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对浩然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但由于浩然在“文革”时期的地位以及与主流话语的复杂关系,对浩然的小说创作,包括他在新时期的创作,并没有在实事求是的批评中给予应有评价。当我们剥离了浩然小说中阶级斗争的话语和线索之后,发现其中仍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来自于作者对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真实描摹。  相似文献   

2.
浩然在当代作家中是一个既具普遍意义又具典型意义的存在。他在“十七年”间的创作无疑是一次尴尬的“建构”,而他在八十年代的创作仍未能摆脱以往的创作模式,出现未完全解构后的“裂变”状态。本文通过对浩然不同时期几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的解读,试图勾勒出浩然的创作轨迹,并对其在新时期的创作转换进行探源。  相似文献   

3.
《金光大道》和《苍生》是浩然分别在中国社会两个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即“文革”和“改革开放”里的重要创作。不同的时代氛围、不同时代的美学理想以及作家在社会不同时期和个人不同人生时段的创作心态 ,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生成。通过对比阅读 ,从中把握出二者所分别呈现出的“遮蔽”与“敞开”的鲜明特征 ,并以此感知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浩然先生于2008年2月20日去世了,直到他昏迷为止,他也不承认“文革”是“浩劫”。他认为“又没有烧杀抢掠的战争,怎么能说是‘浩劫’呢?”其实,他给浩劫定义的“烧杀抢掠”,在“文革”中都严重地存在。武斗的枪炮已经在全国都打响了,他囿于对“文革”的好感而视而不见罢了!  相似文献   

5.
牛汉“文革诗”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汉在“文革”时期创作了30多首诗歌,具有悲壮的美学特征,是悲剧美与崇高美的和谐统一。由于“文革”是一个“吟罢低眉无写处”的特殊时期,诗人在表达上广泛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故又具朦胧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浩然执着于在创作中体现真实性,并且坚信自己所写的真实。浩然的文学真实观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要在创作中体现党的政治运动、方针政策;在创作中正面歌颂新生活,抒写理想生活;作家改造思想,以阶级观点为理论指导创作。作家特殊的个体心理认知、文学心理结构、知识结构造就他的真实观。这种以观念之真取代经验之真,使浩然的创作承载了历史的重荷。  相似文献   

7.
浩然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长篇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蜚声中国文坛。浩然用朴素自然的乡土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农村生活画卷,展示了一代新型农民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浩然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性特质。深究浩然小说创作中政治性特质形成的原因,既有那个特定时代政治气候对作者形成的客观影响,也有那个特定时期流行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模式赋予作者的主观认知。  相似文献   

8.
提起梁金广,人们未必知道,但说到浩然,熟悉的人就多了。的确,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浩然曾经拥有众多的读者,他以“写农民,给农民写”为创作的宗旨,写出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他的创作硕果累累,但从创作道路来看,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其特殊性。评论家们纵观浩然的创作生涯,认为他是“当代文学崎岖道路上汇聚了诸多历史痛苦负担和文学自身矛盾的作家。”本文仅通过返观他在文学道路上所走过的脚印,探析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以期人们对浩然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军歌歌词是一种言语活动。成功运用修辞艺术以提高歌词表达力,是军歌创作和广为传唱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历史角度,描述和分析了清末民初到九一八事变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等近现代以来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现代军歌歌词修辞运用的特点及其流变:朴素修辞、较丰富的辞格、丰富辞格、修辞狂欢和多彩修辞。中国军歌歌词创作必须坚持真诚可信、文质彬彬和得体自然三大原则,化修辞软实力为国家硬实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小说《启蒙时代》揭示其别样“文革”叙事背后所蕴藉的书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小说中所出现的五种话语形态,无疑是对“文革”时代个体成长可能性的一种艺术探索,它既涉及了成长小说的经典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具体时空的特殊经历。小说中话语形象的多元展现与成长主题的修辞塑型,为“文革”叙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持殊经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浩然仍引起人们诸多争议,或褒或贬,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从浩然“三十而立”的《艳阳天》到“回归乡土”的《苍生》,他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历吏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从他曲折行进的身影中,人们也能得到深刻的警示:在文学创作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既感应时代的脉搏,又站在哲学的高度展示时代、超越时代,文学作品才会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文革修辞”的研究既是文革言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认识当时社会以及文革本身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引用辞格在文革修辞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有复杂多样的形式,超高的使用频率,但是有许多引用被当成了“帽子”、“棍子”或“套子”,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异化。  相似文献   

14.
李琳 《天中学刊》2014,(3):92-95
“文革”时期,受激进“左倾”思潮主导的政治文化的操控,“快感政治”成为此际电影中女性身体之形色话语的主要修辞机制。不过,权威政治精心谋划的影像修辞在进行革命秩序再生产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生活时尚的向往与想象,并导引出了某种对政治文化宣传的逃逸力量。  相似文献   

15.
许辉的创作经历了整个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行走”是其小说的基本叙述模式。特殊的人称修辞昭示了其文化身份的双重性,以及创作主体自我的倾向性选择。直观化的呈现方式,则造就了其简单微涩的风格,也传达了他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寂寞而超脱的“我”化感受,传达的是一种神思和空灵。许辉的小说与新时期众多的小说思潮中的创作具有相似性,但它从来就行走在思潮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浩然可谓“两条腿走路”,一是用新作品显示“真实品德和新生”,从《山水情》到《苍生》奋起直追,创作了一系列中长篇小说。这些小说,做了有保留的反思,在其50-70年代小说创作的“常”与“变”中徘徊着前进,也不乏小说式精神自传色彩。一是创作自传体小说,“把自己说清楚”。这些小说具有很高的社会史料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新时期以来的浩然小说创作,可谓为霞尚满天,应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7.
浩然同志,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位革命作家。他从拿起笔来的那一天起,就有着明确的创作目的:“我们要做无产阶级的作家。无产阶级作家写作,有他鲜明的目的性,即是为本阶级服务,为政治斗争服务。”将近二十年来,浩然就是怀着这样一个坚定信念,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勤奋创作的。今天,在我们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时候,阅读浩然同志的作品,研究他的创作道路,从中明确他是怎样坚持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原则,用他的作品来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这对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文革结束后,大部分的作家都忙于进行“反思”,批判文革中各种不人道的行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文坛大行其道。这一时期,汪曾祺带着诗性、温馨的短篇小说重返文坛,他的小说很少直面地涉及文革题材,他更多的是在高唱人性的赞歌,回归民族的传统。九十年代,当“伤痕文学”逐渐淡出文坛的时候,汪曾祺却开始批判文革,直面文革中人性的丑恶。有些研究者认为汪曾祺在九十年代写的“文革系列”使得“作品的美学意味褪减”,但是笔者认为汪曾祺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文革系列”短篇小说看似是对其八十年代诗意化小说风格的背离.其实却暑一种正面回归的蛮调体.  相似文献   

19.
《悼念一棵枫树》是诗人牛汉在“文革”期间创作的。作为一位40年代就已登上诗坛的老诗人,牛汉在“文革”中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监禁和劳作并没有磨灭他的诗情,反而使他的诗作情感更浓郁,意象更感人。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文革是一场罕见的自上而下式的权力革命的话,那么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坚硬如水》则是对这次权力革命在下层社会激起的暴力冲突的民间观察。然而,阎连科创作思维的轨迹与当代文学思潮的截然不同却导致这种民间观察进入了一个后现代场域理解之中。阎连科创作思维的“逆潮流而动”赋予他的小说以与往不同的对文革的阐释方式。“当先锋文学崛起时,他是个写实主义者;而当先锋文学已经衰落,他的小说却具有真正的先锋性。”由于这样的特点,阎连科对文革的描述具有一种极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