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本统末”是正始玄学家王弼无本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颇具美学色彩。“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与“以无为用、崇本举末”,共同指向一个止息喧嚣、因顺自然的“大道之境”。“通”是“大道之境”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范畴与意义范畴,有“物”“我”自通与“物”“我”交通两方面的内涵。体道而“通”、“通”物为美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人生实践和文艺活动。  相似文献   

2.
道家文化以老子为源头,由庄子光大,老庄思想既同源又异趣.其同源在于二者都以大道无为为本源;其异趣在于老子思想以无为政治为指归,以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庄子思想则以人生为指归,以超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但二者无论是同源还是异趣,均共同有效地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主体,对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道家化以老子为源头,由庄子光大,老庄思想既同源又异趣。其同源在于二都以大道无为为本源;其异趣在于老子思想以无为政治为指归,以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庄子思想则以人生为指归。以超自然理想为最高境界。但二无论是同源还是异趣,均共同有效地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家化的主体,对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万物皆备于我”,是孟子性善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十分朴素的天道自然色彩,它上与天道相关,下与万物相联.“天”乃自然之天,它客观存在,运动变化,生生不息.此之所谓“善”.人与物是天道自然之一体,而受日趋于善之大道所制约,故人与物之性不能背离天道自然之性,即趋善之性.如是,则人与物固有相通之理,人性之善必通过与具体物之交往而表现,而充盈;离开具体物则其善性不显,更无善性可言.故“万物皆备于我”者,谓我与万物之情理本皆相通,据此情理则可得进退、行藏之宜.孟子并由此而引申其王道教化的主张,于是始带有政治、道德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和其他许多封建文人一样,刘禹锡把美好的自然境象作为自我精神的乐园,说:“道为自然贵。”“道”既指禅宗涅槃之本体,也含庄学虚无造化的意义。他认为,与宗教和哲学本体同一的人的本真生命,与大道一起,孕含在、显现在明灭的自然物色中。自然物色因为具象大道与主本体真生命形态而具有了美的内涵,成为令人宝贵向往的审美对象。所以,沙门僧众,莫不选择幽僻的山水胜处,静观慧证佛学妙谛,如刘宾客友人元简上人之“孤云出岫本无缘,胜境名山即是归。久向吴门游好寺,还思越水洗尘机”。道玄羽士,尽皆云林烟霞之子,如宾客家兄之归王屋山修道。面对优美物色,释子“客尘观尽,妙气来宅,内视胸中,犹煎炼然”。汲取自然妙气,荡涤尘念,外观内省,勘破红尘色相之虚幻。刘禹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传统基于主客体的对立分析,产生了认识有限性、正确性的问题。老子则以"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揭示世界和人生实践本为透明、完美的有序状态,自然大道是敞开的、正确的,因而人生与大道是合一的。只要能做到虚静无为,就能自觉道法自然的完美状态,从而达到人生的自觉与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7.
薛谭学讴     
《阅读与鉴赏》2002,(10):41-41
薛谭学讴(ou,歌唱)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qu,大道),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e,阻止)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相似文献   

8.
一个拒绝腐朽的人理应到自然之中找寻生机,一堂拒绝僵化的语文也理应回返自然寻找本色。所谓自然,就是日月河流、草木虫鱼、星空大海,以及一切真实、鲜活且有趣的自在之物。而所谓让语文回到自然,就是希望语文能远离假大空的腐朽气,亲近草木,拾取生气。总觉得语文天生具有草木气,语言、文字、诗歌、文章天生便应在自然之中生发与传承,理应与溪流、草木、鸟鸣、虫唱相联系,与星空、大海相呼应。你看,孔夫子讲学为什么要在杏林筑坛,为什么要把问学的课堂摆置在洙泗两条河流之间,为什么要赞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因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为人类提供了三组自然审美方法:仰观与俯察、观物与游物及感物与体物。前者言对象自然之审美欣赏与环境自然之审美欣赏;中者言静态地欣赏自然与动态地欣赏自然,后者言以自然表达自我与同情式地体验自然对象之命运。其中,游物与感物尤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之主导方法。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此二者自有其主观性与肤浅性之局限,当以观物与体物之法补充、超越之。上述三组方法既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个性,同时对当代人类环境审美具有普遍性借鉴与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丽小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相似文献   

11.
学习艺术大师的师法自然,学习真正艺术的平淡常和对我学习新课改教育思想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体会自然真实的生活与艺术,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使学生不急功进利,平和自然地循序渐进,达到无碍的大道之境。  相似文献   

12.
老子关爱人类,崇尚自然,老子确立人道自然至高无上的本然地位,大道自然包容万物惠及人类,人类自身的基础与社会构成从本质来看都是自然的,自然与人类各有不同的操守,前者有无限包容的操守,后者必须具有随顺自然的操守,老子确立了人在自然中的随顺地位,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不能支配自然、违背自然和破坏自然,因此人要严守自己的自然本分与自然操守。  相似文献   

13.
东缨 《成才之路》2012,(35):8-9
心灵底片之三——思维品质:循“道”。道是事物本质及演化规律。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大道通天。那么,如何寻找通天大道呢?  相似文献   

14.
孙玉红 《班主任》2008,(1):38-38
喜欢央视《星光大道》节目中那些敢于挑战自己的参赛者的才艺和勇气,更喜欢主持人毕福剑朴实自然、亲切随和、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但最近一期《星光大道》,却让我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随物赋形"这一理论话语,而且与苏轼整体的诗学思路趋于一致,都主张"无意而发",在"致道"、"神遇"的境界中,入于大道自然。元好问诗学中潜藏着"苏学"因素,甚至是苏学的思想体系。《东坡易传》中世界无心而成的自然观和以无心为理想的伦理观贯穿于苏轼的诗学中;元好问提出"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其所谓"诚"类似于苏轼的圣人应物之心,同样不执著于心本体,而以顺应自然为归。"程学盛南苏学北"是学术交锋的结果,元好问自觉地将理论的矛头指向了程学,在针砭程学的同时表现为对苏学的承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紧扣自然话题,从亲近自然、敏于观察、善悟哲理三个层次言写作启示。自然之中大道存,能从中悟得人生之道,写作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了。  相似文献   

17.
张庆岭 《山东教育》2002,(29):21-22
作文教学的秘诀,自然绝无仅有。但,通往秘诀的大道,确实于冥冥中闪烁着。  相似文献   

18.
滕云  李乐 《华章》2009,(23)
一个艺术家,应该以自己的个性为基础,以对时代性的体验为条件,以艺术视觉语言为媒介,以感情及灵感为催化剂,以艺术的永恒存在价值为指归,行走在艺术发展的大道上,完成对艺术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内容提要:本文紧扣自然话题,从亲近自然、敏于观察、善悟哲理三个层次言写作启示.自然之中大道存,能从中悟得人生之道,写作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了.  相似文献   

20.
写作文心态在作文练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去探究得分技巧和写作手法。只是让学生自然走出"写作能力归遗传、目标归中考、学习对象归名家"这三大误区,使他们对写作不再畏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