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地增强了人类征服、改造大自然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日益疏远了大自然,丧失了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免疫能力,并人为地制造了一些危机,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如空气与水污染、森林减少、植被破坏、温室效应、臭氧洞、荒漠化、淡水短缺、爱滋病、疯牛病、口蹄疫、种族歧视、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这说明:在人类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确实存在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而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眼前轻长远等错误倾向,既缺乏长远、科学的发股理念与健康、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 ,发展人类生产力就是发展人类的各种天性。即人的全面发展。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首先就得把人当人 ,让人像人。而传统的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以“教本”为本的物本教育 ,这种教育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便是 :重单向灌输 ,轻多向交流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重定性结论 ,轻主体发挥 ;重教法研究 ,轻学法指导 ;重最后结果 ,轻思维训练 ;重短期效应 ,轻长远发展 ;重智育教育 ,轻全面发展 ;重英才教育 ,轻面向全体……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点、长远利益以及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 ,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相似文献   

3.
徐贵强 《上海教育》2015,(Z1):71-72
“面谈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教师绩效评估研究,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长期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功利评价,轻差异评鉴;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发展;重终结评价,轻形成过程”的评价瓶颈问题,教师内驱力也随之得以激发。长期以来,学校实行的多是以学生考分来评价教师,对教师作出终结性、功利性评价,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既不利于教师提高专业技能,也不利于激励教师对其专业潜能的开发和激发。那么,如何打破“唯分数论”评价教师带来的不利因素,充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严重存在“三重”、“三轻”的教学方法。即“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与数学学科的特点不符,违背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违反了学生认知规律和认识发展的需要。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损害行为从根本上说缘于其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大,“科研先导”“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但是,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广泛开展,也逐渐地暴露出一些问题,明显表现出“四重四轻”:重立项,轻实施;重实践,轻思辨;重宏观,轻微(中)观;重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绿色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在可持续发展恢宏的战略目标中,“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成为其终极的价值诉求。这种诉求蕴含了对人类价值的反思,对自然的解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这种诉求透射出一种亮丽的色彩——“绿色”,它象征着一种生命与活力,生机与希望。象征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依存与保护意识;象征着人类对自然价值的认同与尊重,象征着人类对自己的家园——地球的关心与呵护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意识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可实践性,以其博大的情怀和高远的境界为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8.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高等教育的实施机构变强,除了科研院所、培训机构之外,最主要的就是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变强的基本策略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增长”。因为不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即使能够带来一时的进步,最终也会破坏高校组织的健康,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质量卓越和长远发展。但是,无论是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还是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误以为高等学校不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高等学校普遍把增长等同于发展,不重视发展的质量,严重影响了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有鉴于此,本文将探讨“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问题,以期能对高校办学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秦钰 《中国培训》2006,(1):18-19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重普教轻职教,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各地职业教育一直不能摆脱“师资力量低-学生质量差-社会形象糟”的怪圈。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思想中存在的“重仕途、重知识、轻技能”的世俗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人们多年来机械地以工作岗位作为划分人才的标准,因此,职业学校难以留住优秀老师,也很难吸引优秀学生。同时,职教工作缺乏与现代技能型人才教育和培训相适应的办学与教学理念,专业设置缺乏超前性,分类过细,复合培训功能不强,致使技能型人才教育和培训既不能满足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又不能满足学生和…  相似文献   

10.
学习的释义     
学习,是吸取已有知识经验以造就和提升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共始终。但是,长期以来,不少人只把学习限定在书面文本与大脑活动的范围内,认为学习就是读书,读书便是学习,读书成了学习的同义语。于是,教书本、背书本、考书本成了天经地义,“会应考、分数高就是学习好”成了不易之论,重认知轻行为、重理论轻实践成为司空见惯。这是对“学习”本义的根本性曲解,是狭隘片面的学习观造成的传统流弊。实际上,学习的对象物既有书面文本等媒体,也有生活实际;学习行为既发生在大脑,也作用于心灵、表现于手脚;学习的结果既包括获取、吸…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两课”教学,一直被定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但目前并没有完全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长久以来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的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实践能力培养;重教师单向教育,轻双向交流沟通的现象。“两课”基本上都是合班上大课,大学生们对“两课”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在价值取向及多元化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与“两课”教学方式和内容缺乏变化形成的一对现实矛盾。“两课”也处于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教师本身也不太满意的状况。如何利用“两课”深入开展大学生思…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是坚持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前提;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整体、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明天,提醒人们既要考虑到自身的生存,又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既要顾及眼前的发展,更要顾及长远的发展。人类只有认清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与环境和谐共处,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幼儿对自然和科学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未来的行为,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幼儿进行…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由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是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是使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三字,既不造成环境的破坏,又不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不仅当代人可以很好地生存、发展,而且子孙后代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于1987年,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首次提出的,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明确采纳了这个观念,从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形式单一,重宽松、自由的情景创设,轻“跳一跳,摘下果子”的发展要求;重对幼儿的“保护”,轻对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由于未能从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能发展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导致幼儿缺乏活动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体育活动,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职教观”是建立在对传统“小职教观”批判的基础上的,它反映了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大职教观”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学理渊源和鲜明的时代背景。在传统小职教观的影响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重眼前而轻长远、重共性而轻特色、重功利而轻人文等问题。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产学合作教育,重视学生的生涯发展,树立全球视野,吸收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的育人经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的污染、破坏,也日益倍受关注,于是“绿色消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渐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防止公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文将从绿色消费定义、我国绿色消费的问题、对“绿色消费”的认识、绿色消费的心理对绿色营销沟通的启示等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18.
浅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阻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即阻隔。这些阻隔分为客观必然阻隔和主观偶然阻隔。造成客观必然阻隔的原因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受不同的客观因素制约。造成主观偶然阻隔的主要原因有:重思辨轻实践,重归纳轻演绎,缺乏本土意识;孤芳自赏,排斥教育理论;因循守旧缺乏创新,观念虽新实践不足;教育概念不规范,教育命题“应然”当“实然”;教育评价只有终结性,忽视形成性评价。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贯通,要提高认识,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加强应用研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人类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由它指导下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新型的环境生态教育理论在这样一个人文历史背景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枫 《教育探索》2013,(1):95-96
目前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以救济性资助为主,主要强调经济上的帮困,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重"管理"轻"服务"、重"给予"轻"回报"等问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不高。发展性资助模式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的工作原则,既解决了贫困生的暂时困难,又为贫困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真正实现了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