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其华 《湖南教育》2006,(12):12-1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这种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再生产”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被称之为“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实质上就是文本意象结构中存在着的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学生要完成文本的鉴赏,必须独立地填补和连接这些空白,使模糊不定的意象在自己头脑中明晰、确定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空白与模糊具有激发和调动学生主…  相似文献   

3.
文本的潜化结构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预留了读者安放他的理解的位置,它向读者发出了一种“召唤”,“现实的读者”对“第二文本”的某些猜测和预估就是一种阅读的“期待”,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学生认知过程的合作者,首先要促成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关系,也就是“裸眼进入”。其次,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文本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形成“视界融合”而产生意义。另外,要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个性才华。  相似文献   

4.
尹红斌 《文教资料》2007,(15):164-165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其著名的论文《文学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学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之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三种切入方式:1.启动学生的“心理图式”,作个性化阅读;2.在师生互动中保持对话的继续;3.发挥阅读教学的主体创造性,升华人性。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多以“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构成多层面、开放性的空框结构,这种结构赋予读者对文本进行阐释和想象的极大自由,召唤读者主动参与作品意义的最终建构与完成。古诗语言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历来倡导多读,多想,多写。多想是在多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像、理解等多种综合心理机能,将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召唤结构”相互作用、相互生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握和领悟作品深层意蕴的玩味过程,必须“以我之心”参与创造,填充文本的意义空白,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  相似文献   

7.
柯传伟 《现代语文》2009,(7):131-132
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大师姚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原有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前理解”或“前结构”。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有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这两种期待视野的形态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写作主体的认知结构(即写作者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写作需求(即写作者写作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如果写作者没有相应的文体知识,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没有一定的价值观、审美观,就不可能写出深刻的文章。写作是个未定的结构图式,具有“召唤性”,  相似文献   

8.
班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甚至“重建”。这种由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文本结构对读者的“再生产”有一种刺激与召唤作用,被称之为“召唤结构”。“召唤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实质上就是文本意象结构中存在着的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  相似文献   

9.
接受理论首次提出并肯定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和作者的共同创造;提出文本具有“空白”和“未定性”的特点,召唤读者开放式的解读;强调“期待视野”,读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来实现文本意义的确定和具体化。这些理论对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一个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以此来实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略。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历来倡导多读,多想,多写。多想是在多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想像、理解等多种综合心理机能,将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召唤结构”相互作用、相互生发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握和领悟作品深层意蕴的玩味过程,必须“以我之心”参与创造,填充文本的意义空白,完成  相似文献   

11.
<正>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12.
所谓“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对所看事物兴趣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对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事物保持一种“陌生感”,保持一种新鲜感。儿童阅读教学中采用“陌生化”,旨在让儿童对文本进行细读,激发儿童文本阅读的积极性,调动儿童文本阅读的主动性,让儿童对文本进行欣赏和品味。一、“陌生化”阅读:内涵与意义课文是儿童直接感知的文本。教材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时常和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对  相似文献   

13.
一、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1.想象联想,诱发语感。启发学生想象,把阅读与想象相结合,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有两种情况:①抓住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发现其内蕴,体会用词目的,语感即生。②运用形象思维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情景,产生内心现象,并将内心现象串起来。 2.反嚼意会,回溯语感。意会指凭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所包含的意义联系,直接获得对课文整体认识理解的心理过程。它侧重于对课文带有直观性质的模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以读者为中心,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相契合。不仅如此,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融合"从理论的高度给予绘本阅读教学更多的启示。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探寻有效猜读,呼应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想象,填补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读解理论认为,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存在两种式样的力的作用,一种是由文本的艺术水准、结构样态形成的力的式样,另一种是由读者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构成的力的式样,这两种式样的力在阅读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的张力结构,当两种力的式样相互调节,达到异质同形(两种力的式样相似)时,便是成功的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就是两种式样的力的碰撞,其效果取决于两种力的式样相似程度。由于每个文本的结构样态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而且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也不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由于任何文本都存在不确定性和空白,读者便能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之内去填补空白,从而积极主动地生成文本的意义。因此,读者成了构建文本意义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读者“期待视野”这一前理解结构的存在,读者的理解极有可能和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意蕴及价值发生冲突,于是,读者对作品的误读也就在所难免。后现代思潮下有人提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口号。尽管这一观点值得我们商榷,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解释学的有关理论出发观照高职语文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型的教学,要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重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建立平等真诚的师生对话关系;指出语文阅读是文本意义不断建构的过程,承认课文意义多解性,善于挖掘作品空白,拓宽学生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要求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与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隐藏其中。这与德国接受关学大师伊瑟尔所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在某些层面上能够相互契合。两者都注重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都强调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打破与重建;同时都要求读者的参与与创造,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解释学的有关理论出发观照文学教学。提出文学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型的教学,要确立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重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建立平等真诚的师生对话关系;指出文学阅读是文本意义不断建构的过程,承认课文意义的多解性,善于挖掘作品的空白,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20.
试论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召唤结构和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处于永恒的互动之中,召唤结构吸引读者去完成一部作品,期待视野不断调整读者阅读中的心理状态,使之更符合作品阅读的需要.无论是召唤结构还是期待视野,均包含了个人话语和普遍话语.召唤结构与期待视野互相统一又彼此矛盾,召唤结构牵引读者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作者创作时设置召唤结构的状态和方式,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的永恒互动共同推动文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