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温暖的亲和力,是一种具有明显传播优势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首要工具。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诞生,也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了新的发展载体。高校如何借助微博新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从"开通高校官方微博,建设特色主题微博,正确引导微博类兴趣爱好型社团,培养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四个方面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话筒,人人都是麦克风,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学习、娱乐和生活的方式。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模糊、网络道德建设的滞后、网络法制建设的不健全等原因,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到处可见。这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社会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和网络监督机制,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大学生也要"慎独",共同抵制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虚拟性、互动性及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其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促使大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表现在:一是国家层面,要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指导;二是社会层面,要建设网络生态环境良心工程,加强社会主流思潮的舆论引导;三是高校层面,要摸清网络媒介的使用规律,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四是学生层面,要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健康上网引导机制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良的上网习惯让无数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和"低走族",严重危害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着重线上教育、轻线下引导的误区。高校在培育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大学生健康上网习惯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健康文明生活。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精神和校园氛围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思想成长和行为规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新形态,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融合的新形式,对于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深入了解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发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全面剖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推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推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创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路径,对有效推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青年优秀分子的群体,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大学生、子女、公民角色.多重的角色认同和扮演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不同的要求,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多重社会角色定位,树立社会角色是商品经济社会人的社会责任承担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可以从“Z世代”开始。“Z世代”是当前全球最受瞩目的代际群体,也是粉丝文化的主要实践者。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探索适应“Z世代”受众需求和行为习惯的战略路径。对此,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理解粉丝文化的产生逻辑,从区域国别视角把握全球粉丝文化的丰富图景,借助粉丝文化促进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粉丝文化也将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将粉丝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中,针对不同国家“Z世代”与粉丝文化的特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还要面向“Z世代”意见领袖群落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领导者的共识。但是如何去做,却仍是百家争鸣,千姿百态。不同的商业领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企业如何去尽社会责任,才是既对社会有益,又能增加自己的长期竞争力呢?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没有一个企业会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迅猛发展,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伪信息、泛滥的丑文化和恶现象逐渐蔓延开来。网络中的非美化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有关审美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视角,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美育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通过网络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这得益于我们身处互联网技术发达、思想文化多元的网络大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该如何形成社会主流思想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网络表情的使用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对网络表情的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及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从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以期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的不断呈现,其表现形式越发多种多样,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高校应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和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和使用观,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教育队伍,构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教育的软硬件环境。  相似文献   

13.
积极影响国际舆沦,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是新时期外宣工作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其中,传播学所谓“意见领袖”的理论提示我们,在重大国际议题和重要国际事务中,形成一个能够发得出声音、为人听得进去的舆论引导群体,是外宣工作继续解放思想,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的重要环节,也可望成为新时期外宣工作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思政工作者的职责。然而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不对称现象,它根源于社会、网络、教育以及其自身认识等方面因素,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采取措施重视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与世界对话"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联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系列品牌活动,活动的主要参与人群为国内的大学校园媒体记者,活动旨在为国内的大学生记者打造一个与国际高端政治家、企业家、学者以及各国青年领袖交流沟通的平台,以期让大学生媒体记者进一步了解世界,报道世界,并向世界展示新一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近年来在校园文化中占据的领地日益扩大,地位逐渐上升。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梳理并调整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以和谐的存在方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既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协调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环节,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的水平和质量,必然会对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晓燕 《职业圈》2007,(21):157-158
网络的迅猛发展,急剧地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要抓住机遇,把握规律,迎接挑战,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思政工作者的职责.然而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不对称现象,它根源于社会、网络、教育以及其自身认识等方面因素,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采取措施重视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网络以自身的方便性、多样性、及时性与隐蔽性,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的新选择,因而成为一种社会安全阀。但是,网络安全阀机制也有一定的缺陷。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进行网络宣泄,构建网络安全阀机制。  相似文献   

20.
网络亚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并具有边缘性、时尚性及颠覆性等特征.从网络亚文化的影响效果来看,包含了积极网络亚文化与消极网络亚文化,其中积极的网络亚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而消极的网络亚文化会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产生误导,诱发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