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电影是最能透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电影都频频融入对方文化,形成了中美电影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观.研究发现,在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现象:美方电影中常出现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有意识误读,即运用美国文化的符码系统来编码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实质表达的是美国文化的精神意涵;而中方电影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单向灌输,渴望在文化的交融中展示中国文化,却容易出现扭曲自身文化、误读美国文化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主流大片中建构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这对于主流大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建构、文化氛围的创造与"二次创造"、主流历史的正面表述、故事与人物载体、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视觉传播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影视节目作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更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中国"第五代"导演们在各种国际影展上频频获奖,不仅为中国电影赢得了空前的关注与荣誉,也加快了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二十年间,中国新生代电影人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艺术风范、文化态度和市场探索都是中国当代电影弥足珍贵的经验。从早期形成时期的基本价值倾向来说,新生代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后第五代"电影,二是"新主流"电影。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巨大发展,新生代电影的创作走向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一种主流化的态势,即重视主流文化的导向和市场因素的考量,向主流市场挺进,并在与市场和主流文化的协商中进行着多元化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5.
合拍片并不是一个新近发明的概念,但与它相关的问题却构成了当下中国电影学术共同体内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合拍片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合拍片"重新整合华语地区的电影资源,构建起全新的华语电影版图,重构全球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如何承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这是近代百年始终纠结于国人心头却又至今尚未真正解决的根本文化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明确"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等基本方法论原则,然而,古之文化究竟如何"今用"?如何判别"糟粕"与"精华"?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转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精神资源?至今仍是开放着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历经三十余年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一种资本化、景观化、好莱坞化的大片生产模式,塑造了中国电影崛起世界的文化想象。不过,新世纪中国电影去政治化的市场化过程充满争议,商业成功与价值失落、产业转型与结构断裂、民族意识与后殖民性交又互现,导致其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向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实践。追溯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历史性,反思“唯市场论”的电影发展模式,借鉴批判现实主义的左翼电影话语,是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和文化主体性的崭新向度。其意识形态内涵是:在经历了激进市场化过程中的价值震荡之后,中国电影话语正在形成新的主体性叙事、结构性平衡和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8.
张怀强  李倩 《东南传播》2013,(8):101-104
《赛德克·巴莱》作为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赛德克人的民族文化,将其与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回答了何为一部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并就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英国传播学者约翰·汤林森(John Tomlinson)认为全球化会打破民族国家的疆界,促使异质的文化经验得以交相混杂,因此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正以超越时间、空间的束缚而展开人类的视野,此现象就诚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德·伯格尔(Peter Berger)所说的“发扬独特文化优势的观点”,而李安电影表现出通俗性的文本结构背后,隐藏着跨越疆界的思考意向,示范了一个具有“跨文化特征”的创作视野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文化圈、共同语言、民族国家、地方性等不同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已经通过电影文本、电影生产与传播等形成了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建构既具有权利差异又在诉求平等交流的秩序关系。在这种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国电影文化虽然通过大片战略、跨文化合作等方式参与其中,但中国电影文化的主体性、中国电影文化作为多元文化格局中建构者的主体轮廓和主导诉求依然模糊。中国电影文化应从全球电影文化多元格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建构战略,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参与多元文化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全球化语境下 ,文化传播的单向度特征日益明显 ,双向性诉求被忽视 ,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受到削弱。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 ,承担着民族国家的历史重任 :不仅要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 ,而且要树立国际传播视野中的现代“中国形象”。当前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失语症”问题 ,本文试图站在国际化的视角 ,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方面入手 ,检讨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上的失误与偏颇 ,探索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吕海茹 《新闻世界》2011,(6):235-236
"文化帝国主义"伴随文化全球化而来,通过文化渗透等方式侵略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而且其侵略的目的和手段更隐蔽。奉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国家为他们的文化侵略发明了许多看似高尚合理却充满侵略性的论调,例如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第三世界和弱小国家要对这种文化入侵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立起本国的文化安全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3.
写在前面     
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电影都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表征和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它所产生的时代和文化.黄会林、高永亮的<"第三极电影文化"构想>提出了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文化可以构成欧洲电影文化和美国电影文化之外的"第三极电影文化"的构想.这一构想旨在使中国电影真正成为"第三极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和传播"第三极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和民族精神,重塑全民族文化自信,建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电影是中国电影文化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动画电影需要重视民族题材的开发和创新,提升中国民族题材动画电影文化的魅力和审美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5.
考察十七年间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蜚声中外现象,通过对十七年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分析,试图就少数民族电影文化内涵概念的辨析,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内涵建设与民族电影艺术文化诉求,并寻找未来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新方法、新战略,期望推动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大背景下,电影已然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窗口,是重要的民族辨识符号和文化软实力体现,亦是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深层体现.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电影经济价值与文化功能的重叠,自觉追求国际化与主动探寻文化身份成为电影界共识.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的路口,如何在坚守民族特色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长期以来。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但由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滞后。使得我们对此的研究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此次借云南省图书馆百年馆庆之际,特举办“多层次、多文化、多民族的信息社会——云南省图书馆百年馆庆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依托于政治、经济的强势,颇有"天下大同"的"全球化"趋势;弘扬民族文化、保持文化自觉是民族认同的当务之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与西方文化相比,有着异量之美,不妨"异质同构".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化产业的产出物,异质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在当今已超过了任何其他文化形态。跨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包含了同质化和异质化的对峙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美、韩剧等异质文化产品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探讨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异质文化产品进行适应性选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