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到了战国时期,“吾”“我”成为最重要的两个第一人称代词.本文从语言的地域性差异角度出发,通过对战国时期楚方言的传世文献——《楚辞》以及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的全面考察,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吾”是比“我”活跃得多的第一人称代词;“吾”较“我”在宾语功能上存在不足;二者在语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称数及表谦敬功能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2.
黄菲 《文学教育(上)》2009,(14):104-105
本文主要是从认知学角度分析了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的移指使用情况。通过对《毛主席语录》的分析,认识“我”和“我们”在进行人称移指时意识表达的情况,经过比较,可以看出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是报告文章中较喜使用的代词。  相似文献   

3.
在现有的西周汉语的语料中,有“我、余(予)、朕、卬、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上述第一人称代词有其语音和语源问题;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在语音上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宗河 《成才之路》2011,(10):I0016-I0016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我”与“伐”“战”“戟”这些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  相似文献   

5.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称代词I,you,he,she等。若有两个或三个人称代词并列作主语或宾语时,你知道它们应该怎样排列吗?同学们要注意,在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上,英语和汉语的习惯是不同的。汉语可以说“我和你”,“我和老师”,而英语则说“you and I(m e)”,“the teacher and I(m e)”,所以我们不能按汉语习惯套用英语。那么,人称代词该如何排列呢?按英语的习惯,人称代词(包括主格和宾格,单数和复数),人名或称谓词(属第三人称)由and,or等并列连词连接时,通常按这样的顺序排列:1.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并列时,第二人称在前,第一人称在后。例如:Y ou a…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我”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相似文献   

7.
傅炳民 《语文知识》2002,(12):27-27
“我们”与“咱们”这两个代词都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它们都可去掉表复数的“们”,分别由单音节词“我”“咱”来替代。如①“敌疲我打,敌逃我追。”句中的“我”即“我们”;②“咱老百姓啊,今儿真高兴!”句中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个词,从语法上讲,是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又常超越“第一人称复数”这一语法范畴,具有特定的修辞意义。一、“我们”做第二人称代词用,能表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亲近感,使语气变得婉转亲切。例如:王老师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论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称数三个方面对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朕”进行具体的讨论和研究,以考察它们在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相似文献   

11.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元典章·刑部》中的人称代词,归纳出元代北方汉语的人称代词系统:第一人称用“我”、“俺”、“咱”,第二人称用“你”、“您”,第三人称用“他”。“俺”、“您”在直译体文字中分别对译蒙文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和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在一般语体文字中,“咱”、“咱每”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俺”用为排除式。“伊”只在叙述案件经过及对案件定性的场合出现,反映的是吏牍公文的行文伎俩,并不代表口语。元代北方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只有一个“他”  相似文献   

13.
《山歌》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歌》反映了明末苏州一带吴语用词特色,其中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例明显多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我侬、我搭、我里”的用例;第二人称代词以官话“你”为主,也有“尔、尔侬”的用例;第三人称代词以“渠、他”为主,没有出现“伊”的用例。这些特征已和现代吴语的三身代词相近。  相似文献   

14.
《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一书从汉藏语比较的角度,采用断代描写法,综合运用多种传世和出土文献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书中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问题、句法语用功能问题、“我”和“吾”的关系问题等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汉语和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证明汉语自殷商时期起就是内部一致、一脉相承的语言.  相似文献   

15.
开始写作文前,必须选择作文的“人称”。什么是人称呀?就是“我、你、他”三个代词。我们写作文少不了这三个代词。“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16.
临海方言属于吴语台州片,人称代词系统较为复杂,口语中包含兰身人称代词12个,话题人称代词6个;并且临海方言第一人称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基本不区分排除式和包括式,其复数标记“侬”来源于“人”义语素,而其他适用于三身人称代词的复数标记则与表大量的量词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在全面推行简化字的初期,“馀”已经简化为“余”。毛泽东于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中,有一句本来写作“望畏城内外,惟馀莽莽”,简化后便成了“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此旬通常是这样解释的:(诗人)放眼远眺,只见长城内外仅余下一片苍苍莽莽的银色世界,十分壮观。可是,这个“余”字在古文(文言文)中是个人称代词,跟“予”、“吾”、“我”三字同义。“莽莽”一词有两个义项:“1,形容草木茂盛,如杂草莽莽。2,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如莽莽雪原。”(见《现代汉语词典》)“余”如果按第一人称代词理解,  相似文献   

18.
称代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作品的人称叙述形式则只有两种,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形式,通常也称为第一人称形式(的作品)、第三人称形式(的作品)。目前有一些同志把这两个概念弄混淆了,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的同志根据作品中作者直呼作品中的人为“你”,就认定这是“第二人称的叙述形式”。在《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中,作者毛岸青、邵华向读者诉说了杨开慧同志牺牲时的悲壮情景,激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发现,在《楚辞》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中,战国时期楚方言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由“余(予)”、“吾”、“朕”、“我”组成,其中,“余(予)”句法功能最完备,“吾”宾语功能存在不足,“朕”不作定语,“我”不作宾语,且这些第一人称代词都不具有谦敬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考察了呼和浩特话的人称代词"俄"与"/nia/"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和社会意义。指出"俄"是呼和浩特话中特有的人称代词,是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合的产物。"/nia/"在呼和浩特话中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用法,第一人称用法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第三人称用法同晋语区第三人称"/nia/"的用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