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即北京)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相似文献   

2.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4.
<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1]也就是说,“清、净、悲凉”的“秋味”是郁达夫所喜爱乃至推崇的;而“饱尝”这种“秋味”正是郁达夫此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咏写过秋景秋色,然而只有《故都的秋》最值得人领略欣赏,因为它别有一番情韵。文章的题目“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饱含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洗炼含情。文章的第一二段是总起,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与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作者先写北国故都之秋才够得上秋味:清、静、悲凉,令人向往。接着写江南之秋,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惬意。文章第二部分是分写,从记  相似文献   

7.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写秋的绝妙好文,它妙就妙在作家对“秋味”的独到体会上。接秋季这个时令,的确美不胜收。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南飞……可味秋有形,但从来还没有听谁说过秋有味。而郁达夫却慧心独钟那一片绵长不尽的秋味。他说自己所以爱北国的秋更胜于南国,原因也就在这点“味”。照他看来:“一个人夹在  相似文献   

9.
质疑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很显然,该句主语应该是"我",才能"赶到""赶上",发出"来"这一动作。所以,应该删去"的",以保证主谓短语的搭配。此其一。其二,"饱尝一尝"不妥。"饱尝"的常用义项有两个:①"充分的品尝",②"长期经受或体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而"尝一尝"是"浅尝""体验体验"的意思。这样看来,"饱尝一尝"就是"饱尝一回"和"尝一尝"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11.
江南秋韵     
雪枣 《班主任之友》2004,(11):56-56
郁达夫曾写过一篇散文《故都的秋》,说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达夫先生是性情中人,一生多历坎坷,笔下多抒心底愁情悲绪,自然欣赏北国“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了。其实江南的秋,它的韵、它的味,就正在这种“半开半醉的状态”之中,在不是春光而又似春光之间。对于江南的秋韵秋味,我是从我上学时窗外的那丛美人蕉开始领略的。这丛美人蕉在春天开始抽芽,夏天绿肥红艳,我常在窗下听雨打…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高中生》2012,(34):18-19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  相似文献   

13.
<正>“味道”很难言说,郁达夫却在《故都的秋》中呈现了他“饱尝”的故都秋味——“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开篇伊始,一股浓浓的悲秋情绪扑面而来,作者不仅通过文字诉说秋味,还“以画入文”,取象、造境,借助绘画的要素,营构画境画韵,展现故都“秋味”。笔者借鉴吴企明的“诗画融通”相关理论,发现本文创作和“诗画融通”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有必要换一种眼光解读《故都的秋》,以期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带领学生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学生一起品尝那份浓浓的北国秋味,是一件惬意且美妙的事. 按照惯例,开课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初步体验,并在体验中找到赏析文章的切入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觉得这是文章的总领句,下面所有的描写都从这里展开,可以从这句入手."第一个孩子发言.  相似文献   

15.
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的作品,会感到由于当时白话文尚未完全成熟,汉语语法也未形成系统,作家的文字、标点符号常有不规范之处。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这方面似乎更突出一点,因为此文是作者被人函索坐索逼得急了,于一个早晨挥就的。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常规引导学生欣赏了本文浓厚的感情、隽永的意味,优美的文辞之后,我突发奇想,给学生上了一堂特别的语法课:请学生给名家挑刺,找出本文的语病和标点用错的地方。这堂课一开始气氛并不怎么样,可越上效果越好,后来不得不规定每位学生只准上台一次,且只准说一个错误。一时间,教室里咬文嚼字的,查字典的,翻其它工具书的,排队等上台的,气氛十分热烈。课后,我将这一堂课的有关内容总结如下:一、关于语病的1“.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前半句是偏正结构“我……的理由”,“理由”前已经有助词“的”,故“我的不远千里”中的“的”多余,应删去。2.“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之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尝”的是“味”,“看”的是“...  相似文献   

16.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相似文献   

18.
<正>研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强烈感觉。故都的秋味实在深浓,我们来和作者一起饱尝一尝这"秋"吧。本文的第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生出一些疑问:既然作者说任何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而故都的秋尤其好,那应该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这里不应该用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可是"啊?这不犯了语法错误吗?还有秋天清、静、悲凉,已经令人情  相似文献   

19.
苏州的秋     
苏州的秋,像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似的,那秋韵与秋味,也都带了一点江南的水气与柔情。一想到秋,苏州人总会想起清晨掩着船娘倚影的薄雾,以及石板上黄黄的、湿湿的青苔。秋的感觉,很爽,又有点湿。在苏州,一直很留恋的,是秋风中的残荷。池塘中那一片片泛黄的荷叶,比起盛夏时节来,自是另具一番韵味。在小巧的园林中,倚着雕花窗栏,静听那秋雨敲打荷叶的声音,不觉间,你会觉得时光已倒转。曾几何时,也有一人与我一样倚窗而坐,望秋而歌吧。  相似文献   

20.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不但是北国之秋突出的特点,而且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深切的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和消沉。何况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此情此景,故都的秋,令这位本已伤感的文人品尝到的个中滋味,除了“清”、“静”、“悲凉”,还能是什么?抓住了这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