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日本的女性文学经历了思维层面的巨大嬗变,解析村上春树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能感受到日本女性渴望摆脱凄怨命运的思想动态。村上春树所著小说中不乏青春懵懂、跌跌撞撞的男性形象,即便是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视角看,也能体察出日本社会及男性的本质,因此,探析《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中女性形象,对了解日本社会及女性思维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日本当代文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一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村上热"。自2006年《海边的卡夫卡》出版后,村上春树连续10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但年年失之交臂,令人惋惜。虽然村上春树未真正获得这一世界最高文学奖项,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及影响力,其作品表现出的后现代性更具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宏大叙事的消解、无逻辑的荒诞以及虚幻的"真实"世界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作品,探讨村上春树小说蕴涵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及特征,希望能给相关研究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4.
《驾驶我的车》(『ドライブ·マイ·カー』)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2014年首次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女のいない男たち》)中的首篇小说。小说集中的几个故事由6位译者分别翻译。而该文所探讨的该篇小说是由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教授执笔翻译,该文将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下,对此篇译作进行分析,以期丰富此理论,引起读者思考,帮助读者加深对《驾驶我的车》汉译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后期的创作,与他早期"痞子文学"的风格差别很大。差不多小说刚一出版就被导演张元看中,他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本文将首先介绍王朔及其小说《看上去很美》,随后从情节的选择、主题的表达分析《看上去很美》电影改编的特点,最后探究影片《看上去很美》成功的原因,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宁 《文化学刊》2011,(2):124-127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当下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作家之一,在后现代语境中着力探寻人的灵魂世界,引起不同种族、不同文化间读者的高度共鸣。本文主要以其短篇小说为蓝本,分析其对异化状态下心灵的深度刻画及精微的文体表达,并进一步探讨村上春树的小说对当下中国小说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成功的典型代表,村上春树的作品能让受众者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共鸣,其中,他表达的生死观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淡化或者剔除了这一方面,村上春树的文学是无法建构起来的。庄子集道家思想的精华于一身,他的生死观是他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对死亡的态度可以说是释然的。庄子强调阴阳平衡,死对于生有一定的影响,生对于死也具有相等的影响,两者对立化解,循环一气,达到超然的境界。村上春树和庄子基于不同的高度,目之所及的景物自然也就不同。但是,两人位于同一条纵轴,因此有"死生如一"这一片共同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9.
《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性小说之一,小说中运用较大的篇幅叙述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并且采用主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极关注黑人聚集区的性别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托尼·莫里森《爱》这篇小说基本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小说之中的空间叙事形式及语言结构特点,希望对加深托尼·莫里森小说的理解、不断深化"爱"这一主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对于生死问题的首次探索与思考,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主义一方面被人们当作"死亡哲学"看待,但更应当被理解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的真谛是对死亡的消解与重塑生存,死亡在存在主义这里更多是作为生存的保证而出场的,死照彻了生。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以"图书学分类"著录通俗小说,以区别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代表的"文学史分类"。在学术源流上,孙楷第在总目上"沿宋人之旧",以宋代说话家数作为分类的理论依据,是通俗小说专科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体现,与这一时期逐渐深化的小说史观念殊途同归。在分类特点上,孙楷第虽在子目设置上"依小说史略",却在具体实践中与"文学史分类"呈现出"编目"和"撰史"的本质区别。在创新意义上,《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基于对稀见小说文献的搜辑,首创"劝诫小说"子目,以此为个案,可一窥孙楷第对小说文献的发现、著录、归纳之功。孙楷第对通俗小说的编目实践,足以作为一家之言而受到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和《雪虎》两部小说都是以"狗"的生命历程为线索来叙述故事情节。这两部小说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动物小说,其对人类社会意识和生存意识有深刻的启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环,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4.
《惜别》是一部以青年时期的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其是太宰治受日本内阁情报部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为宣传《大东亚宣言》中的"独立亲和"而创作的。小说在人物设置、情节设计上难免留下政治痕迹,本文主要从"忠义一元论""大东亚主义""独立亲和"三个方面解读了《惜别》的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5.
正观众:有褒有贬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如果有一件东西能同时安抚我们的心和胃,我想,它一定是《深夜食堂》。"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的人气作品《深夜食堂》,讲一个小餐馆只有猪肉味噌汤套餐一种,但老板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利用现有食材做出各种料理,并且一起带出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它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是亚洲年轻人追  相似文献   

16.
正《八月的乡村》是较早被译为英文且在美国取得一定传播效果的中国近现代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二战"为背景,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太平洋战场上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1934年,萧军完成了小说《八月的乡村》的创作,署名田军。小说一经发表就在文坛引起轰动,很快被翻译为英、俄、德、挪威、瑞典等语言并在多国出版发行。其中,英文全译本《八月的乡村》由译者伊万·金(Evan King)翻译,埃德加·斯诺(EdgarSnow)作序推荐,于194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并获得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阿拉比》是乔伊斯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阿拉比"由英文名Araby音译过来,具有音译词自身及延伸出的语言色彩,在这篇小说中具有多种含义。阿拉比是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卡佛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同哈代一样,他跨越两种题材,且都取得成功。我们可以说卡佛的诗歌、小说的创作是同时进行的,且相互影响,虽然小说的名气更大一些,但卡佛更珍视自己的诗歌。本文将通过卡佛的诗集《我们所有人》来赏析其诗歌特点,进而探讨卡佛的小说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卡佛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20.
杨小源 《文化学刊》2012,(3):185-190
仲元先生《缘斋吟稿》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分别在王充闾先生的序言和王向峰先生的读感中给予了充分肯定。我有幸先得到二位王先生的文章,借编辑《凤凰楼诗词》之机,优先发表了。为《凤凰楼诗词》增添了光彩,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我认为《缘斋吟稿》的成就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其影响将十分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