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从“烂尾新闻”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菲 《今传媒》2013,(11):29-30,39
“烂尾新闻”的产生并非单纯的媒介原因,但是作为新闻“烂尾”的直接执行者,新闻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烂尾新闻”实质上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缺失的表现,本文以“烂尾新闻”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媒体问责应当成为舆论监督的着力点,并具体分析了后续报道作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具体呈现方式应该被更加重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朱百平 《报刊之友》2012,(11):23-25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各级党报要不要进行舆论监督?进行舆论监督能不能有所作为?这是摆在报社全体采编人员,尤其是报社领导阶层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一些人片面的认知,党报就是党报,服从命令听指挥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进行舆论监督。就是进行舆论监督,也先天性短腿,难以有所作为等,论述了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既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需要,也是党报自身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当前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提出了新闻监督要立法、新闻监督要有“度”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舆论监督督办制度等对策。这些对策,对各级党报开展和改善舆论监督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督查”是随州日报2003年初在一版推出的强档栏目。该栏目有效地发挥了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成为《随州日报》新的亮点。 一、创新监督方法,寻找舆论监督最佳着力点 “新闻督查”是我们探索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新方法,创新新闻舆论监督新途径,与市委督查室联手创办的,以寻找新闻舆论监督与市委督查工作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王新 《新闻前哨》2001,(10):19-21
加强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舆论监督的实施过程中,多半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舆论监督报道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批评报道没有下文);二是被批评者不在乎,甚至用反批评手段打击批评者,这就影响了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时,新闻策划和操作中没有注意到社会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没有与有关部门取得共识,没有与受众的舆论保持同步。 针对上述问题,新时期的舆论监督,要加强策划,操作时要坚持帮忙不添乱、加温不点火、客观不评判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我采写的报道和…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宣部下发了《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8月9日至8月16日,中宣部、中国记协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一期“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专题研讨班”,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等领导和专家、学作了主题发言,来自中央新闻单位和全国各地媒体的82位同志就如何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报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大家形成的一个共识是:中央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当前,对舆论监督不是简单的“收”还是“放”的问题,而是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把着力点放在改进上,在改进中更好地加强舆论监督,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效果,更加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民主建设和政治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刚 《当代传播》2002,(1):28-29
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新闻评论组,大伙常说这样一句话:"批评不是我们的目的,批评只是我们的手段."回首<每日关注>这些年走过的道路,我们的舆论监督报道开始追求"解气",后来追求"解惑",现在追求"解决".应该说,"解决"已经成为我们对舆论监督报道的最终要求.那么,如何确保监督有力,尽可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呢?如何让媒体的舆论监督沿着一条健康、正确的轨道发展前进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寻求社会性合作,把党委、政府、人民群众作为搞好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和可靠"后方".  相似文献   

7.
任兵 《新闻采编》2005,(4):18-19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朱镕基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时对舆论监督所做的定位,其中足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责任的重大。  相似文献   

8.
新论点击     
“三贴近”与舆论监督戴松指出,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坚持“三贴近”。从内容上看,要把“三贴近”作为选题的原则和依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深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把握社会主流,解决具体矛盾,同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握群众脉搏。具体来讲就是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具有一定普遍性,是政府应当解决,急于解决和能够解决的。对于那些生活中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现象,以及超越现实,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则不应成为舆论监督的选题。从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9.
何本昌 《新闻界》2001,(1):28-29
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中,不时碰到一种现象,即某些单位的个别人,一旦被媒体曝光了,受到批评,便一触即跳,或抓住批评报道中个别字句与新闻单位纠缠不休,或开口就以“名誉侵权”、“打官司”相威胁。每每如此,一些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和采编人员便大发感慨:“舆论监督何其难 !”“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太差了 !”   毋庸置疑,舆论监督的顺利实施,以及舆论监督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是等不来的。面对舆论监督普遍难这一情势,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己任,依…  相似文献   

10.
实行“三贴近”,要解决哪些问题?突破口应选在哪里?从目前新闻界的实际状况看,切实转变学风、作风和文风应是最主要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影响舆论监督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舆论监督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执行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能否与受众相协调。达到这种协调,需要新闻工作者付出努力。舆论监督是实现党的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舆论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真正的监督者是党和人民群众。新闻工作者要强化“代言人”意识,既是“把关人”,又是“代言人”。 舆论监督必须在内容上有所选择。解决舆论监督监督什么的问题,需要认真处理好上与下、一般与个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要使舆论监督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当处理好人与事、情与理、主观与客观、及时与时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批评报道,目的不是置人于死地,图一时之快,以此来追求轰动效应,而是通过舆论监督来促使问题的公正解决,让社会更加和谐。笔者认为,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时记者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不负责任地有闻必录,见风就是雨。新闻舆论监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与人为善,力求达到正面的社会效果。一、新闻舆论监督见风就是雨现象新闻舆论监督既可以是媒体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也可以是媒体对社会上一切不良现象的揭露和批评。  相似文献   

13.
对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记来说,舆论监督作品是其思想境界、职业道德、采访作风、字功底、新闻素养以及党性原则、政策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舆论监督采访工作细致与否,舆论监督效果好坏,自身的新闻素质高低,最终都会通过记的作品体现出来。这即古人说的“以载道”,“如其人”。舆论监督作品是舆论监督记工作的最终和惟一展现,前期所有劳动都凝结作品中。因此,不能不重视和研究舆论监督作品的写作及其风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还在于舆论监督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作品见之于报端,公之于世,就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力量,作为一柄“双刃剑”,一旦误伤别人,也就连累自己,会带来新闻官司等想象不到的后果,不可不慎重为之。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手段,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人民大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各种发生在社会上尤其权力者身上的不良乃至违法的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揭露的新闻活动。权为民所用,舆论监督既然是重要使命,就要求新闻记者在实施这项权力的过程中,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用“以人为本”精神引领舆论监督,实现舆论监督具有的价值。“以人为本”是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舆论监督要处理好的首要问题就是“你是谁、为了谁”的问题。媒体就是依靠自身强大的话语权在实施舆论监督。但是这种话语权并不是媒体本…  相似文献   

15.
毛华 《新闻前哨》2001,(4):10-11
认真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体坚持“两为一主”新闻工作方针,增强党的新闻工作的权威性、指导性、战斗性,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种种困惑,使舆论监督难以有效开展。一是“想说不能说”。对于一些问题性、批评性的报道,由于有关部门的干预,不能及时发出,因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是“说了也白说”,舆论监督反映的问题,解决难度大甚至暂时无法解决,使新闻单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三是“说人惹麻烦”。由于新闻单位采访不深入或其它…  相似文献   

16.
中宣部于1989年3月6日在关于转发《中宣部新闻研修班研讨纪要》的通知中指出:“揭露性的报道不要为揭露而揭露,而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新闻舆论监督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其目的在于帮助被批评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舆论监督要坚持促进解决问题的原则,注重社会效果。为使舆论监督取得好的社会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  相似文献   

17.
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以及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结合当前新闻舆论监督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全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以及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把握好舆论监督“度”的重要性,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谨守新闻舆论监督的“度”的角度,对当前新闻工作者完成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履行好党和国家、人民赋予或期许的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以及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结合当前新闻舆论监督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全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以及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把握好舆论监督“度”的重要性,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谨守新闻舆论监督的“度”的角度,对当前新闻工作者完成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履行好党和国家、人民赋予或期许的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开展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善于”,即是讲策略讲手法讲艺术以求得最佳效果。用事实说话,往往胜过滔滔雄辩,是搞舆论监督的一个基本功。舆论监督报道由于其指导性、评价性、批判性强,对新闻事实的要求就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20.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要求。胡锦涛同志曾明确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在“三贴近”上要取得新进展。因此,不仅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实现“三贴近”,作为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反映群众呼声的新闻舆论监督,就更要积极践行“三贴近”,做好调查研究,把“三贴近”作为自己的生命线,把来自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出来,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告诉群众,真正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民解忧,为政府分忧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