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历来对他的解读.读者习惯于把眼光停留在“荷塘月色”的描写上.而对于作者提到的“江南采莲”则较为忽略甚至是不理解。笔者在此则认为,后者正是解读《荷塘月色》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2.
解冻的情诗     
《荷塘月色》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文中的一段情诗《采莲赋》 ,多少年来一直被中学教材删去 ,时至近两年才“解冻”。这首“解冻”的情诗在《荷塘月色》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章节。有了它文章才能完整地表达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有了它才能体现全文在艺术上的尽善尽美。而追求理想世界和艺术上的完美恰是《荷塘月色》的绝唱。你看那淡淡的月光下 ,像牛乳洗过一般的田田的荷叶 ,星星点点的荷花 ,四溢的荷香 ,微风吹过闪电般荷叶上的波痕 ,是那样的优美和恰到好处。但那毕竟只是恬静的自然世界 ,还不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必读的散文名篇,对作者在文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及其变化历程,学术界历来颇多争议。1对《荷塘月色》表达思想情感的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着眼于文人的多感善怀,认为作者是在强调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作者试图通过观赏自然美景来实现精神上的解脱,却始终得不到解脱,通过这篇散文,作者传递的是一种无法排解的无奈与痛苦。第二种看法是着眼于时代,认为文章体现了旧知识分子对于所处黑暗时代的强烈愤懑,眼前的自然美景与社会黑暗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  相似文献   

5.
对《荷塘月色》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但总的倾向是“淡淡说”。这种说法认为:“《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淡淡说”扭曲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贬低了这篇名作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淡淡说”的依所,无非是月光下“轻淡朦胧”的荷塘景色,或荷塘上如纱和如梦的月色,认为作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天地人合一”是最高的追求。《荷塘月色》所写的不只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应当看到荷塘所处的位置为“地”,“月色”所代表的则是“天”,中间还有一个代表着“人”的作者。《荷塘月色》集齐了天、地、人“三才”,因此也自然具有了“合一”的意蕴。解读《荷塘月色》,就是在寻找生活和自然的美。作者心中有所期待,因此看到了荷塘月色之美;读者心中有所期待,就能看到荷塘月色之美。所有的这些美,都是“合一”之美。  相似文献   

7.
也许是很多专家一致的理解,把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中表露出的作者的“哀愁”之情绪理解为“淡淡的”。然而,我认为,这似乎不很恰当。  相似文献   

8.
龙建兴 《阅读与鉴赏》2010,(1):41-41,44
鲁迅的小说,像《药》和《阿Q正传》等,刻画了形形色色病态的灵魂。最后这些灵魂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呐喊,不但激励了读者,而且被后代许多作家奉为圭臬。关于《药》的主题历来有很多争议.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作者通过《药》来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一、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发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二、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三、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四、认为《荷塘月色》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的心情。五、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  相似文献   

10.
杨惠莲 《语文知识》2003,(11):39-40
《荷塘月色》开篇之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也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采用钱理群的文章指出:“……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来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提及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历来说法较多。有的认为“当年(即1927年)中国时局动荡,黑暗笼罩着全中国”,“心里有除不去的阴影”,幻想超脱“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而不得超  相似文献   

12.
张德忠 《现代语文》2002,(10):18-19
探讨朱自清《荷塘月色》所寄寓的主旨,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情。除了“政治分析”和“精神分析”的角度之外,我们还可以站在朱自清当时生活实际的角度来审视本。我认为,作借助“荷塘月色”的艺术想象,也许只是为了“超出平常”,即暂且摆脱繁琐的日常生活,“到另一世界里”,以寻求“段落的满足”。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下面,对众多观点作一概述。1.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这一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历来被几代人传诵所教,对这部现代经典散文解读也是异彩纷呈。本文从《荷塘月色》中选出三处地方进行着重详细解读,采取文献法、分析比较法等,并且结合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以期从文本细读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明净淡雅的意境与情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该文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就其使作者的审美情感得以展开的艺术背景而言,笔者认为,《荷塘月色》中存在着“两个背景”:一个背景是由荷花、荷叶和月光等意象组成的荷塘;另一个背景是用幻像构建的梦中江南。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到底是因何而引起的 ,历来论者颇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大语境论者认为“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 1 92 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 ,就不能不隐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 (钱理群《重读名著》)。很明显 ,大语境论者认为朱先生的“不宁静”是由他生存的时代使他“困惑”“彷徨”所引发的 ;另一种则是庸俗论者 ,他们认为“不宁静”可能是由与老婆吵架引起的。笔者认为后者固然可置之不理 ,就是前者…  相似文献   

17.
刘少杰 《语文知识》2003,(10):30-3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也是传统教材,历来为语文老师所喜爱。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讲授与欣赏,忽视了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分析,特别是对《西洲曲》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的分析,这样就影响了对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请先看几个教学实例。例一,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进行到把握主题阶段,教师首先点拨道:关于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据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请同学们再读此文,看看我们从中能读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案,但从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做法。着重对《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作者“不宁静”原因、文眼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然而,对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教版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笔者认为亦不免有“中庸”之嫌。现以拙见贻笑大方。《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主题主要是体现作者人生的感伤,这种人生的忧伤并不包括政治忧伤,它主要源于作者对贫困的、矛盾的家庭生活及人生苦境的深切感受,精神的极度苦闷,发而为文以宣泄心中的积郁。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