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商隐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个高峰,但其独特的意境渲染和艺术概括性,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文对照了许渊冲和刘若愚两位中国古诗词翻译大家对李商隐四首诗进行的翻译,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探讨了两人对于同一文本进行的不同翻译策略选择,并从两人的人生经历、学术领域和自我评价等方面探究了两人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许渊冲的翻译和翻译理论一直是国内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到目前为止,许渊冲研究依然是热点。然而,在许渊冲的翻译研究中,存在一些明显的误解或误区。许渊冲的翻译和翻译理论,宏富而周全,在未来的许渊冲研究中,还有一些可待发掘或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许渊冲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少有的,既有多语互译实践经验,又有系统性翻译理论思考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其翻译对象以文学经典为主,涉及中英法三种语言,作品文体类型多样。许渊冲翻译思想深深植根于传统哲学智慧,并受到古今中外哲人巨子学术思想的启发。梳理和分析许渊冲翻译思想的学术渊源,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其学术思想的真精神,为中国翻译理论建设,尤其是当前亟待加强的"中译外"理论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本土经验。  相似文献   

4.
许渊冲的译作影响力大而广,许氏译论虽然是国内较为完善的体系,但影响力相对略小,有必要找出产生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梳理许渊冲翻译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和内在构成,以对比方式,从翻译符号学视角,反思许渊冲翻译理论存在的问题:(1)虽然以三元观呈现,仍有一定程度的结构主义色彩,如三化论;(2)局限于文学语际翻译一端,忽略过程、描写、评估等层面的观照;(3)属于抽象、理想型、规定式理论,全靠感悟,故不利于把握,也不利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宪益辛勤翻译诗作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外文书店,在众多的中国文化名著英译本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译者杨宪益、戴乃迭的名字。 这对夫妇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精品译成英文传向世界;又把一些重要的世界名著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他们为促进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杨宪益先生在中国文坛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饱学学者,而且还是一位被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他的童年生活、求学经历、异国婚姻乃至把酒当茶、随口赋诗等等都有许多可称道的故事。人们一提起杨宪益,自然会联想到他在外文翻译和外国文化研究领域的成就以及被誉为“酒仙”的美名,因为这是构成杨宪益形象密不可分的两项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后期,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了翻译《红楼梦》的巨大工程。此书于1978~1980年由外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在“2004中国译协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会议暨首届中国翻译成就展”即将在北京召开之际,我们拜访了刚刚做完手术的杨宪益先生。  相似文献   

7.
万全  杨佳  陈建 《对外大传播》2014,(9):F0002-F0002
正8月22日,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研究院在京举行颁奖仪式,代表国际翻译家联盟授予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先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李肇星,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研究院院长周明伟,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中国译协第一常务副会长郭晓勇出席仪式并致辞;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唐闻生为许渊冲先生颁奖。许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的两位同窗好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三回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序幕,内容非常重要。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较为全景地呈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也逐一登场亮相。在《红楼梦》的诸多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译本认可度较高,但关于两译本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该文从语篇结构、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等3个方面入手,对《红楼梦》第三回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个译本都充分考虑到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并尽可能再现了原作语篇交际价值和整体的艺术效果,堪称翻译中的“上乘之作”。但由于译者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两部译作在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也都流露出原作之外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虞美人》是中国词学史上经典之作,也是李煜的绝命之作。此词译本诸多,其中最著名的为徐忠杰和许渊冲所译。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对《虞美人》的这两个英译本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以此深入理解中国古诗翻译的美学原则,并进一步分析“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是西方汉学界第一位系统地用英文对《文选》进行翻译的汉学家,他自己总结其翻译的方法是"‘绝对的准确’加上‘充分的注解’"。他在《文选》的翻译中重视文本准确解读与文化背景全面掌握,在具体翻译时则运用详尽的注释,力求达到精准可靠的翻译效果。本文将从探索赋中描写性复音词的翻译,重现不同体裁的不同风格,把握作者的著作、生平及思想,学习上古与中古的文字及音韵,掌握学科与文化的专业知识,学术研究对翻译的促进等六个方面,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通过比较康达维与宇文所安在陆机《文赋》、康达维与许渊冲在班婕妤《怨歌行》英译方面的差异,从而揭示康达维的翻译策略与特色。  相似文献   

11.
语用前提对翻译有指导作用。由于文化差异,目的语读者与原语作者不一定拥有共同的语用前提。这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因此,翻译时必须想办法克服。本文首先说明什么是语用前提,并简述语用前提对翻译活动的指导意义,以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的《红楼梦》翻译版本为例,比较《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和第三十四回两个版本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译能否胜过原作,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问题。吕叔湘、钱钟书、许渊冲都认为可能。原因是两种字各有短长,优秀译品当然能超过原作。笔译如此,口译岂能例外。说到这里,我自然要想到我国同声传译的先驱唐笙。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然而,在戏剧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文化负载词有其民族特有性和异域性,为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基于许渊冲所译的《西厢记》,依据奈达对文化元素的五种分类,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分析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以期得到通过翻译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三化论”与格特(Gutt)关联翻译理论均注重语言与文化的统一,前者方法性与后者学理性的结合对中西译论“在互鉴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比较翻译学视角,采取理论分析与译文研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二者的互补性关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三化”的认知论本质在于依据作者与读者认知情况的差异对原文信息进行一般化、特殊化或替换等处理,使之顺应译文读者的心理认知语境;(2)“三化论”与间接翻译均是“解释性相似”翻译观的体现,“三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可为其方法论的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23日。北京什刹海后海小金丝胡同深处那幢幽静的院落,永远失去了它的主人——一位中国翻译界无人能比肩的大家.一位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学者——杨宪益。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中的颜色隐喻是不同语言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译者翻译作品时往往会忽略颜色隐喻框架在不同文化群中的差异,导致原作未能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相同的文学效果。鲁迅在《呐喊》小说集中赋予色彩语码诸多内涵,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依据框架理论将颜色隐喻分为相同框架和相异框架,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蓝诗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框架下颜色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英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我面前放着两本新书:一本书名《白虎星照命》,另一本叫《漏船载酒忆当年》。原来两本书内容,都是中国翻译大师杨宪益兄的自传。不过前一本用英写成,后由薛鸿时译成中。可贵的是,中译像宪益兄行风格,简洁、明快,没有套话。更有意思的是,应意大利友人之托写的传记,意版书名为《从富家少爷到  相似文献   

19.
功能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综合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期待,使原作者意图和诗歌在源语环境中的审美效果在目的语语境下忠实再现。翻译任务的难点和要点都在于面对差异甚至冲突做出最合理的调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切优秀的、得以传世的外国学作品都是那个民族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能使我们的读也享有了这种财富。不记得哪位学说过“优秀的学是全人类的”,当然因为有语言障碍,就需要把它翻译过来。因此可以说学翻译是一项既重要又光荣的事业。几十年来,我国一代代的翻译家、翻译工作,都是沿着严复、林纾、鲁迅、瞿秋白等先驱开创的路,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性的劳动在学翻译这片园地上辛劳地耕耘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