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部编初中语文第二册)构思精巧,立意深刻。探讨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如何围绕主题谋篇布局,可以作我们学习写作的借鉴。《观巴黎油画记》顾名思义,主要写参观巴黎油画的情况。但作者首先不直接写看油画,而是写看蜡人,并且赞叹蜡人的逼真:“所制蜡人,悉仿生人,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这样写,起引  相似文献   

2.
初中第二册课文《观巴黎油画记》是清末著名学者薛福成出使西欧,参观巴黎油画后的有感之作。文章旨在介绍巴黎油画的精湛技艺,赞颂法人不忘国耻、  相似文献   

3.
《观巴黎油画记》记巴黎蜡人馆时,用“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来描述游人留象的姿态。对其中的“博”字一般释为“赌博”,原通用教材初中第二册语文课本选有这篇文章。课文注:“博,赌博,赌钱”。按辞书注,博为局戏。“博”通“簿”,  相似文献   

4.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5.
贵刊八一年第六期于雷同志文章《画里“话”与“记”中意——略谈〈观巴黎油画记〉的主题》一文,对《观巴黎油画记》的主题做了精辟的分析,然而,对于薛福成为什么先写蜡人馆,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的分析,我认为不一定正确。于文先分析了“作者无意在艺术上对蜡人和油画来评个高下”,然后笔锋一转,指出:“他之所以重在记画,是因为画里有话。”接着写道“画里话是什么呢?作者紧接着说:‘余闻法人好胜,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译者曰,所以昭炯戒,激众愤,图报复也。则其意深长矣。’原来是  相似文献   

6.
本单元包括散文《“论语”六则》、《扁鹊见蔡桓公》、《周处》、《口技》、《观巴黎油画记》五篇和诗八首,体裁分为散文与诗两类,体裁不同教法也相应有异,故分别讲述.(一)散文部分一、本单元智能训练的基本点在字词句上下功夫,应成为这一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但这些又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的含意隽永,有的表现手法高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充分讲述这些,又可激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  相似文献   

7.
《观巴黎油画记》作者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又字庸庵,清江苏无锡人。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等国。本文选自《庸庵文外编》。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开篇点明年、月、日,是记叙文章常用之法。○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即公元1890年阴历闰二月二十四日。光绪——清德宗的年号。甲子——甲子日。古代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交相排列,来记年、月、日、时。这里的“甲子”是指日。余游巴黎蜡人馆。再点明人、地址、场所。一个“余”字,强调亲见、真实。  相似文献   

8.
《观巴黎油画记》,是我国清末外交家、改良主义政治家薛福成观看巴黎油画院的油画《普法交战图》后所作的画记。普法战争爆发于1870年7月19日,这是普鲁士王国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过程中进行的最后一场战争。当时,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对德国怀有领土野心,力图阻止德国统一;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也以挑战的态度对待法国,于是法国首先宣战。开头,在德国方面进行的是防御战争。9月1—2日,两军在色当附近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会战,法军完全被击溃,以拿破仑第三为首的八万多名兵  相似文献   

9.
古典咖啡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5题。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堂,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相似文献   

10.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袁有根教授撰写的《历代名画记研究》2 0 0 2年 4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原书目文献出版社 )正式出版。这是袁有根教授花费了二十多个春秋写成的一部专著 ,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项目“《历代名画记》研究”成果之一 ,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历代名画记》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为《历代名画记》论析 ,较系统地论述了张彦远的绘画创作观、“绘画源流”说、绘画品评观。并对张彦远的“渐变所附”说和“山水之变”说进行了辨析。下编为《历代名画记》考辨与读释 ,从《历代名画记》传抄翻刻之误、张彦…  相似文献   

11.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韩非子的《五蠹》中有“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一句。对这句话,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1988年7月版)译为:“近古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而汤和武(起兵)讨伐(他们)。”显然,《教参》是把这句话中的“乱”字释为“(天下)混乱”。查《辞源》“乱”字条,共有⑨个义项,其中  相似文献   

12.
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 ,想要较好朗读它的时候 ,究竟应该怎样作准备 ,怎样表达才好呢 ?在这里 ,我谈几点笨拙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或许对你也有点帮助。一、字斟句酌 ,弄通文意1 .弄清字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字音 ,与我们今天语气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 ,这是我们应该特别记住的。如林嗣环《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这里象声词“许许”字音读 hǔ。而不读 xǔ。象这些字音的读法是应该清楚的。2 .弄清词义在弄清字音的基础上 ,象“属”字 ,在《核舟记》里“与苏、黄不属”的“属”字音读 shǔ,而字义指“种类”,而在《观巴黎油画记》中的“络绎相…  相似文献   

13.
李良华 《现代语文》2006,(12):105-105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然而该记有两点为之“忌”,兹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一、名词后紧挨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两句中的名词“蹄”和“名”都紧挨代词宾语“之”,且构成了动宾关系,由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分别翻译为“用蹄子踢”和“命名”。二、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5.
论国号     
一“国家”和“天下”要说明什么是国号,首先须弄清什么是国家。古代对国家一般简称为国。国字的原始意义,依《说文解字》:“国,邦也,从□从或。”“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先秦时代,凡是境内之封,郊内之都,以及诸侯食邑,无不称之为国。《孟子·离娄下》:“偏国中,无与立谈者。”所谓国中,是指都城之中,这里是指齐国首都临淄城中。“国”和“天下”,在先秦时代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两个名词。在儒、道、墨、法等家的著作中,都是把两者区别开来的。《论语·尧曰》记孔子的话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说明“国”和“天下”在孔子看起来已经是不相  相似文献   

16.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客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17.
一、表过去已相当于“已经”。①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召陈平。(《鸿门宴》) ②天下已定。(《过秦论》) 既相当于“已经”。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始皇既没。(《过秦论》) ③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 二、表现在今相当于“当今”、“现在”。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赤壁之战》)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方相当于“正”、“正当”。①方是时,吾之力尚足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余心方动欲还。(《石钟山记》) 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正相当于“正当”。①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满江红·和郭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之“人”,指人世间;“人文”之“文”,与“武”“野”相对,但不是诗词歌赋之“文”,而是如司马光所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传家集》)因此,所谓“人文”实际是就社会整个文化层面而言,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它是指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各种文化现象。只有这样的“人文”,才能教化天下,达到大治。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当名词与另一名词连用或当其由连词“而”连接时一般活用作动词?这则是因为: 1.两个名词连用,从语法上讲若不是同位、联合或状中结构,就只能是主谓或动宾结构。所以当对其按同位、联合或状中短语来理解都行不通时,则其就只能是主谓或述宾短语了。也就是说,两个名词中心有一个用作了动词。如: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  相似文献   

20.
关于窦群的籍贯,两《唐书》《窦群传》所记有“扶风平陵”与“京兆金城”之异,学界以为是郡望之异,但两《唐书》所指是一致的,都指今陕西兴平县。窦群在黔州引发的农民起义即张伯靖起义,战火绵延三年乃止。《史记名臣疏》又号《古今名臣略》,记唐及以前之历代名臣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