,正是一个越出政治/文学、压迫/反抗二元模式之外的历史个案。其20世纪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是对政治理念与文学传统、个人经验之间的裂隙的缝合,并由此在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文坛格局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美学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3.
作为开新时期文学风气之先的"伤痕文学",它的内蕴和意义,也许远不是"伤痕"一词所能完全概括的。本文从性别的视角切入,以具体的文本为依托,并结合新时期的现代性诉求,力图分析、揭示"伤痕文学"中性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扬的女性解放思潮,首先开启了女性文学诞生的时代风尚和社会背景;中国女性文学的大陆崛起,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台湾女性文学的萌生。大陆五四女作家多采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及自传体文学书写,表现娜拉形象所蕴含的“人的发现”和“女性发现”的时代命题;台湾女作家则以政论式言说,集中阐明女性解放的社会议题。两岸女性文学在不同地域的孕育和出发,提示了192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最初面貌和完整图谱。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以女性视角描写本族裔女性,创作了一系列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成为完整了解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纵向总结了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脉络,在划分了三个阶段的基础上,总结各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伤痕小说内含现代性与矛盾性双重特征,在文本表述上主要体现为:隐匿现代性,凸显矛盾性。这与始自"五四"新文学阐扬现代性的写作风格有所不同,作家这种反其意而行之的叙述策略重在更好地表现文学反作用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并强化它们。遗憾的是,伤痕小说纠结于思想话语与历史—政治话语之间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完成新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7.
李婷 《职大学报》2007,(3):41-43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沉重的时代。中国在这个时代获得了重生。战争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文学。八年抗战,女性文学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被称为"无语时代"。但"无语"并不意味着"放弃",女作家们仍然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体验为刚刚独立站起来的女性们争取着权利,在文学上进行着艰难而深入的探索,向世人展示着女性特有的思想、生活、追求与挣扎。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的流浪意识,因其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而值得关注。“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流浪意识的现代性要素,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其次,基于意识形态观念之上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倾向作为其现代性要素之一,也是不可忽略的时代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农民小说创作高潮迭起,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此时,冷静下来的作家们开始审视农民的本质存在.农民再也不是革命的力量和“同盟军”,而是恢复了浮躁、彷徨、保守、麻木、落后及其人生命运酸辛、悲苦及其历史负担沉重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先驱。其女性主义思想,尤其是建立女性自己的写作空间以及建设"双性同体"的理论观点,修正了传统的男性化的理论建设,肯定了女性自身的价值,使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初见规模,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仍旧是当代世界女性主义作家的期盼,而"双性同体"已成为当代女性主义者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