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宋代炎帝国家祭祀主要有五方帝祭祀、感生帝祭祀、明堂祭祀、籍田礼祭、蜡祭和炎帝陵祭,相比于前代的炎帝国家祭祀,宋代炎帝国家祭祀既是一种传承又有创新。尤其是炎帝陵祭,在传播炎帝信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后代炎帝陵祭之先河。这些祭祀反映了宋人的炎帝"农神"信仰和"火神"信仰,二者连同炎帝"药神"信仰构成了宋代炎帝形象诗歌书写的主体。这些诗歌彰显了宋人以农为本、重农利民、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寄托了宋人对国家兴旺、民族繁荣、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昭示了宋人不畏苦难、舍己为人、济世利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东汉郊祀考     
东汉郊祀,使祭祀场所、名目和具体祭祀仪式规范化,祭把场所有郊兆之坛(南郊和北郊)、明堂、辟雍、灵台、太社等,神灵们区分阴阳,并与季节、方位等对应,献祭等级也有严格规定.除了祭祀之外的礼仪活动也已规范化,重要的礼仪活动有封禅、巡狩、迎时气等.这一郊祀体系的实施,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寄托了统治者希望实现政惠民和,建立上下有序,教化淳厚的社会之理想.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始终从属于政治需要是它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卜辞看商代的人祭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祭祀在中国古代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 :“国之大事 ,唯祀与戎” ,殷商正是此种说法的代表之一。商代祭祀至为频繁 ,可以说是无日不祭。从甲骨卜辞来看 ,商代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神衤氏(天帝、日神、云神、四方神、山神、河神、社神等 )和祖先神灵 (先公、先王及先妣 )两个方面 ,其中又以祭祀祖先的内容为多。祭祀神灵需要供奉祭品。卜辞中最常见的祭品就是牛、羊、豕等动物牺牲及用人作祭品的“人牲” ,此外还有玉帛、粮食、酒等等。以人作祭品祭献神灵 ,古书称“用人” ,后世称为“人祭”。人祭应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  相似文献   

5.
周代时祭,关乎农事,礼随境变。其中的祠、礿、尝、烝即是指周人在春夏秋冬对天地神灵进行祭祀的活动。然时令的更替,天象物候的变化,冷暖阴阳的不同,农事任务的差异,故而祭祀的对象、祭祀的食物、祭祀的酒器与祭祀的服饰等规定存在诸多不同。且祭祀的物品顺天应时,合乎天道。如此取象自然、因天制礼的祭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相似文献   

7.
马莉 《阅读与鉴赏》2008,(12):39-39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相似文献   

8.
马莉 《湖南教育》2008,(11):40-40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亨,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相似文献   

9.
论《九歌》祭祀主体为楚人祖先祭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歌》的祭祀主要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原因有二:《东皇太一》篇描写的就是楚人的祭天之礼,也是楚人的祭祖之礼。其次,《东君》是对日神的祭祀,也是对其祖先的祭祀。从东君以下七神,大多是对山川之神的祭祀,这七神的出场主要是为了助祀祖先神。巫觋通过表演山川神灵的爱情故事,以取悦祖先神,达到降神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神灵都有相关的爱情神话背景。《国殇》不属于山川神灵却也位列其中,是因为古人最重视祭祀与战争,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也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0.
以羊替牛     
《教育》2011,(3)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  相似文献   

11.
古人十分重视婚姻,认为婚姻乃人生中、家族中头等大事,所以,周代婚礼仪式繁多,有"九十其仪"之说.婚礼虽然庄重,但并不热闹.人们普遍认为汉代以前的婚礼,男女双方都不贺,女子还要"哭嫁".然而,社会发展到西周末东周初,婚礼也发生了渐变,<周南·关睢>诗中所描写的新婚场面,正是给婚礼由"不贺"到"庆贺"的见证.本文从<关睢>产生的年代、地域和编诗者意图几方面作了初浅的论证,以求得出较为合理的解说.  相似文献   

12.
“授受礼”是两周贵族间授受礼物时的一项重要礼仪制度.授受双方所站位次,授受方式以及礼容,均有严格的规定.一般而言,堂上所站方位以东楹、西楹、中堂为节,以卑者就尊者,位卑者位移大,位尊者位移小;授受礼容的敬与不敬,端与不端,亦是古人评判合礼与否的重要依据;授受方式因尊卑差异不同,有同面并授、讶授、侧授、不起而相授受、不亲相授受五种.周代以“尊尊”纲纪天下,授受礼正是在人与人交接礼物时,通过其所站位次、表露的礼容、移交的方式把尊卑观念展露无遗.  相似文献   

13.
封禅活动与古代帝王登山祭天与四方巡狩有关.文章立足于<穆天子传>,试图以周穆王西游和昆仑祭天为线索,在与正史记载的历代帝王封禅活动的比照中,探寻穆王封禅昆仑的始末,并浅析其内涵.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陈述罗布人某些独特的传统婚礼习俗,在此基础上,采用历史比较法对婚礼中的跳火仪式与萨满教的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阐述对少数民族婚礼中的宗教仪式进行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清华简《(旨阝)夜》篇的出土,证明《尚书.西伯戡黎》中的西伯是周武王,戡黎的时间是在武王八年,即武王继位之明年(前1049)。本篇还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戡黎凯旋后举行饮至典礼的盛况,周武王及开国元勋毕公、召公、周公、辛公、史逸、吕尚皆亲临宴会。武王和诸位功臣举爵酬饮,赋诗言志。简文记录了武王的2首诗和周公的3首诗,而保存下来了武王的1首、周公的2首残诗。这种情形和《穆天子传》中所记穆王和西王母瑶池宴咏很相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模式作简要剖析,从三个阶段即分隔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逐一浅析从而得出对仪式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共关系活动的普遍展开和走向成熟,公关礼仪成为公关人员获得自尊与自信、社会组织获得理解与支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Ceremony Chaos     
《海外英语》2011,(6):22-22
在各种颁奖典礼、演唱会等仪式上.出现过不少小插曲,有的温馨感人,有的搞笑幽默,有的令人费解疑惑。有的让人措手不及,这些小插曲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典仪》主人公的文化身份探求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说<典仪>中,希尔科通过描述小说主人公塔尤在印第安药师的帮助下恢复身心健康、重构文化身份、重建与宇宙和谐关系的历程,展示了杂糅性和变革在一个身份缺失者重新把握文化身份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作品提醒人们应以一种积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民族传统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并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民族探索生存的必由之路,即复兴民族文化不能因循守旧,而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异质文化、重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御礼作为儒家“六艺”之一,是周代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御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礼记》、《周礼》、《左传》等书对御礼的主要仪节作了详细介绍,包括为国君驾车的主要事项、驾驭兵车的主要事项、“五驭”技巧等.御礼所包含的“善治其马”的思想也被引申到了如何善待百姓、治理国家的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