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刘桃 《今传媒》2017,25(11)
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自然为媒介、将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话传说的形象——刘三姐置于漓江山水间,从舞台剧到电影再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三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三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于小艳 《今传媒》2016,(4):32-33
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特定宣传话语作为权力精英用来维护政治权威性的非强制性手段,因与权力的合谋与生俱来便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的"魅"之底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及技术的变革,公众对宣传合法性的怀疑及对新闻图片解释权的增强,使宣传话语的权威严肃乃至真实之"魅"逐渐开始褪去神秘性光晕。本文认为,网民通过狂欢娱乐化处理、悬置语境预设解读图式等策略,对政治类新闻图片进行了"祛魅"。"祛魅"意味着去权威化、世俗化,但如果拿捏不当,则存在走向虚无、极化或"再赋魅"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郭石磊 《出版广角》2016,(23):89-91
"魅"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神秘与神圣.现代世界的"祛魅"逐渐除去世界神秘性的同时也除去了社会生活的神圣性.现代社会面临严峻的价值虚无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诸多危机.实践哲学作为一种处理危机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德勒兹在《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中进行了理论尝试,他将"斯宾诺莎"与"实践哲学"融合,丰富了实践哲学的理论资源,也激活了斯宾诺莎伦理学体系中的行动力量.同时,在该著作中德勒兹为普通读者描述了一个具有诸般美德的道德榜样——斯宾诺莎,为"被诸多被动情感所奴役的大众"提供了一种引导与慰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斯·韦伯那里,工具理性被赋予"价值中立"的色彩,它所统治的世界被认为是一个"祛魅"的世界。不过,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者却发现技术理性的意识形态,即利用技术手段而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暴力手段来实现社会控制。技术理性在对世界"去神秘化"之后,又利用自身使世界"重新神秘化"。想一想卡夫卡笔下的  相似文献   

6.
"皮书系列"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十多年来连续推出的大型系列图书,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皮书系列立足"权威、前沿,原创",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对中国及世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现状与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年出版皮书百余种.该系列图书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为主,多为国内的权威研究机构中的一流专家.  相似文献   

7.
一 在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上,从张季鸾到储安平,有一条脉络明晰的思想线索,即他们身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有学者称之为"报刊自由主义".自然,报刊自由主义思潮并不是自他们而始.张育仁先生就确认严复才是"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思想鼻祖",而胡伟希在他的<十字街头与塔>一书中,也认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运动的真正开创者则是严复".[1]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张、储二人在报刊自由主义思潮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情形中,作为沟通手段的大众传媒凭借着其时空穿透性与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性,不仅加速了宗教的"世俗化"过程,而且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重新改写和定义了宗教.宗教传统与宗教功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衰微"与"蜕变",宗教的群体整合力与社群凝聚力受到挑战.因此,媒介环境的"电子化"对当代宗教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电子媒介的特质对宗教传播方式的更改所导致的宗教认同功能的"异化",成为本文试图分析和探讨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9.
赵静  郝雯婧 《传媒》2021,(12):44-46
以纪录片为代表的视听作品是世界各国真实、立体、全面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发挥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应该从"文化维""翻译维""融媒维"建构纪录片的传播策略,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的中国多灾多难,西南旱灾尚未过去,又发生了玉树地震.自古以来,文艺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当然这不是说文艺的成就和作为必须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的灾害、苦难之上,但的确,国家民族的灾难凄苦往往孕育并滋养着伟大的创作,如果文艺在这个时候缺席和失语,则是文艺之不幸,也是媒体之不幸.  相似文献   

11.
陆薇 《传媒》2019,(4):75-77
网络文艺不是传统文艺在互联网生态中的简单延伸,而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新文艺",从不断受批评到蓬勃发展,网络文艺改变了传统文化生态,引领着时代潮流,因而更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路去认识与诠释。  相似文献   

12.
孙梅 《编辑学刊》2002,(3):77-78
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全球化.某些西方国家以其强势经济推行其文化观念,企图在全世界实施文化霸权.作为一名编辑人员,应该对这一点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学习、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等于"全盘吸收",更不是"全盘西化".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第一防线,编辑人员首先要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笔者以为,新闻工作者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就要全力开动思维,多思多想,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探究事物的根源和本质所在.这里所说的"想",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杜撰"新闻点子",制造新闻.  相似文献   

14.
田菲 《新闻世界》2010,(5):148-149
以往对"粉丝"的研究多注重对偶像"祛魅"的探讨,本文试图在当前的"粉丝"发展新情况下,剖析"粉丝"对偶像"赋魅"的产生与作用机制,以及由"粉丝"对媒介权威表现出来的抗争活动所体现出的媒介素养进步。  相似文献   

15.
在先生看来,这种人文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是完全两样的。因为我们的内心含有真"情",这个"情"就是孟子所说的"赤子之心",是我们文化的大动脉。它不是理论,而是生活,特别是行为。不妥协,便是我们文化深度的表现,也是我们的民族意识,此乃我们应付世界幻变唯一的武器。  相似文献   

16.
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柳立言先生近期力作《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一书,不但令人从枯燥的史料中感受到了一份"惊险"与"刺激",而且近距离"触摸"到宋代司法.该书系统探讨了宗教与身分两个因素与宋代司法的关系.毋庸置疑,司法并不是脱离社会文化的"绝缘式"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诸要素错综复杂地紧密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如美国学者庞德就认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法律进行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以为可以借这次由<南方人物周刊>的几篇涉宗教题材的报道引发的争论来谈"媒体与宗教"、"宗教报道规范",那就是对中国社会的宗教问题之真实现状以及对此次媒体报道风波实质的评估过于超前了.  相似文献   

18.
李詹 《兰台世界》2007,(21):65-66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基督教世界,依靠宗教和文化的纽带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体.中世纪末,一个个主权国家相继建立,打破了这种基督教统一体,使欧洲由基督教形式下的"统一"转变为主权国家林立下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梅州定位于"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梅州应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打造"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宣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提升自己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诗学",面临如何处理历史的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关系问题."互文性"理论使文学和历史的界线模糊化,应对新历史主义应采取辩证综合分析的科学态度.在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中,应该辩证地理解唯物史观与新历史主义文化思潮的关系,在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同时,批判性地汲取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