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水》中庄子通过望洋兴叹,最终避免见笑于大方之家的河伯,拉开了讨论价值判断具有无穷相对性特征的序幕。事物的相对性是《秋水》一文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3.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其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于文章开篇的“大道之行也”一句中的“之”字,我们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在一次讨论时有了不同的看法,大致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月”“岁”这三个词的用法,马建忠最早在《文通》的“指示代字”项里列举了如下例子并加以解说: 《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岁、月两字单用,即逐岁、逐月之意。韩《许国公神道碑》:“使日月至。”犹云每月每日遣使来。马氏在这里并未论及到“日”“月”“岁”在句中做什么成分。他指出:“大抵事物不一,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一册收有庄子《逍遥游(节选)》一文,对“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句中“三冶”一语,课本注解为“一日的意思。飡,同‘餐’。意为只需一日之粮。”  相似文献   

6.
《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并不想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那样现身说法大谈成功的方法;也不想写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来揭示成功秘诀;我更不想老调重弹地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要说的成功之“道”,不是道路和道理,而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尽管我还无法理解天地的大道,但我仍希望引用庄子说的三个小故事来阐述对“成功”的浅见。  相似文献   

8.
《齐物论》作为《庄子》一书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关于物的探讨贯穿于整个篇章。本文旨在探讨庄子哲学体系下“物”的深刻内涵,进而超越外在的形式与表象理解庄子之“道”,同时发掘庄子“物”思想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追求内心平衡的重要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少文学作品中,说到某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时,常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形容。这两个成语各有来历。 “学富五车”一语来源于《庄子·天下篇》。这篇文章列于《庄子》最末,实际上是全书的序言。文中对先秦诸子作了记载和评价,在介绍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派时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庄子学派对名家学派是基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1990年10月版)第一册的《赤壁之战》中,有两个字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值得商榷。在此,我们不揣浅陋,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关于“操军方连船舰”中“方”之解释此句在课本上没有注释,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三选了它作为例句。1990年12月版的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的参考答案(第211页),它解释说:“正。副词”。在教参上附录的译文中,此句也被译为“曹操的军队正连接战船”(第221页)。把此句中的“方”释为时间副词“正”的解法,大约是取自于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一书…  相似文献   

11.
《庄子·达生》中有这样一句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义是说“专心致志不分心,就可以集中精神”.“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原因就在于此.这也是我们做好事的前提.当然我在这里所提到的“开小差”并不是与“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背道而驰的做法,而是与新课程背景下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在讲授庄子《秋水》(节选)时,发现两个有趣的问题。选文中当洋洋自得的河伯见到北海,说了这样一段话:……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句中的“间”注音,教学参考书所给答案是jiàn,这是错误的。“有间”的“间”有两读,一读jiàn,一读jiàn。先说“有间(jiān)”。表时间,意思是有顷,有一段时间。《庄子·达生》:“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史记·五帝本纪论》:“《书》缺有间  相似文献   

14.
“道”“气”“形”共同构成《庄子》中万物生化的逻辑结构,其中“道”是生成万物的本根和本原,“道”既是万物生化的起点,也是万物复归的终点。《庄子》之“道”既是“造物者”,也是“造化者”。“气”是万物互相转化之必要条件,《庄子》提出“通天下之一气”,肯定“气”在万物生成以及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气”之聚合解释万物的生成,以“气”之消散解释万物的灭亡。“形”是万物生化最基本的呈现形式,基于构成万物之“气”的同质性,《庄子》提出万物皆可以不同的形式互相转化,肯定一物有转化为他物的可能。《庄子》揭示出万物由道而生、由气而化、由形而显即“道生—气化—形显”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5.
《庄子·齐物论》中“道隐于小成”在各校注本中有不同释义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曰“小成”指小有成就之人 ,如成玄英云 :“小成者 ,谓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谓之小成也。”另一派则释“小成”为“偏见”、“一孔之见” ,如宋人林希逸《庄子斋口义校注》云 :“小成 ,小见也 ,一偏之见也。因人之偏见而后此 ,道晦而不明。”又王先谦《集解》云 :“小成 ,谓各执所成以为道 ,不知道之大也。宣云 :‘偏见之人 ,乃致道隐。’”此两种释义似各有合理之处 ,但经查证 ,余以为“小成”之真意当还为“仁义五德小道而有所成得者”…  相似文献   

16.
<正> “道”是《庄子》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准确地把握其确切含义,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一。本文想对此作点粗浅分析,以就教于方家。《庄子》书中的“道”,源出老子“道”的学说,他接过老子抽象原则的“道”,赋以客观内容,使之更丰富。庄子的“道”是揭示客观自然界自身的本质问题,它不但不从属于天——天的意志,并拒斥超自然力的干预。他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思想中的道,就是指客观自然界本  相似文献   

17.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18.
一、释“控于地”朱德同志诗《喜读主席词二首》(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二有句云: 可笑蓬间雀,称霸欲吞天。倏尔控于地,仙阁化为烟。“蓬间雀”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朱德诗选集》加注云: 毛主席词中的“蓬间雀”,是用来比喻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相似文献   

19.
“学富五车”源于《庄子·天下》中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此句的意思是说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后来遂用“五车书、书五车、五车、五车读、学富五车”等专指书多或形容读书多、学问深。例如: 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相似文献   

20.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