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启正先生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主任,他在2003年12月3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新京报》在2003年12月4日报道这则新闻时用字不多,兹照录如下:“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  相似文献   

2.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3.
黄祖松 《新闻三昧》2001,(10):46-47
何谓“反面文章正面做?”即基本事实是负面的该用批评报道的方式去反映事实而采用了表扬报道的方式。例如,某地社会治安不好,民怨很大。“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报道策略常常是选取个别社会治安好的例子进行报道,企图用好的例子把这一地方的治安导向好的方面,或以此证明该地区社会冶安是好的。“反面文章正面做”的背后往往有个“负而背景”。如一则报道说:某地某领导调动工作时不带走公物。其背景是什么呢?原来这个地方许多领导调动工作时都带走公物!于是,只要  相似文献   

4.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5.
正面报道与报道正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这个标题,不是玩文字游戏,也不是绕口令,从事新闻工作的人,现在对什么是正面报道真是越来越迷惑了。有时候我们报纸一篇批评性报道刚出去,相关部门单位的同志便来电要求:“以正面报道为主啊,少搞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报纸 调查表明,读者看报的目的:新闻第一。当前人们看报的兴趣点普遍集中在:国内突发性事件、国内重大人事变动、国家政策法令、批评报道和反腐败的报道。而对前一时期曾被“炒”得火热的报道名人、明星的新闻以及描述凶杀及性犯罪的新闻则有相当多的人表示“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大多数读者认为,一张理想报纸应当具备的主要特点是:可读、可信、信息量大。读者普遍希望,报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增加综合化、减少专业化和纯娱乐化。 批评也是正面报道 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当地领导看后发火说,你正面报道不搞反倒去写反面报道!对此,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一次报告中指出,批评也是正面报道。批评报道,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帮助改进我们的工作,这不是正面报道是什么?满腔热情地给党和政府提意见,谈建议,促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这不是正面报道又是什么? (摘自1995年12月7日《中华新闻信息报》)  相似文献   

7.
潜信息刍议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下面这条消息的信息量: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据阿通社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12月18日清晨自杀身亡.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18日晚发布的一项公报公布的.这项公报说,谢胡是在“神经失常”时自杀的.在这之前,阿通社在12月17日曾经发表谢胡16日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  相似文献   

8.
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同志指出:“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做得不好,往往是对我们伤害最重的”。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政府的形象毁到极点.把我们平时做的大量正面宣传一笔勾销,我认为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处理中政府传播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只要是真实客观的,我们就要认真地整改。”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媒体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正面报道.不能简单把它称为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闻界对负面报道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认为负面报道是负面事实或者负面题材的报道;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新闻报道并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之分,所有的报道都是为了实现正面的舆论导向,只是在报道效果上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负面的。负面新闻报道有以下功能:一是认  相似文献   

11.
“逆势新闻”的概念及意义什么是“逆势新闻”?先看一则报道。4月2日的《报刊文摘》引《新华每日电讯》3月27日报道《河北村干部频遭暴力伤害》,文章说河北“许多地方频发暴力伤害村干部事件”,并列举了三起有代表性的案件,呼吁“要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这则报道引人思考。这思考不是来自新闻报道的内容,而是报道本身。原因是:一、长期的媒体相关报道,对村干部已形成一个“负面”媒介拟态环境。现在突现一则为村干部说话的“正面报道”,让人一时扭不过弯。正如报道中也说:“目前农村工作中最大的问题,除了基层干部素质、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是村干部缺少有效手段。”看来它也  相似文献   

12.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  相似文献   

13.
有人把批评报道称为"负面报道",但是在我看来,所谓的"负面报道"不等于负面影响。善意的、适当的和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对改进我们的工作很有好处,能及时提醒和帮助我们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有什么不好?——郑少三  相似文献   

14.
陈瑜 《青年记者》2007,(2):75-75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动群众激情的新闻题材。章认为,信息透明公开化、准确前提下时效性的加强、报道中人关怀的倾注都有利于负面消息的正面效应塑造。1、宣传指导原则:“宁慢勿抢”;2、报道模式的固定化可以看作是人关怀缺失的表现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据台湾中央社1993年12月21日电讯,报道我的谈话:“毛泽东热莫明其妙”。我看了这条消息,不禁大吃一惊。 事情是这样:1993年12月17日,一位中央社记者来看我。她第一次来采访是今年上半年,是经过中国人民大学外事处同意的。以后隔几个月她来大陆,知道了我的地址电话,又来看过我两次,不是采访,未见什么报道。最近这一次来,也只说来看看我。先是谈两岸  相似文献   

16.
戴恒曙 《新闻世界》2009,(11):89-90
“负面报道”是通过反映和暴露社会阴暗面,来达到促使公众警醒、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负面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媒体的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手法。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记者编辑如果妥当地处理“负面报道”,就能够发挥“负面报道”的正面功能,对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健康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日前举行的新闻媒体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正面报道,不能简单把它称为负面报道(《中国青年报》2月1日)。卢展工的说法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新闻媒体应以正面报道为主,始终高扬时代的主旋律———对这一点,新闻界的同仁们早已有共识,并一直在努力实践着。近几年来,随着正面报道的日益被重视,许多编辑、记者在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切感受到了正面报道的“君家妇难为”;似乎总有人爱跟正面报道过不去,不管你报道什么,也不管你如何报道,他总能挑出“毛病”来。比如,你报道某个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有人便会说:“这应是最起码的要求,也值得报道?”你报道某个先进人物为顾“大家”而舍“小家”,又有人会说“舍小家也是失职,为何还要提倡?”你报道某地方领导为兑现拖欠教师…  相似文献   

19.
马鑫 《现代传播》2006,(2):117-119
所谓形象(image),指的是他人认知我们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拥有正面形象,就是让他人对我们有“正面的看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拥有正面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形象保持正面时,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拥有影响力。中国的社会问题在世界主流媒体上的报道量很大,而且负面报道占多数。而且在这些报道中很少看到中国政府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报道,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保持中国国家的正面形象。因此,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应该加强政府行为的正面曝光率,提高政府的声音。世界主流印刷媒体报道中国社会问题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廖昌喜 《新闻界》2001,(6):45-45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个“负面报道”的新闻概念。那么什么是负面报道?这个报道是如何界定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在新闻实践防止负面报道的产生?笔者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所谓负面报道,是指在各类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中产生了负面社会效应的报道。这里指的“媒介”不仅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还包括互联网等新媒介。“新闻信息”,不仅指常规的新闻消息,还包括传媒发布的一般信息。“负面社会效应”,是指新闻信息传播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秩序产生了损伤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