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蒸发》一节中关于蒸发吸热的实验:在胳膊上擦一些酒精,随着酒精的蒸发,会感觉到擦酒精处凉,是因为酒精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这个实验过程中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酒精温度低于人体温度等),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蒸发吸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此实验改进如下:1 器材小木板1块(5×26cm),红水温度计1支,125mL广口瓶1个,8号橡胶塞1个(带孔),铁架台1个,白纸1张,0.5cm长乳胶管两段,垫木1块。2 制作a.在距木板两端约6cm处各钻两个小孔,两小孔之间相距约0.5cm(固定温度计用)。b.…  相似文献   

2.
伽利略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因此能很好地显示较小温度的变化 ,在物理教学中 ,恰当地应用它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成功应用伽利略温度计原理的案例 .一、用伽利略温度计研究液体蒸发对于蒸发吸热的讲解 ,统编教材是用一支温度计 ,在玻璃泡上包上干棉花 ,然后用扇子扇玻璃泡上的棉花 ,温度计示数不变 ,说明空气流动本身不能降温 .将玻璃泡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湿棉花包上 ,再用扇子扇 ,可看到温度计示数下降 ,表明蒸发有吸热降温作用 .可能是由于可见度太小 ,义务教材将此实验删掉 ,对于一门实验学科来讲 ,笔…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材自然第七册《蒸发》一课 ,学生对于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蒸发很容易理解 ,但对于我们周围一些蒸发现象的本质却认识不清。例如 :书本要求解释刚从游泳池出来时 ,身上为什么感到冷嗖嗖的。上课时 ,学生硬是说水中与空气中温度不一样造成的 ,尽管老师反复强调 ,希望学生能说出是蒸发要吸收周围的热 ,蒸发有冷却作用造成的 ,就是得不到满意的答案。针对这个问题 ,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 ,让学生亲自做 ,让他们在实验中既能感受到 ,又能用眼看到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实验一 :每个同学取一个棉球蘸点 95 %的酒精分别擦在手心、…  相似文献   

4.
《蒸发》是“九义”自然教材第九册中的一课,本课通过学生观察、想象,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要吸热。其中,“水蒸发时要吸热”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反冲》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及其应用,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是用一个塑料瓶,将瓶口部分截掉,在瓶壁下部沿一个方向斜扎六个等距离的小孔,用细线悬挂,瓶内注满水后,瓶子开始向喷水的相反方向旋转,学生可以观察到瓶子产生的反冲现象。这个实验形象直观,制作简便,效果也不错。但对激发学生兴趣来说却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利用酒精受热蒸发速度较快的性质,即在钻有小孔的密闭容器内加热酒精使之迅速蒸发,从小孔向外喷出蒸汽产生反冲现象的原理,设计了既安全可靠又充满激情的模拟火箭实验。酒精蒸汽喷出时遇明火产生漂亮的火舌,拖在…  相似文献   

6.
万宝瑞 《物理教师》2002,23(6):63-63
以前曾看到几份初中物理辅导材料 ,其中汽化部分内容均有这样的题目 :判断“蒸发需吸热”说法的正误材料给出的“正确”答案均是“蒸发需吸热” .有的老师在总结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沸腾的相同点时说“都吸热” .还有的老师在总结蒸发特点时就说 ,“蒸发需吸热” .有的教材有这样的描述 :“酒精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液体蒸发时吸热 ,可起到降温致冷作用 .”有人就理解为“吸热是蒸发必要的条件” .以上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究其原因是有的教师对液体蒸发的微观机理不清楚 ,所以有必要将蒸发的微观机理弄清楚…  相似文献   

7.
“蒸发”教案(九年义务人教版)湖北恩施市一中吴欣目的:知道蒸发现象,知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能用有关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重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②蒸发吸热难点:蒸发吸热器材;电吹风;温度计两支;棉花一小团:酒精一小...  相似文献   

8.
抹布三用     
小学《自然》第九册教材第一课《蒸发》安排了一个观察演示实验———用湿布在黑板上擦出一片水迹,让学生仔细观察水迹的变化,从而知道什么是蒸发,达到教学目标之一。教材的这一编排让学生简、明、快地观察到了这一现象,“简”在实验器材容易得到,随便一块抹布沾点水就行了,“明”在现象清楚、直观,湿抹布擦在黑板上,水迹非常明显,随着蒸发水迹渐渐缩小直至消失,“快”在现象产生到消失时间很短、节省了授课时间,可谓独具匠心,然而抹布在这一节课中却可以用三次。第一次用在理解“蒸发”内涵中揭示课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  相似文献   

9.
我在实验教学工作中 ,对小学课本中自然实验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 ,提高了实验效果 ,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a .增加实验 :有些知识讲了半天 ,学生不能理解 ,可是用一个实验却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应适当增加一些取材容易 ,操作方便 ,效果明显的实验。如《蒸发》一课 ,蒸发吸热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材中给出的现象 ,很多学生都没有很好的感受。在这可增加一个实验 :每组学生准备两支温度计、两个棉球、一瓶酒精 (有的组可以用水 ) ;先把两个干棉球包在温度计液泡上 ,观察温度计示数有无变化 ;…  相似文献   

10.
物理演示实验的成功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坏。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与改进了几个中学物理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蒸发致冷实验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将酒精擦在皮肤上感到凉凉的,只能展示蒸发具有致冷作用,不便于观察实验过程。  相似文献   

11.
伍新宁 《科学课》2009,(5):58-58
教材中有一个关于不同颜色的材料吸热速度的快慢对比实验。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感知温度的变化是用手去触摸,靠的是感觉,所以温度的变化感知很不明显。那么,不同颜色的相同物体吸热速度真的不同吗?例如黄色和绿色哪种吸热更快?有没有比书上更好的方法来证明呢?同时我们还想知道不同的材料吸热的能力有什么不同呢?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装置。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的自主探究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较为有效的途径。1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依据课本实验规则,按部就班完成。如果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积极改进实验装置,创新实验方法,则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蒸发》一课,蒸发吸热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教材中给出的现象,多数学生难以很好地感受。于是可增设一个实验:每组学生准备2支温度计、2个棉球、1瓶酒精,先把2个干棉球包在温度计液泡上,观察温度计示数有无变化,然后…  相似文献   

13.
1 问题的提出阿基米德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难点、重点,教材中所示方法并不直观,演示步骤多,学生思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理解接受。笔者依据浮力的原理,设计了新的实验装置,采用简单直观的  相似文献   

14.
马清河 《中学理科》2006,(10):58-58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认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童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课堂上开发演示小实验 ,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原理清晰 ,操作方便 ,生动有趣 ,效果明显。对激发学生兴趣 ,掌握知识 ,启迪思维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实验 1 演示蒸发现象。器材 :水、酒精。方法 :用手的食指、中指分别在水、酒精中浸湿取出 ,把指头迅速按压在黑板上并移动 ,再离开。然后让同学们观察现象 :酒精很快消失 ,黑板变干 ,水要缓慢些。由此说明 :①液体都能蒸发 ;②条件相同时 ,酒精比水蒸发更快。  图 1  实验 2 演示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器材 :废日光灯管灯丝、2 5V的小灯泡…  相似文献   

16.
把一个锥形烧瓶和一个微小压强计用皮塞、玻璃管和皮管连结成如图的装置,再把一块浸透酒精的纱布复盖在烧瓶外壁,则瓶外酒精蒸发吸热使瓶内空气降温降压,压强计左管水面上升,右管水面下降。这个实验简单明白地显示液体蒸发致冷的效应,为人们所熟知。利用同样的装置,如果让酒精在瓶内蒸发,结果将怎样呢? 取一块纱布卷叠三四层,成为灯芯样的疏松细长条,用胶布固定在皮塞下底面玻璃管口旁;浸透酒精后,迅速把它悬入烧瓶并塞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标分析抽屉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教材通过放铅笔的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的基础上,将一些简单的问题“模型化”,并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本课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金叶同志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2册中第80页上“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这一观点是要加上条件的,因此当然是错误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正。对于这种观点,自己不敢苟同。我认为,现行的全国统编教材上的观点是正确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并且在任何温度下,只要这种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发生。 怎样理解“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呢? 从微观上看,蒸发就是液体分子从液面跑出的过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第89页、第90页、第116页三处在叙述干冰可用作致冷剂及人造云雾、人工降雨原理时是这样说的:“干冰蒸发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第46页在叙述升华现象时有这样一段话:“例如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吸热,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从上面的两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叙述的不同点在于干冰吸热是蒸发?还是升华?物理教材中对蒸发和升华分别是这样叙述的:“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物质从…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关于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的实验 ,做法都是先用一支温度计测出刚打开瓶塞的乙醚 (或酒精 )的温度 ,得出它与室温相同。再在温度计玻璃泡上包上醮有乙醚 (或酒精 )的棉花 ,让学生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下降 ,而得出“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这一结论。这个结论得出后 ,学生不禁要问 :既然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 ,那么在用温度计测刚打开瓶塞的乙醚的温度时 ,瓶口已打开 ,乙醚已开始蒸发了 ,温度计的示数为什么又没有下降呢 ?而对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图 1  为了能科学、合理的得出“液体蒸发时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