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自嘲》一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二句该怎样解释,我谈谈我的看法。按照律诗的要求,这两句必须讲究对仗《自嘲》一诗,格律严谨,『横眉』、『俯首』二句也是对仗工整的。『孺子牛』既然系『孺子之牛』的省略,是名词性词组,那么『千夫指』也应是名词性词组『千夫所指之人』的省略。此语源出《汉书·王嘉传》:『里颜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所指』,即『千人所指之人』,就是为众人所痛恨指斥的人。所以这一句中,『千夫指』整个作『横眉冷对』(交杂谓语)的对象宾语。如若将它拆成『千夫』与  相似文献   

2.
也说“见”     
『见』字是虚实同形的常用文言词,在课本中经常出现。作实词,可充当动词、名词、形容词,作虚词,可充当助词、副词、介词。作动词可释为『看见』、『引见』、『会见』、『拜见』、『出现』等。作形容词时,可释为『现成』。作虚词时,用法比较复杂。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介词,用于被动式中,作『被』解。作助词时,可释为『得』。最有争议的用法是作副词。如『君既若见录』、『府吏见叮咛』(《焦仲卿妻》)、『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很明显,这里的『见』,不能作『被』字解。统编教材释『君既若见录』  相似文献   

3.
读了《中学语文》今年第四期上于幸臣同志的《杏花雨和杨柳风》一文,获益不浅。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该文在引诗时,误将『古木荫中系短篷』中的『系』字写成了『击』字。我查了《千家诗》,上面写的是『繋』(即今日的『系』)字,不是『擊』(即今日的『击』字)。『繋』和『擊』的上半部分相同,下半部分不同,前者从『系』,后者从『手』。我又翻检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案》,看见一四三页在引用这首诗时也是写的『系』字,而不是『击』字;《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第二九  相似文献   

4.
『作』与『做』音同义近,常有混淆错用的情况,有必要加以分辨。一、作、做两字出现的时代不同『作』字出现早,『做』字出现迟。《诗经》中用『作』的诗句有四五十句,而《诗经》中不见『做』字。东汉问世的《说文解字》收有『作』字,也没有收『做』字。『做』这个字,要到明代梅膺祚编《字彚》时才收入。二、作、做的本义不相同『作』的本义是『起来』,『日出而作』是说太阳出来就起身,『日入而息』是太阳落山就休息。『作』从『起来』引申为『发难』,『兴起』。『做』的基本义是『制造』,如『做作』,也就是『造作』,做圈套就是制造圈套,做手脚就是设置手脚。再说『做』的引申义也就比『作』少得多。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汉字,在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那就是武则天改『国』字。武则天坐皇位执政后,她的谋臣告诉她:『國家』的『國』中的『或』通『惑』,为迷乱之意。『國家迷乱』,这还了得!于是,则天一声令下,变『或』为『武』,『國』字成了『(囗武)』字。意为用武力治国。哪想到多嘴的谋臣又跑来了,禀告说:『(囗武)』中的『武』与武则天的『武』相同,一变  相似文献   

6.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仍然考了语法。适当考点语法知识,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这次的语法试题,考的是基本知识,只找出主语、谓语和宾语;看起来并不难,其实,也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扩大』一句的谓语和宾语,许多考生都找不准。相当多的人视『巩固和扩大』为谓语,认为句中没有宾语。但题目又明确要求找出『谓语和宾语』,考生也就只好胡乱答了。有的考生就是指出了『继续』是谓语,『巩固和扩大』是宾语,也不知道正确与否。究其原因,就是不知道『继续』这个词到底是不是动词。『继续』这个词是动词。较其它动词抽象一点,表示一项活动或一个动作的延续或不问断。它的语法特点有三:  相似文献   

7.
“推敲辨”     
大家都熟悉的推敲典故出自唐朝贾岛《题李凝幽居》,全首诗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一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敲』字,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从『月下』、『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可知写的是夜到友人家,因为是夜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末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课本注释是:『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君子,指上文说的「得道者」。』将『君子』理解为『得道者』,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把『有不战』译成『不战则已』就难以服人了。因为:一、意译为『不战则已』不仅改换了原文内容,而且前后语意也欠连贯。前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攻亲戚之所畔』等语,均说国君入世治国的进取心是极弢的,不管什么时候都应积极主动地壮大发展自己。译成『不战则已』不仅没有积极进取的主动意味,反而有与世无争的被动之嫌了。二、从文体结构、中心思想上看,本文是一篇层递式短论。开篇点出论点,接着层层深入论证,阐述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中,『人和』起着决定  相似文献   

9.
《狐假虎威》是一个成语故事(六年制第四册)。《狐假虎威》中的『假』字是一个多义字,学生并不陌生,但具体到这个成语中的真正含义,却不其理解。在向低年级学生解释『假』字在『狐假虎威』中的含义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巧妙安排的:这位教师在揭示课题后,先复习了『假』字的字音(读jiǎ不读jià),再辨析字形,然后又问学生:这个『假』字是不是说狐狸虚假的意思?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对这则寓言故事有了初步了解,马上否定了。接着教师启发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假』字的意思:『狐假虎威』是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百兽。  相似文献   

10.
本刊去年11期发表了苏盛葵同志的文章,作者认为《荔枝蜜》中的一个『立』字是使人疑惑不解的,具体说就是农民『插秧是「立」不得的』。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苏老师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立』的一个义项——『使竖,使物件的上端向上』为根据,得出『上端向上是「立」这个动作的根本标志』的结论,并且断定『相对地不发生位移是「立」这一动作的最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妈妈走上前问女儿:『你在干什么?』女儿慌忙藏起手里的东西说:『没,没干什么。』爸爸凑过去对儿子说:『我看看你的画。』儿子连忙用胳膊一挡说:『不给你看。』呵,小家伙还挺神秘的。看来,孩子虽小,却已有了自己的秘密。孩子有事『瞒』着大人,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有的孩子为给成人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以成人的惊喜换取自己心理上的愉悦,觉得『好玩』、『有意思』。孩子的这类行为往往是从故事、儿歌或影视中模仿来的。对此,成人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耐心等待,让孩子给你  相似文献   

12.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相似文献   

13.
在文言文中,“而”字是运用得最广泛、最灵活的虚词之一.它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充当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一般表示两种行为或两种性性状的联系或过渡。由于在古代汉语中用“而”字的地方相当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所谓“天下有变”,怎么个变法,《隆中对》没有展开评论,也不可能具体指出。后世论者却有说他也“并不清楚”。其实,诸葛亮心中有数的。分析一下诸葛亮的言行和他北伐时三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便可知其“天下有变” 的梗概。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中,“者”字附着在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或某些词组的后边,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有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作用,如“学者”、“贤者”、“宦者”、“两者”、“观人风者”等,一般称它为“者”字结构。有的及物动词或其词组所构成的“者”字结构.前边还可加上一个“所”字,来指代行为的对象,如“所逐者”、“所毕世而经营者”等,这也是“者”字结构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有”字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字句研究易正中一“有”字是现代汉语中用法比较特殊的动词。它是动词,但不表示行为、动作;它表示的是事物的某种关系,或表领属关系,或表存在,或表评价。“有”字在语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动词的特征:一般说来,动词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  相似文献   

17.
表原因的"以"字的用法,的确难倒了不少学生,更难倒了不少老师。本文从连词、介词的基本用法出发,以现行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的句子为例句,来辨析一下该词的词性。现代汉语中对连词的一般表述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它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现代汉语中对介词的一般表述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词,它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它与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名词性结构)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定语(如在桌子上的书)或补语(如睡在地上)。也就是说,一个词若做连词讲,是能在语句中找到  相似文献   

18.
杰克的礼物     
故事发生在夏威夷一个偏远的小岛上。男孩杰克问老师:为什么人们在圣诞节时要互赠礼物。老师说:『礼物表示了我们对耶稣降临的欢迎和彼此间的爱,而耶稣就是上帝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圣诞节到了,杰克为老师带来了礼物——一个闪闪发光的贝壳。老师问:『你在哪里发现这么光洁、斑斓的宝贝?』杰克告诉老师,老人们告诉他,20多英里外一个叫库拉的隐秘海滩上有时会出现这种贝壳。『哦,它太美了!我会一辈子珍惜的。但你不应该为此走那么远的路。』杰克眨着大眼睛认真地说:『走路其实也是礼物的一部分。』(李斌荐自《演讲与口才》)杰克的礼物@蒋美琴…  相似文献   

19.
有人把“破釜沉舟”写成“破斧沉舟”,殊不知那“斧”虽形近,但砍烂了舟船之际,也斩错了这个成语。“釜”是古时做饭用的锅。“破釜沉舟”是打烂饭锅,弄沉舟船,表示誓死战斗到底的决心。它源于古代故事:战国时,项羽亲自率领军队渡河同秦军在巨鹿决战。为求胜利,项羽痛下决心,下令沉掉船只,  相似文献   

20.
“来”,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趋向动词,有时也用作助词。用作助词时,常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过去,或者用在数量词组后表示概数。这些都有定论,就不再说。而在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我们常常发现“来”用在句中,既不是趋向动词,也不是助词,而是起连接前后成份作用的连词。这种用法,大致可有下列情况。 一、“来”用于动补词组或动宾词组与另一动词之间起连接作用。 如:敦煌艺术宝库的保存,使我们有可能来理解一千五六百年来的中国艺术的成长、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