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中老跨境族群排角人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族群,有着自身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作为一个"边缘化"族群,由于历史、政治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排角人在不同时期的族群身份认同也随之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排角人族群认同的变迁过程,探讨排角人的族群认同的表达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长期遭受奴役的悲惨命运、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决定了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身份探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基调。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偏见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美国黑人女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是处在族裔和性别边缘的"他者"。吉布森《重聚》讲述的便是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经历和精神困惑。本文意在探讨黑人女性颠覆"他者"身份,改变边缘处境,构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有关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成员,进而通过国家意识和文化的传播,影响族群成员的身份认同。以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阅读媒介提供个人单向阅读,与此不同的是,互联网作为网际互动网络与大型信息服务系统,成为"新的互动传播媒介与阅读媒介",成为了人们感知和构建自身认同的公共场域,少数民族在互联网中寻求自我存在并证明自我存在。以网络为研究场域,分析虚拟空间的族群认同,不管是对于族群在网络这一新兴媒介中认同的全新构建,还是对把握网络时代族群认同的变化趋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家庭"在中国文化脉络里有关键性地位,不仅是社会秩序与国家组成的基础,更是人文精神的实践与展现。但法律中心论者,往往认为这是破坏法律公正性的落后思想,不见容于当代法治社会。其中最受到关注却也最具争议性的即是儒家的"亲隐"思想。然而,透过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可以了解到,其实"法律"只是作为"市民社会"身份认同的原则,不能忽略人还有以"爱"作为连结的"家庭"关系之身份认同。而以"爱"为原则的身份认同是身为人的自然需求,也是建立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一环。"亲隐"的追求正是企图重建以人伦为中心的身份认同,以避免"法律"对人造成的物化。  相似文献   

5.
邹诗鹏 《文化学刊》2008,(1):186-186
我们借用心理学上的"认同"概念来阐释"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首先,社会需求的认同是一种社会认同,是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个人  相似文献   

6.
在日朝鲜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族集团,其身份认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移民小说《弹球盘》,以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建构过程,从在日朝鲜人身份危机的产生、身份追寻中的困惑、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三方面分析这一群体无法回归祖国也无法融入新环境,在边缘境地不断挣扎,又在此过程中不断寻求自我身份回归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7.
大戊梁歌会源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由300多年前传颂至今的爱情故事演化至今,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本文追溯了大戊梁歌会的由来、发展历史和现状,基于根基论和建构论的观点,认为族群认同变迁的广度和深度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关于民俗活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笔者认为民俗活动的记忆是族群认同的情感纽带,族群认同和民俗活动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有利于族群的团结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中国女性青年亚文化族群纷纷涌现,其中,"小清新"文化传播较为广泛。本文主要探讨消费主义语境下"小清新"文化的话语困境,在对"小清新"文化的话语分析中发现,"小清新"们往往用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感性经验的话语建构其亚文化身份,而亚文化身份的生产又强烈依赖消费社会语境,这为"小清新"们带来了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为切入点,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指出文化身份的建构不仅从18世纪的“西方”主宰初期始有,而且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上早就出现此类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近代化模式,导致了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对文化身份的不同建构方式。我们在使用全球化这一新的理论概念看待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代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同时担任着作家、编辑、教师等多重身份,她创作生命力旺盛,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在她笔下,颠覆了以往人们眼中黑人的形象,她歌颂黑人的智慧与善良,倡导平等,尤其是以女性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命途多舛却又不甘于被命运所摆布的黑人女性形象,这对后续黑人女性小说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莫里森塑造的经典黑人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小说对于黑人女性小说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冰雪奇缘》和《冰雪奇缘2》是近年来在中国上映的迪士尼公主题材的动画电影,这两部影片打破了"王子拯救公主"的迪士尼传统叙事,其塑造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艾莎和安娜也深入人心。影片中,艾莎和安娜反抗众人和男性的凝视,追求真实自我,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立。与此同时,影片中女性形象并未得到长足的进步,依旧存在局限性。艾莎和安娜并未根本上摆脱众人和男性对其的凝视,其对自我人生的把握依旧存在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进行解读。托妮·莫里森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小说各部章节,但人物事件的叙述却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具有碎片化和非线性的特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人物的性格体现出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具备解构主义特点。同时小说有意颠覆传统男性女性二元对立模式,重构美国黑人女性身份,为黑人女性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呐喊。  相似文献   

13.
闲暇是主体在个人化时空中的自在性居留及其自我快适感。诗歌中的闲暇书写,即指诗人在作品中较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生活状态场景和思想情感认同。闲暇对士人实现自我、完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成为士人某种群体化的积极认同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反映到诗歌等文学艺术创作上,闲暇书写也有一个由微至著的过程。《诗经》中已出现一些初步的类型。东汉中后期,抒情小赋等叙志型文学的繁荣则体现了"闲居以养志"逐渐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从汉魏之际直到陈隋,闲暇书写在诗歌史中的表现愈益丰富,在仕隐关系、身份认同、空间场域与景观、风格与类型等方面形成了一些传统,这对文学史、思想史而言都是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美国电影《蝴蝶君》表现了编剧黄哲伦、导演柯南伯格试图重构东方主义的愿望,但影片内化的"西方"基因,使得这一愿望大打折扣。在这种无意识的"重构"与"妥协"中,"女"主人公乾旦与间谍的身份设置变得模糊复杂;京剧、中山装等中国符号,及场景的选取或误用别有他意。实际上,影片对东方的解构,是黄哲伦不彻底的"东方"与柯南伯格想象的"东方"的杂糅。  相似文献   

15.
《山河故人》号称是贾樟柯最贴近观众的一部影片,在影片风格、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和主题呈现上,该片也与贾樟柯之前的影片有很大的不同。在人物形象上,影片中人物的身份、气质、命运等都呈现出与以往影片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是贾樟柯创作转型的艺术追求,也是其影片对时代变化的呼应。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指出,身份问题对于文化研究而言至关重要.文化身份包含个人主体的自我身份追寻,是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共同构建.该文以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和黄玉雪的文学文本为切入点,在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视域下,探究她们的文化身份内涵与特性,文化身份的建构路径与策略及其在作品中的表征,以及美国华裔文学建设工程中女作家的身份超越...  相似文献   

17.
墓志铭是丧葬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维系族群对历史与现实认同的有效手段。以族群为基点生发的家族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贵州散文家黎庶昌撰写的墓志铭即揭示了他所在的遵义"沙滩文化"的形成原因,对研究贵州文化发展具有一定裨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绿皮书》作为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引起了艺术界与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影片真实反映了美国黑人群体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的生存现状。本文以他者理论分析作为双重他者身份存在的黑人音乐天才谢利博士,并通过谢利博士的遭遇引发对于他者身份的思考。谢利博士对自己周遭环境的回应展示了作为他者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他者在充满社会、文化、权力压制下做出的集体反抗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宝琳曾经勇于挑战男性与白人的主导地位,对婚姻与爱情充满憧憬。但后来身为布里德洛夫家中的母亲却厌恶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最终沦为白人家庭中贪图虚荣、自我欺骗的附属品。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宝琳。宝琳通过凝视与评价他人构建了不同性别与种族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个人型叙事声音中结合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自己面对白人时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在作者型叙述声音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两种叙事声音的冲突共同构建了宝琳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受到种族、性别、叙事等话语桎梏的边缘群体的存在情境。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扶桑》中,严歌苓对东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几种不同身份构建了不同的叙事模式。本文在跨文化视角下解读严歌苓《扶桑》的身份叙事,把握严歌苓对移民文化身份问题的认同,以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