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作品,该小说深刻揭示了殖民主义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同时反应了种族歧视给个体精神和肉体上带来的严重伤害。作者尤其刻画了一个殖民主义下的悲剧女性。本文从殖民主义和男权压迫下女性话语权的丧失着手探讨小说中女主人公玛丽作为一个"沉默者"其悲剧的产生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野草在歌唱》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因其鲜明的反殖民主义主题和特殊的白人女性形象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深刻剖析主人公玛丽.特纳复杂的心理世界,旨在揭示玛丽的基本需要在殖民主义和父权主义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导致其自我实现的失败。孤独中的人格分裂和人性扭曲最终让玛丽沦为"病态"社会中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描述了种族歧视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及黑人、贫困的白人移民艰难的求生历程。作品揭示了西方殖民主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及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重压下畸变和扭曲的人性。本文将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角度对作品展开分析,阐释当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他人之间的矛盾、异化与对立,期冀改善现状,真正建立人类同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恢复自然、人性的美好。  相似文献   

4.
《蝴蝶梦》原名《吕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著名作品之一。书中揭示了人性阴暗、诙谐、恐怖的心理,用女性哥特式的表达方式,展示女性角色压抑绝望、充满黑暗的心理情绪,但又渴望在男权主义社会压迫下拥有完美幸福的心理欲望。书中以哥特式的方式描述整个故事的人物,对女性角色的细腻表达以及心理特征描写,是作者对现实主义生活、心理思想的剖析,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逾矩的罪人》是劳伦斯作品中一部颇具现代风格的婚外恋小说。用卡尔.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解读《逾距的罪人》中的悍妇和大母亲这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原型,揭示劳伦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憎恨和恐惧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意识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与征服。  相似文献   

6.
曹雪峰 《广西教育》2013,(35):117-118
分析殖民主义视角下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的人物塑造、探险主题以及小说语言,提出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作品背后隐藏着马克·吐温作为一个白人殖民者后代的殖民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用44个短篇小故事叙述了小说中女主人公在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父权制多重压迫下的成长经历。作品着意淡化其成长的时间维度,在非线性逻辑拼贴的故事中突出小屋、墨西哥裔社区等空间意象。审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成长过程中复杂的生存空间,从家庭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维度揭露了美国墨西哥裔女性在家庭空间遭受父权制剥削和在社会空间饱受种族歧视的艰难处境。物理空间的生存困境迫使她们在精神空间中追寻自我价值和意义,展示了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苏童的一系列的红粉作品,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虚构故障,它们淡化或虚化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物质外观,凸现了潜藏于外部生活之下而少有变化的文化结构和心理背景,以女人,女人的对立来结构小说,实现了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红粉不仅仅是红颜风尘女子的别名,而有一种类的意义,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人格的化身。  相似文献   

9.
《来去花莲港》是台湾新晋女作家方梓的小说处女作。作品以女性为主体,主要刻画了三位于不同时期移民至台湾花莲港开荒破土的艰难女性。在后殖民主义中心和男权话语中心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作为“她者”和“属下”,历经命运的坎坷和文化左右的挣扎,用自己的生命在花莲地区扎根生长,完成了一部回归主体身份的美丽史诗。  相似文献   

10.
李婷  王海萌 《英语广场》2023,(16):48-52
《好人难寻》是美国作家奥康纳最难解读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反映了20世纪的美国南方社会生活。小说讲述了一家人旅行途中的遭遇,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启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好人”的定义作出反思。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空间、小说中角色的心理空间以及空间与人格的重构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小说中人物的遭遇、空间之下人物的异化和畸形以及人物在人格重构过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是最受亲睐的英国当代作家之一,并获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揭示了男权社会下貌似自由的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而殖民主义背景使他们的生活更为难堪。本文追溯了主人公玛丽一生为了发现自我、需求独立所做的徒劳的努力,从而揭示了当时妇女被男权束缚无法自立的悲惨处境。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因其丰厚的文本质地、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背离传统的叙述方式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过去30年中,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始终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人们就这部小说反映出的殖民主义思想抑或反殖民主义思想争论不止。但这些研究多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文本中的话语入手,阐释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本文试图从作品的叙述层面入手,分析小说中人物马洛和叙述者马洛之间,以及叙述者马洛和作者康拉德之间的距离,进而揭示了作者康拉德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在揭示晚明社会诸多社会现象的同时,深入地、细致地、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晚明女性文化和心理不可多得的材料。其文化价值不仅开中国市井小说之先河。而且影响了中国人对文学作品审美对象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现代作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形象,描写了安娜这位已经获得解放的女性的理想追求和面临的困境。其中以描绘安娜的梦境尤为突出,这些梦境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揭露了社会的现实和残酷。  相似文献   

15.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小说围绕两个黑人女孩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选择展开叙述,塑造了多位性格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其中,秀拉祖孙三代在社群中个性十分突出,尤其体现在对爱情和异性的态度上,成为莫里森笔下“新世界女性”的代表。分析伊娃、汉娜和秀拉代代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爱情心理,不仅能加深对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理解,对揭示女性反抗传统、追求自我发展的主题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说以非洲农庄中黑人男仆杀死白人主妇的案件为发端,讲述了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人生,真实地展现了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现状,揭示了女性个体体验、反种族歧视以及反殖民主义等多个主题。莱辛既展现了殖民者后裔在异国他乡成长、恋爱、奋斗和失落的独特人生体验,又以白人殖民者身份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通过对达洛卫夫人纷繁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造成女性人生缺失的社会根源。小说人物达洛卫夫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与自我的激烈冲突,是父权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秩序诸因素压制造成的。达洛卫夫人的自我的严重丧失和心灵的呐喊,启示我们对女性自我生命追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陈平 《海外英语》2012,(16):167-168,174
《潜鸟》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优秀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构思独特、语言朴实、寓意深刻,生动地刻画了在白人主流社会边缘挣扎的梅蒂斯女性形象,充分表现了作家对后殖民主义、后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从叙事视角和时空艺术对作品进行探讨,能加深读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鉴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从非洲黑人的传统文化、美国黑人族裔的文化传承和欧美白人主流社会的文化渊源三方面研究托尼·莫里森小说里人物生活的文化背景,分析作家的创作意图,以及其期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所传递的思想观念、所寄托的美好希望和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新写实小说中,方方的小说以她自己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她众多的风格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一部反映城市青年爱情故事的作品——《桃花灿烂》唤起了读者的强烈审美意象。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现代女性对爱情执著与追求,也看到这入世间那无法脱俗的爱情以及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关注。作者的冷峻笔法延续了她一贯的行文风格,正视现实中爱情幻灭的悲剧,其悲剧性的爱情结局也更令人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