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朝霞 《邯郸师专学报》2003,13(2):11-14,17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处于近代短篇小说崛起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尽管仍未彻底扫尽旧小说的习风,但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现代化的特性。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对吴趼人小说《黑籍冤魂》这部处于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来探寻这一时期作品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方面的“转型期”特点。  相似文献   

3.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富魅力的作家之一,他的魅力就是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方面来论述莫言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模式的颠覆。  相似文献   

5.
明甭小说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摆脱和超越说书模式的过程,这一超越主要表现在:1、叙述主体由公开的说书人向隐蔽的人转化,2.由“缀段式”的线型结构向纵横钗连的“网状结构”演进,3.由次知视角、人物视角部分地到代全知视角。4.由超现实的传奇故事向写性的“天然图画”发展。5.从重诗词、重故事向重人物过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视角入手,将张爱玲小说分为令人、古人、洋人、“现代人”四个独特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在今人“冷眼”下揭示的乱世人性、历史视角下的时代悲歌、洋人视野里的中国“沉香”以及其“现代”文学观对文学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小说教学对“虚构”知识的运用存在“简单化”和“误用”问题,这是因忽视其复杂内涵而造成的。“虚构”的复杂内涵需要从阅读行为、小说材料来源、创作结果、创作行为过程、虚构的本质等几个视角来揭示。将“虚构”从静态的内容性知识转化成动态的阅读方法知识,有利于提升小说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1、小说题目新解小说原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9月号《人民文学》发表时,编辑部将题目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来收入1956年《短篇小说选》及其他集子时,作者又将其改为原题。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里也用的原题。可见王蒙用这个题名有他的用意。两个题目的逻辑重音不同,作者的题目放在“年轻人”上,而改题是“新来的”。这样就牵涉到小说的视角问题。前者是内部视角《尽管是第三人称,但小说的基点是在林震身上,以林震为视角的》,在审美品格上,标明了小说的表现性,而主要不是生活写实。后…  相似文献   

9.
J·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较之传统的“发展小说”,在叙事风格上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一叙事模式实现了绝对的客观叙述 ,开创了在“发展小说”中仅用等述的先例 ,淡化了“故事情节”在“发展小说”中的作用 ,从而打造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意识流实验“发展小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鲁迅的小说主题凸现技巧作了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还是较为传统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全知叙述视角”。但具体小说有具体的表现方式,而且无可替代,为鲁迅的“为人生”的小说观作了最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限知视角”主要指读者只能通过小说叙述者或人物的个人视角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翻译是一种再创作,难免会对小说的叙事进行操控性的重写.由于不同的视角会传达出不同的美学信息或主题意图,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译者需要充分重视原小说中易于混淆的“限知视角”,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视角偏差.此文以《草原日出》和《喜福会》的译文为例,探究译者应如何把握第三人称叙述中两种不同的“限知视角”.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是当代台湾小说家中的一个“奇才”,他的小说笔调华丽,描写细腻,视角独特,对命运的思考深刻。本文以《永远的尹雪艳》为例,通过他对颜色的运用,对命运的思考,以及“永远”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解读他的小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他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现代作家也都著文谈外国作家,西方小说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药》所接受的外来影响.一、叙述的角度和叙事“时间”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不同,《药》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构造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4.
莫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鬼”共生的画面,他对“鬼”的描写也较为客观和全面,既能站在民间普通百姓的立场上阐述“鬼”存在的合理性,又能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通过“鬼”的视角来鞭挞国民弱点。文章通过莫言写“鬼”的原因,他笔下不同类型的“鬼”和写“鬼”的不同立场来阐述莫言小说中的“人”“鬼”纠葛。  相似文献   

15.
诗意缘何生成--论孙犁抗战小说的艺术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孙犁抗战小说的总体认知,人们往往自觉把握出其中的“抒情”与“诗意”品格。这是显在不争的事实。这种品格使孙犁的抗战叙事凸显于那一时代相对来说比较粗砺、干枯的文学创作背景上。然而,对孙犁抗战小说的“诗意”与“抒情”品格,许多研究者只是作为一种既定事实来接受。论者把孙犁的抗战小说作为一种艺术范式来看待,着意从叙述对象的确立、叙事场景的偏好、叙述视角的选取等方面,力图探讨这一艺术范式何以生成。  相似文献   

16.
《更大的希望》(Die groβere Hoffnung)是奥地利女作家伊尔莎·艾欣格尔(Ilse Alchinger)发表于1948年的处女作。在这部小说中,伊尔莎·艾欣格尔向我们描绘了“半犹太人”埃伦(Ellen)及其犹太伙伴们的命运以及埃伦获得签证,和母亲移民美国,从而摆脱纳粹统治的魔爪,向“更大的希望”的转变。即使在肉体上不能逃离,但精神上却要得到升华,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即便身处绝境,仍要保持希望和梦想。 本文对该作品的人物形象、叙述的角度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展现这部小说是如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描绘纳粹统治下犹太民族的历史命运以及主人公埃伦如何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现自我,实现从“大的希望”向“更大的希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风景》假借小八子的“灵魂”来充当叙事视角和叙事者,是作者巧妙的构思。这一叙事视角的选择,在形式上或表面上增强了故事叙述的“客观性”,在本质上增加了小说的表现张力,即表现了那个时代生活状况的残酷、冷漠与凄凉。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我”在咸亨酒店的见闻,截取孔乙己的生活片段加以描写,同时也打破了小说叙事的传统结构形态,使其由“时间链”式变成“横截面”式。小说围绕“我”的“笑”和“我”看到的“笑”来叙事,“笑”字在作品中出现了十多次。  相似文献   

19.
王世立 《华章》2007,(8):87
<老残游记>独特的叙述视角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限知视角的运用;第二、传统小说.全知式'叙述视角的因袭.这种特殊的叙述视角的形成和晚清小说家的创新精神和传统叙事模式的影响等因素相关.由于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小说呈现出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的“限知视角”。“限知视角”是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通常采用的“全知视角”的叙事方式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