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蒲宁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对不幸者有着深切的同情与哀悯。其批判所向也不单单是俄国的农奴制度及其残余,并且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也给予猛烈的批判。但作家对于生活的表现并不着力于对抗和冲突,而是和平与和谐。他幻想用文化,用精神,用"上帝的准则"来拯救俄罗斯。他热烈地迎迓社会变革,但对于暴力革命给予激烈的诅咒。他仇视专制统治,但有时又向沙皇顶礼膜拜。蒲宁对社会变革的悖论认识,恰恰反映了人类历史前进的复杂与艰辛,曲折和惨烈。同时,也昭示出,蒲宁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的基本立场:革命前同情贫困的弱者,革命中和革命后同情被革了命的弱者。此种悖反,奏出的是一曲人性的交响曲,证明了蒲宁的伟大。  相似文献   

2.
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民族魂",主要的并不在于他对本民族的歌功颂德,而是恰恰在于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自省与挞伐,代表华夏民族作出了民族忏悔。然而自鲁迅以后,对于民族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我们至今少有从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高度进行反思,实施民族自我批判。一个民族的苦难,总不会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总有历史基因和民族文化基因在发生作用。实施民族自我批判的任务,政治家、历史家责无旁贷,但只有文学家才能将自己的眼光投向"草根",才能从众多个体命运看历史的走向和成败,才能将历史错误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上评析。我们民族有十分广大的人众曾陷于因拒绝思考而沦为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中,所以我们需要民族整体性忏悔,如同德意志民族那样。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其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主题,即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一种文化批判,然后提出了"大众文化批判说"。他的批判理论核心对象是文化生活中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的大众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其目的是希望人民大众能够清醒并且摆脱束缚和控制,重获自由。当今我国社会大众文化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所以他的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大众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大众文化建设进程中要批判接受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思潮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发现了"人";俄罗斯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促使"多余人"这一人物形象的产生。由于作家人生际遇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郁达夫常年漂泊,其笔下的人物具有"自传性"色彩,是典型的"漂泊的流浪者",而巴金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作品主人公更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新思潮的洗礼之下,使得"长子玄孙"成为怯弱的"多余人"。同为软弱的"多余人",两者却存在实质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当下形成了对鲁迅全方位、多样态的贬损和亵渎。其主体均系所谓"知识分子"。大陆新儒家则系中坚者。其之所以如此,是因鲁迅妨碍他们拒斥自由民主,主张复古更化,建立儒教国家的政治诉求。而鲁迅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实现"立人"的人之解放伟大战略也使得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自大狂们不满。中国当下知识分子站在权贵一边,鼓吹为奴的价值取向,借以谋求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与鲁迅对知识分子的规范恰成反调。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结怨甚深,不单挖掘了祖坟,而且预言了子孙。所以他们视鲁迅为仇雠。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不变,贬损、亵渎鲁迅就会演变成为中国当下某些"知识分子"的"新常态"。其实,唱衰鲁迅,就是唱衰民族,乃是一种亡国之音。  相似文献   

6.
大江健三郎在六次访华中多次提到鲁迅,可见其对鲁迅的接受与推崇。二人有着深切的联系,在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了相同的民族精神,他们是具有强烈民族危机感的作家。在作品中,二人关注社会、关注民众,以不屈的批判精神拯救处于深渊中的民众,将目光和焦点聚集在社会上,从多部作品中可以看出二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本文将列举多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人羊》《阿Q正传》等,深入探讨东亚土地上少有的两位时代的清醒者如何关注社会与国民。  相似文献   

7.
论曾国藩的性格特质及其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格是生命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生命个体在一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熏染的结果。性格对于生命的走向和价值的取向之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从某种意义说,性格即命运。当我们面对曾国藩这样一位内涵丰富、命运曲折的历史人物时,深深感到他的...  相似文献   

8.
作家塑造异性形象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在某一层面上完成心理易性.茅盾在塑造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这些热情、性感的时代女性时,受阻于自我的男性立场,忽视女性生命逻辑,使得人物失去性格的内在统一性而成为"狂乱的混合物".在塑造静女士-方太太-琼华这些性格相对弱一点的女性形象时,茅盾表现出出色的易性想象能力,塑造了一批符合女性生命逻辑的圆形人物,有效地弥补了封建等级文化所制造的性别鸿沟.茅盾卓越的艺术才华还体现在<蚀>与<野蔷薇>中男性立场与女性立场的对话关系上,尽管其男性性别立场中既有现代人的生命真实,也还残留着男权文化的遗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多余人"奥涅金为轴线,以个体存在与客观环境、自我与他者在爱情中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贵族青年奥涅金和俄罗斯理想女性形象达吉亚娜的比较分析,展现出达吉雅娜在爱情与婚姻道德撕扯中的无奈与痛苦,更体现了这个自我牺牲式的"理想女神"个性价值观被客观环境所吞没后的多余般地存在。女主人公达吉亚娜身上的"多余性",与"多余人"奥涅金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0.
汪磊  邵敏 《文化学刊》2013,(5):105-110
自古以来,俄罗斯就与熊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古斯拉人对熊的图腾崇拜,封建社会里俄国人猎熊、驯熊、赏熊的传统以及用熊来取名造姓的风俗习惯,抑或是艺术家们以熊为主题创作丰富的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熊早已从简单的动物形象上升至俄国人的精神层面,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国家的一种象征。本文对熊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意义作了梳理分析,并对国际上惯用称谓"俄罗斯熊"的来历进行了探考。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乡土小说中出现了对祝福祭礼、捐门槛赎罪、女子缠足等风俗习惯的描绘。受鲁迅乡土小说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文学界掀起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热潮。沈从文在这一热潮中也创作了属于他的"乌托邦式"的湘西世界,他描绘了湘西童养媳、喝凉水会堕胎、白羊羔求婚等风俗。鲁迅旨在通过民俗批判国民性,而沈从文却极力塑造着古朴雅致的人性美。他们对待民俗态度的差异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种不同的风格态度为后代的作家创作提供了新的切入角度和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2.
达斡尔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物质生产活动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族性格烙印。俗话说"百里不同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达斡尔族人受到居住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生产民俗活动也显示出各自的差异。本文以生活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登科村的达斡尔族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物质生产民俗。  相似文献   

13.
<正>作者塑造了许多男性人物。他所宣扬赞美的男性人物,都是具有反世俗的、良好品质的人物。他们都聪明正直、勤劳朴实、诚笃耿介、孤□不苟、风流洒脱、慷慨好义、纯厚深挚。《水莽草》一篇塑造了一个反对世俗损人利己、坚持仁爱、勇于斗争的祝生的性格。开篇介绍水莽这种毒草,误食水莽草的鬼,俗传不得轮回,必得找了替代,始可超生。  相似文献   

14.
作为俄罗斯最具影响的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得到了俄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一直以来,俄学界对他作品的广泛研究充分证明了其思想的价值,但俄国内学者对别尔嘉耶夫是否是哲学家评价不一。为了理解这一悖论的本质,文章从表述形式和智识内容两个角度及两者关系来对别尔嘉耶夫的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行走俄罗斯     
俄国朋友奥列格 他与我的俄罗斯之行分不开,我的俄罗斯之行实际上是奥列格式的访问。 我们是2002年10月16日从华沙赴莫斯科开始访问俄罗斯。大概这是最小的一个中国作家访问团,两人,还有一位是湖北作家协会的副主席韦启文先生。没有随行的翻译,在国内与俄方联系好了,由接待方找一个翻译。 下午两点过了边防关,走出俄罗斯机场的出口。一群接机的都举着牌子在等人。老韦推着行李车,我在人群中来回探看,没有接我们的牌子!这下子麻烦了。我们不懂俄文,也  相似文献   

16.
程朱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性人物,对"理"这一概念作了深入探讨,并以"理"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贯通天人之道的庞大哲学体系;柏拉图作为西方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所提出的"理念论"对整个西方哲学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然余音尚在。对二者作比较分析不仅可以知晓其理论的异同之处,也可以从中窥探中西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析柳宗元的人格与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不仅是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个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丰富感情的普通人。沿着他的诗文去探索其人格和性格,或许可以从另一角度增加对他的了解。 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气质、性格、能力等因素。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既受时代、民族文化、阶级等社会因素影响,又取决于自己独特的心理素质和生活经历。因此,就生活在同一民族文化氛围的人讲,其人格总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柳宗元也是如此,在他身上,既有儒家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又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人和熊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熊被视为森林的守护者和力量的象征。俄罗斯人相信,熊能够给人们带来勇气和力量,同时也有一些关于熊的神话和传说流传至今。因此,俄罗斯人对熊有非常特殊的感情,甚至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熊”的形象在中俄两个民族中产生的文化伴随意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该文以语言文化学为视角,探讨词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文化伴随意义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文献整理法、文化阐释法及语料库等大量搜集“熊”的相关语料,对汉语和俄语中“熊”的文化伴随意义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巴金印象     
101岁的巴金总有一天要走的,但是大家却数着日子为他祈祷,愿巴老 能在这世上多生活一天。巴老说,他是为大家而活。的确,巴老在病床上活 得太辛苦了。巴老曾在致冰心的信中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 暗中,我们放心了。”这样的话也是我们想对巴老说的。 “鲁、郭、茅、巴、老、曹”曾经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而并称, 而到现在,巴老更加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但仅此一点却无法涵盖和 解释巴老在当下文学界内外的巨大影响和崇高的威望。正如鲁迅已经不仅是 中国文学的旗手,更是民族性格和意志的标志一样,巴老是作为民族良心和 品质的旗帜而被人们所崇敬。 作为直接在“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一代知识分子,巴金的作品《家》曾 得到当时进步青年的热烈反映,无疑,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优秀作家之一。 实际上,巴金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的整个20世纪,由于他很长时间生活在 中国主流文化圈里,因而他的生活注定要与整个国家的时代风浪休戚相关。 作为最后一个离世的“五四”一代人,巴金留给中国社会的不仅是他的作品, 更有值得这个民族记取的教训,以及“说真话”的决心和行动。  相似文献   

20.
作家王跃文是当代官场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地还原了官场生态,塑造了大量典型人物。他在小说中大量地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展示官场中一些极其细小的细节,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官场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和生存状态,塑造了一群在道德良知与权力利益之中挣扎的人物形象,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权谋诡诈的官场亚文化,更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意识之下,一批被腐蚀的官员们理想的堕落和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