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安徽当代作家耿龙祥以其短篇小说《明镜台》闻名“十七年”文学史;鲁彦周以其小说《天云山传奇》奠定了在“反思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并闻名全国;公刘以其紧贴现实与政治的新诗写作成为当代著名诗人;潘军则以其先锋实验在先锋大潮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正是这些独具个性的文本写作以及最终形成的知名作家群体,奠定了安徽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文章结合当前的文化语境对“十七年”文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从思潮、作家、作品三方面探讨教学的可能性,以使“十七年”文学教学既能摆脱以往的政治史模式,以审美、客观的态度去观照“十七年”;又兼顾其特殊的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诗百年,历经兴衰,延绵至今。"十七年"作为中国文学的关键转折点,在特殊的"政治—文化"相交叠的历史场域中,中国新诗面临着"解构"和"重构"的双重要求,现代诗歌也不例外地置身于经典化秩序之中。建国初期,文艺界依靠选本集成、文学史著作、诗人"整塑"三大文学手段,逐步确立起"十七年"现代诗歌经典的遴选标准和生成法则,其中也暗含着其复杂的"指认"与"打造"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华文文学研究界,古远清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以及最近在台北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曾在台湾学术界掀起层层波澜,宝岛诗界均把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并称为“南北双古”。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中“自传性”的特点是:1、十七年文学中的“自传性”作品表现为“自传性”审美原则的失落;2、“新时期文学”的自传性审美原则得到了回归;3、90年代以来的文学作品的自传性得到了真正归位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本身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可作为作者财富与声誉的体现,也能通过作品警醒世人。以菲利普·罗斯作品为例,其利用祛魅对犹太人情感进行描述的同时,又将当时美国文化价值展现出来。正是因为这种祛魅的应用优势,使之成为当代文学领域中研究的主要话题。本文将从身份、心理以及政治等角度,对菲利普·罗斯中的祛魅特征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22,(1):62-67
7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种类繁多、研究成果丰硕,但现有研究多从中国本土译介当代文学角度探讨,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注不足。本文拟对海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文献(期刊刊载文献和发表单行本)进行梳理,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传播渠道与效果研究)进行反思,探讨汉学期刊、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意义以及优先宣传如通俗文学等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思想转变。助力当前文学外译政策调整,为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向海外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绪论1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十七年”时期(1949—1966);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3)新时期(1976—)。2 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2)“文革十年”时期是当代文学最萧条的时  相似文献   

10.
自白话新诗以降,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论者不断发出“新诗将死”的论调,这就是中国新诗面临的那个“永恒危机”:何为新诗?新诗何为?毫无疑问,这种危机感源于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遗产的强大压力,以及新诗文体自足性、表意策略(语言、形式与方法)和诗意精神(思想、经验与情感)等方面的自我焦虑。但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11.
据《文汇读书周报》消息,由诗人海啸主编的《百年中国长诗经典》日前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囊括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发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20位诗人的代表性长诗,全书分为“故宫”与“绝唱”两卷。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中,如此大规模推出长诗选本尚属首次,为读者提供璀璨、壮观的诗歌画卷,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一部具有诗学性与客观性、权威性的诗歌史档案。  相似文献   

12.
从选本“选界”变迁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变迁展开研究,能有效避免思潮流派等研究模式的不足,又能很好地协调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的内在矛盾。如果说,20世纪50—70年代的选本编纂中选源和选域的宽窄表现出的是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区别和分化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选本编纂中,选源和选域的宽窄体现出来的则是地域空间分布中的文化政治学内涵。对一个选本而言,选源和选源的空间分布构成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其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重要指标,借此可以观察推测一个阶段或不同时代的文学发展脉络及其文化地理景观。  相似文献   

13.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十七年”时期(1949—1966); 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 3.新时期(1976— ); 二、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在题材上普遍重视当今社会和现代史上的重大  相似文献   

14.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15.
提到新诗的“常”与“变”,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老问题: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的关系。有论者指出:“新诗的‘常’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变’则指新诗创作对诗歌传统规范的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相似文献   

16.
1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十七年”时期(1949—1966年);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年);3)新时期(1976—)。2 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2)“文革十年”时期是当代文学最萧条的时期;3)新时期是当代文学全面复苏、空前发展的时期。3 五十年代前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颂歌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诗研究中国新诗:问题与方法(笔谈)李怡等1.5幽灵时代,诗歌何为肖严1.5重评新诗的“诗”与“文”肖宁遥1.7中国新诗阐释空间的拓展与深入苏雪莲1.9中国新诗阅读中的两大误区邬萌1.10返回诗的“本体研究”陈菊1.11当代大学生拒绝新诗原因一瞥李莹1.13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情绪方式李蕾1.14谈谈新诗的破与立张耀谋1.16早期翻译诗的研究及可能的方向付海鸿1.17应注意艾青早期诗歌的研究李静1.18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李怡,李应志2.5戏剧冲突与诗歌力量———略论叶延滨诗作中的戏剧性因素颜同林2.13穆旦:“自我”聚织起新诗的能…  相似文献   

18.
绪论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十七年”时期(1949-1966);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3.新时期(1976- );二、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在题材上普遍重视当今社会和现代史上的重大题材,在人物塑造上,英雄人物在文学作品占有首要地位;在风格上,显然出现了一批独具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起,洪子诚即自觉地避开从“现象评论”角度进入“中国当代文学”现场,努力把“中国当代文学”提升至“学术研究”层面,并开始着手该学科建构的工作。构成其“当代文学”学科话语体系中不断完善的“一体化”(“体制化”)文学观,“知识学”研究方法以及“价值中立”的价值立场,极大地拓展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空间,解决着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中系列疑难问题。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隐含的另一意义即是对北大学术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体学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研究,是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重点研究课题。为了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推进我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2005年10月23-24日,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