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尽管他的思想极具颠覆性,并且不切实际,但其中对教育制度的分析却颇为精辟.以至于有学者将其思想归到制度教育学领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进行解读。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该思想,对新制度教育学的探讨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伊里奇的“非学校化”思想虽然是直接针对美国教育而提出的,但它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教育冲击波。它所揭示的学校化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不仅存在着,而且与当时的美国相比还显得更为严重。针对我国教育现状,用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做一审视、反思。这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伊里奇是"非学校化"思想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他通过对作为现代宗教的学校神话和教育异化的批评,提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思想,并构建了"学习网络"的理想蓝图。伊里奇的思想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实施终身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他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关于"学习网络"的设想过于理想化。  相似文献   

4.
伊里奇是“非学校化社会”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学校不仅不能有效地履行它的教育职能,而且妨碍真正的学习和教育,使教育发生异化,应废除学校。  相似文献   

5.
学校天经地义是人们所推崇的,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伊里奇却耸人听闻地要否定学校,认为现代学校的弊端是把党校与教育、证书与能力、受教育与人义务等同。他的“非学校化”思想貌似荒诞、即有着理性的基石,其中关于构建以“网络学习”为主通道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建立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实施以素质教养为主的教育思想等,都是有相当见地的,对我们拓宽教育空间、延伸教育时间、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学校功率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学校愈加推崇。学校似乎在促进个体培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着无以复加的重要作用。伊里奇却从另一个极端重新审视学校,对现代学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废除学校”的主张。他尝试以“教育网络”为载体构建“非学校化社会”。尽管非学校化社会因无法满足人们快速、系统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需求而显得过于浪漫而今缺乏现实的可能性,但伊里奇对学校化社会的批判对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终身教育、完善学校功能无疑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借助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对西方现代学校是否有助于教育公平、是否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助于世界的祛魅等三个常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分析中勾勒出西方学校制度在制造贫困、反教育性、隐性课程、世界宗教等方面的社会负功能,并进而提出防止过度“学校化”、加强其他制度的教育品质、建立全社会终身学习网络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美国当代教育家伊里奇提出学习并非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社会及校外多途径学习资源影响的总和,并对学校教育的绝对性提出了质疑。基于该非学校化教育思想,伊里奇提倡学习方法的多途径、学习资源的多样性及学习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学校、社区及家庭教育的共生共存、共同发展。在分析伊里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非学校学习理论及思想内涵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美国教育批评家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其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如下几点启示:发掘人的自学本能、保障人的学习权、反思学校的作用、全面改革学校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建制。  相似文献   

10.
试从伊里奇对学校教育的批判入手,分析伊罩奇有关学习网络的理论主张,指出学习网络是对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新,是实现非学校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万维网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引发了关于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论辩;在实践上激发了以“去学校化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制度变革的种种探索。但该思想忽视了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不对称性,所提出的“学习网络”具有潜在的不平等性,因而受到批评。而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这赋予“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新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该思想的再度关切。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更引领人们超越“去学校化社会”思想、重构迈向新教育生态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2.
维权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其精髓是民主、平等、人性化;实行学校维权化管理是大势所趋;要抓好学校全员普法教育、建立法制维权中心、构建完整规范的维权机制和健全的民主体制、确立上级依法行政环境等“七个要素”,才能切实实行维权化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3.
学校是历史的产物,是培养人的机关,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校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诸因素决定下的教育发生发展的社会子系统。“非学校化”对学校的发展起了催化作用,更加促使人们关注学校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伊万·伊利奇于1971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后,又通过各种文献、对话全面展现其“去学校化社会”思想的内涵。整体上,伊利奇秉持着“人道的激进主义”态度,立足于经由社会、历史、玄思等视角交叠而成的核心议题,呈现出其教育思想的内在脉络。事实上,通过对学校中潜在的“价值制度化”“教育神话”“隐性课程”等问题的批判性质疑,伊利奇逐步认识到最初所提“去学校化社会”策略的徒劳。因此,从提出废除学校转向对教育理念本身的反思,伊利奇不再接受“稀缺性假设”下的教育需求话语及其社会承诺。基于此,在“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诞生50年后的今天,考虑到该思想可能引发的教育改革实践的危险性,“去学校化”的诉求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政治要求上,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建立学习机构及其恰如其分的自由保障与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5.
颜元在三百多年前就在其所办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他的性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今学校的性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学校性教育不仅是应该进行的,而且是必须进行的;学校性教育应当“适时”开展;区分“为嗣”之“合”与“非嗣”之“色”,具有实践意义;在学校性教育中,既不宜提倡纵欲和性解放.也不宜提倡禁欲和性压抑。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改革应当消除学校非教育现象。矛盾性教育行为、迷信行为、非诚实行为、学校权力滥用行为、教师权力失衡行为和教育迷误行为等当前常见的学校非教育性现象。它们具有目的的混杂性、内容的多样性、方法的隐蔽性和结果的破坏性等特点。它们会迷惑学生思想,促成言行混乱;误导学习生活,妨碍智力发展;损害身体健康,影响机体发育;造成心灵创伤,破坏心理健全。陈旧文化观的遮蔽、新旧体制间的疏漏、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能力的欠缺等是其原因。学校建立教育者研究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教育总结制度,使教育者成为研究者、鉴别者和反思者;建立社会参与制度,学校自觉成为被督促者等措施,对于减少或消除非教育性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维权化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和模式,其精髓是民主、平等、人性化;实行学校维权化管理是大势所趋;要抓好学校全员普法教育、建立法制维权中心、构建完整规范的维权机制和健全的民主体制、确立上级依法行政环境等"七个要素",才能切实实行维权化学校管理。  相似文献   

18.
人本化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它把人置于教育和学校管理的中心,人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是终极目标。人本化管理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尊重人、解放人和发展人。具体地说,人本化管理就是要求校长要树奇“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以教师为本,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提升课程领导力,推进学校教育课程化。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第十四届“校长论坛”专题发言后。校长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其间传递的思想信号与精神元素是:生命关怀的终极情怀,教育智慧的多元流淌,思想视野的开阔开放。成都双流实验小学校长毛凤鸣即兴抒怀:学校教育课程化,要抓住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当前校本课程特色化时已是一股风,校本课程建设走人极端、五花八门,带着随意性、功利性。学校课程建设与特色发展有自己的土壤和根基的:一是学校文化.弄清楚课程从学校文化而来,说明了学校从何而来并将走向何方。二是资源的根基;三是学情、师情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学校人本化管理就是要求学校的任何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即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开发人的潜能, 塑造高素质的教职员工队伍,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校长应该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