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自古以来,战国四公子常为人所乐道,甚至视他们为“仁、义、礼、智、信”的化身,其事迹亦是流传甚广。然而,在这种耀眼光辉中,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让人颇感疑惑的问题。单就“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而言,就有诸多令人不服之处。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这一系列溢美之词,将这位信陵君捧上了天。而史书上亦记载有其门客为报答他而做出的游说、自刎等事,往往在最后还…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兼并统一的新局面。为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各国统治者广开门路,招致贤才,以求救亡图存、兼并统一之良策。在这种宽松的政治氛围中,“士”阶层这一支队伍也随之迅速壮大,从而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及其士人的重要作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信陵君,名无忌,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242年。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公元前276年,魏昭王死,无忌的异母哥哥圉即位,是为安厘王。安厘王即位后,封无忌于信陵(今河南宁陵西),世称信陵君。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才力■绝,笔端传神。每述一事必使之叙次井然,每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又往往在叙事中刻画出人物之个性,在写人中交代出事情的始末。《史记》中这些写作特色,也体现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本文拟就其人物描写作些粗浅分析: (一)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有作为的历史人物。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请看司马迁是怎样用得意笔传写得意人的。“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凰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  相似文献   

4.
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5.
(译文)魏国的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国安厘王的同父不同母的弟弟。昭王去世之后,安厘王继位,封无忌为信陵君。无忌待人心肠仁慈,而且能够谦逊地对待士人。只要是士人,无论才能高的或是差的,他都谦虚而且有礼貌地接交他们,不敢倚仗自己的富贵去骄傲士人。因此方圆数千里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他,他招来了食客三千人。在这个时候,诸侯因为无忌贤能,食客多,不敢用兵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司马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信陵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在结交侯赢和窃符救赵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战国四公子中最贤能,最有威望的要数信陵君,就连野心勃勃的秦国也“不敢加兵谋魏  相似文献   

7.
正战国四公子是后人对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四人的尊称。他们四人之所以被称为"君",是因为他们门下各养着几千食客,都能够礼贤下士,而且为挽救国家危亡作出过重要贡献。然而,就是这些被一致称为"君"的人物,在其政治生涯中总是要借助女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成名是女性的铸造。1.孟尝君因女性而活命孟尝君被秦王强留于秦,并欲杀之,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  相似文献   

8.
抱薪救火     
战国时,一些小的诸侯国先后被大国吞并,最后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其中秦国实力最强,不断向其他六国进犯。公元前273年,秦军大败魏、韩、赵三国军队,魏国将军段干子很害怕,请魏安釐(xi)王将南阳割送秦国以求和。大臣苏代反对,对魏安釐王说:“魏国的地方没有割完以前,秦国是不会罢休的,用割地的方法去求和,犹如抱着柴草去救火一般,柴草没烧完,  相似文献   

9.
虚左以待     
秦克波 《作文》2022,(Z1):108-109
<正>战国时期,有四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战国四公子”。他们手下养了很多士,每个士都有自己的绝活儿。四个公子中,信陵君魏无忌手下的士最多。就这样,他还不满足,只要听说哪儿有人才,就要千方百计地挖到自己身边来。魏国侯嬴是个看城门的小官,家境贫寒,但此人见多识广,气节高尚。信陵君听说后,就派人带了厚礼拜会他。侯嬴死活不肯接受礼物,生怕失了操守。  相似文献   

10.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在这篇传中,司马迁用饱蘸激情的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礼贤下士的魏公子形象。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所著《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诗的浪漫。《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文中人物义薄云天,气贯长虹,令人感奋。信陵君:正气歌文章开头指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由于他能“下士”,所以“士”才“争位归之”。清人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信陵君列传》中写道:“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  相似文献   

12.
1.战国四君——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中君。2.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4.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5.苏门(因诗文受知于苏轼)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相似文献   

13.
孟尝君出关     
战国时期 , 各诸侯国中炙手可热的权贵们 , 多有豢养门客的风尚 , 最著名的有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 他们被后人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而“孟尝君出关”的故事则是通过其戏剧性、趣味性客观展现出“门客”这一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先看《史记 · 孟尝君列传》的记载—— 齐闵王二十五年 , 齐闵王二十五年 ,复卒 ( 最终 ) 使孟尝君入秦 , 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 人或 ( 有人 ) 说秦昭王曰 :“孟尝君贤 ,而又齐族 ( 齐国王族 ) 也 , 今相秦 , 必先齐而后秦 ( 关照齐国屈损…  相似文献   

14.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足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义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信陵君列传》。(某些课本作《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秦统一六国前四十年,即公元前257年。当时秦军在长平大败赵军之后,又以重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赵惠文王弟平原君,与魏安厘王弟信陵君是郎舅关系,赵国又与魏国紧邻,因此赵求救于魏。魏王慑于秦之威胁,按兵不动,使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几次请求魏王出兵,并使门下宾客辩士想尽各种办法去劝说魏王出兵救赵,但终究不能说服魏王,不得已而用侯赢的计策,窃符夺兵权,完成“救邯郸存赵”之大业。  相似文献   

16.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其主题是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而这个主题又是通过“窃符救赵”这个中心事件来表现的。信陵君最终却秦存赵,是与侯赢的谋划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7.
《魏公子列传》是传记文学的名篇 ,称得上是司马迁的得意之作。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能以富贵下贫贱 ,贤能诎于不肖 ,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作《魏公子列传》。”明代芳坤也说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 ,故本传示太史公得意文。”所以 ,太史公对信陵君礼贤下士美德的描写可谓苦心经营 ,既有正面描写 ,更多的是侧面烘托。然而 ,课本中对“会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一句的注释似乎有悖太史公初哀 !这句的课本注释是 :“今天我侯赢为么子尽力也够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这问的翻译是 :“今天侯赢 (我 )为么子 (打算 )…  相似文献   

18.
魏文候师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贤臣,改革变法,国以富强,为战国之最。武侯末年以至惠王、农工、昭王、安王,弃人才,废改革,吴起去而失西河;驱商鞅资敌,秦变法而日强,魏日弱;刑孙膑而马陵惨败;范睢亡泰,泰改连横力“远交近攻”而成帝业;最后信陵君以和弱之魏连胜强泰,魏疑不用。驱贤才而资敌,处转变时期而不改革,“岂不悲哉”,“不以悖乎”!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甘肃庆阳人,曾任户部郎中。他才思雄卓,性诙谐,甚爱才。传说他在江西作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在唱片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你来对。”于是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一联出得很妙。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的文学家。“相如”二字又当“相同”来解释。李梦阳的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如,你一个士子能和我同名同姓吗?那个读书人听后略加思索,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读书人对得真好。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的  相似文献   

20.
说“坐”     
古人席地而坐,即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右踵上。坐次及面向,也决定了人的地位高低尊卑,这大概有几个方面:(一)古人乘车以左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右者为陪乘(又叫骏乘)。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事:"公子乘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