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各级各类《中国古代史》教私书中,当谈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文化措施时,大多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概括汉武帝的统治思想以及汉武帝与百家学说的关系,这是不恰当的,值得商榷.一‘罢百家,独尊儒术”不是汉武帝时K的四号这一概括是后世学者所为,其史料依据来自班固的论资.《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同书《董仲舒传》又称:“及仲舒对策,维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川郡举茂材、孝廉,皆白仲位发之.’何言“皆自仲舒发之’?因为班固认为董仲舒给汉武帝的对策中首倡:“诸不…  相似文献   

2.
西汉初,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惟一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学课本告知的历史事实。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真伪,南京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孙景坛提出异议。他在一篇论文中,一扫陈言,大胆指出: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认定说汉武帝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完全错误的,是一个学术谎言。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赞同和反对之声一直不断。近日,记者就此问题专门采访了孙景坛教授。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对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的认识,多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根据,简单地定为“封建文化专制政策”。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汉武帝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文化政策?其社会功用如何?这是本文所要尝试解决的问题。一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三年不窥园”的西汉大儒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认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  相似文献   

4.
治国之本在于“任德教”──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借鉴俞启定在数千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众多演出者中,董仲舒(约公元前179一前104年)无疑是一位相当重要的角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他在给汉武帝的《对贤良策》中提出的,从而确立了此后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作为...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登极之初,即表现出重视儒学和重用儒生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态度。接受董仲舒对策后,他更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基本国策。既是基本国策,自然就不会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一定要通过措施去贯彻落实.从而让头脑中尊崇儒术的意识具体地表现出来。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从政策、措施和行为来看,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表现在启用儒生(举...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曾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太史公则说,武帝"悉延(引)百端之学”.本文认为,汉武帝"尊儒术”确系事实,至于董仲舒提出的"皆绝其道”,以使"邪辟之说灭息”的"罢黜百家”建议,汉武帝并未采纳.汉武帝推行的是尊儒术,重法治,而又"悉延(引)百端之学”的学术思想政策.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为加强封建大一统的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司马迁敏锐地看出其实质不过是“外儒内法”,拉大旗作虎皮罢了。因而司马迁表现出了对先秦儒家的景仰和对汉武帝时期变味了的汉代儒林的鄙弃。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石像     
枣强旧县村的董仲舒石像 ,建于明万历年间。它雕刻精美 ,仪态端庄 ,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是西汉的儒学大师 ,他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从而开创了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统局面。董仲舒也被后世尊为“董二圣”。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石像     
枣强旧县村的董仲舒石像,建于明万历年间。它雕刻精美,仪态端庄,为河北省重点物保护单位。董仲舒是西汉听儒学大师,他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开创了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统局面。董仲舒也被后世尊为“董二圣”。  相似文献   

10.
自汉武帝委派董仲舒修文治道,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以其“正统”地位在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站稳了脚。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这部儒家经典能如此深拢人心,并让人发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感慨呢?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