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廉洁文化内涵的梳理,分析廉洁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精神内涵的契合之处,从园林整体布局、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匾额楹联等多个角度,探讨廉洁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物质形态。文章认为,古典园林中的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等理念体现了廉洁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园林主人也通过园林空间营造,将廉洁文化赋予园林布局、建筑、景观等元素之中。深入挖掘古典园林中蕴含的廉洁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丰富廉洁文化的传播载体,也可以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性,推进廉政建设。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廉洁文化与古典园林之间存在密切内在联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往往会迎合主人的心理追求,凭借环境要素,构建建筑与文化的空间关联性,匾额便是这种人居意识的物化体现.江西丰城白马寨明清古建筑群现存大量匾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赣中地区民居建筑匾额文化的突出代表.以白马寨为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展开,横向维度进行文化释义和类型分析,纵向维度探究匾额...  相似文献   

3.
作为特殊文化形式的石碑,不仅浓缩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哈尔滨文庙石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是哈尔滨文庙的历史见证。爱国将领张学良撰写的《哈尔滨文庙碑记》和张景惠撰写的《东省特别区创建哈尔滨文庙碑志》,记载了修建哈尔滨文庙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宝贵的史料档案。本文主要对哈尔滨文庙石碑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措施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4.
徽州楹联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反映着明清时期徽州的文化审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及价值追求。本文从徽州楹联的具体实例入手,主要对徽州楹联的文化审美、思想精神、实际效用三重价值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梳理、提炼,并提出徽州楹联价值传承的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5.
匾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它以书法为载体,融装饰、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建筑的显要位置上,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匾额又和名人名家联系在一起。因为匾额的题写一般都由名人或名家担当,人们在欣赏建筑风貌的同时,再欣赏名人或名家遒劲的书法,严谨的辞章,无形中又让建筑物本身产生了名人效应。匾额,还记载着一段段历史、述说着一个个故事,甚或民俗民风、典章习俗,它是一部很好的历史教材,是多学科研究的物证。下面笔者谈谈三块名匾的故事,也许能为匾额文化的篇章增添一…  相似文献   

6.
文庙(也称孔庙、夫子庙)是儒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传统儒学教育的理想场所。沧州文庙应充分挖掘孔庙内涵,举办专题陈列、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加大活动宣传力度,探索多种方式传播弘扬优秀儒学文化,实现自身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漳浦祠堂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祠堂这个文化载体溯本追源,可以了解每一个姓氏的渊源,宗族的迁徙、兴盛与衰败,闽台之间的同根同源,还可从中研究古代的建筑风格,雕刻、绘画、文学等艺术。本文就漳浦祠堂的兴盛、风水文化、建筑文化、匾额文化、堂联文化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艾珺 《文化学刊》2012,(4):186-189
清代以来,宋人的诗句“愿读人间未见书”成为门楣匾额、书籍标题等多处采用的名句,广为流传。那么,何谓“人间未见书”,又有谁敢自称“曾读人问未见书”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探索贺州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保护与传承历史内涵与传统风貌可持续发展保护理念,对贺州市保存较为完好的西约街、河东骑楼街、黄姚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论述贺州市历史街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保存状况、历史、文物及艺术价值。通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对贺州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松花砚是清宫御用砚,是北方名砚。松花砚在经历清代的兴衰、民国的沧桑和新中国的建立至今,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松花砚文化内涵,本文主要探讨了松花砚的非物质文化、松花砚的物质文化和松花砚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出于对文庙存在模式与社会功用的反思,上海文庙洒扫局在国民革命前夕就提出了改建公园以开放文庙的设想,其中隐含着将儒家文化传布民间的意念。国民党政权接掌上海后,在新生的国民政府志在推进社会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民间各方与市政当局共同筹划,终将上海文庙改建为民众教育馆并使之公园化。其实施过程中渗透着革命青年与文化耆旧的观念冲突,也交织着教育局与工务局的理念博弈。伴随着社会革新的期待与国难深重的刺激,文庙改制最终走向了培养公民品格与传扬国家意志,在固有场域下承载起了全新的社会内容,亦由此重塑了民众的期许与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地名是地域的一种语言文字代号,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清代南疆契约文书中的地名便是南疆多民族文化的反映。本文通过对清代南疆契约文书中的地名分析,揭示清代南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乘车离开喧嚣的都市,穿过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山林,在湖南大学校园的深处,现出一片典雅端庄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作为文物保存下来的岳麓书院。走近书院,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文化气息。这是一个纵深多进的院落,主体建筑呈中轴对称布局,轴线上座落着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讲堂居于轴线中央,两旁排列的是斋舍、祭祀专祠等,气势恢宏而壮观;院内精致的廊台亭榭,在桑槐松竹的映衬下,更显得端庄风雅;更有那座座斑剥残蚀而益显苍劲的刻碑,傲然地向世人展示着书院历史文化的积淀所有这些,为书院营造了一种庄严神逸、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14.
陆陇其是清初著名理学家,被人称为"醇儒",是清代第一位配祀文庙的理学家。陆陇其力倡程朱理学,反对阳明心学,主张躬行实践,其理学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界也异常活跃,涌现出大批著名学者、理学家,而陆陇其则是第一个被清政府准许从祀孔庙的理学家。其中缘由不仅仅是陆陇其承继程朱理学,更为重要的是清廷需要为汉族士人树立榜样,而陆陇其及其学说主张则适应了清初政治文化环境,利于统治者教化人心、维护封建统治。除此之外,积极入仕、自身学术成就、广大士人的认可也是其能够从祀孔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连晨希 《文化学刊》2023,(1):223-226
祭祀礼仪作为“五礼”之首,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价值。祭祀活动就是通过具体的礼仪形式来表达祭祀者的诉求。在清代,采用的是满洲祭礼和汉族祭礼并行的模式,满洲祭礼的全族性与平等性,无法像汉族祭礼那样彰显皇权至尊。清代满洲祭礼发源于满洲民俗与宗教信仰,在入关之后,清代帝王在保存满洲民俗和宗教特色的基础上,对祭礼进行了改造,在皇太极于崇德元年(1636)称帝后,开始出现分流,部分祭礼向汉制靠拢。文章主要通过对满洲祭礼入关前后的缘起、收缩及流变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丰富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戴建陆 《文化学刊》2012,(5):158-161
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旅游事业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各级文献机构应重视地方文献开发,规划有地方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创建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加强口述文献的收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保存,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孔坵村位于临海市汇溪镇,位于羊岩山东麓,海拔400多米,原有村民上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不断有人外迁,现常住人口不足400,清代以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被誉为"临海东乡文化第一村"。孔坵村的整体建筑风貌基本保持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的特征,这些传统建筑依山势而建,连片成群,与周边山水和谐共存,石砌、木雕、灰塑、墙绘工艺精湛,用材考究,凝聚了近现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台州传统民居精巧典雅、粉墙黛瓦、色  相似文献   

18.
故居耐人寻味   无锡市新街巷30号是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的故居.故居小巷原名"七尺场",现统称为"新街巷".新街巷在标有"30号"门牌的一幢旧式民居左右墙角处,至今留存着"钱绳武堂"四个阴刻红字花岗岩界石两方.修竣的钱钟书故居粉墙黛瓦,竹丝镶门,是座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竹丝板门两侧,挂着一幅"文采传希白,雄风经射潮"对联,故居内所陈列的家具,均为清末民初的物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形制也按原样恢复.钱钟书就是在这座民居内度过了他的小学、中学时代.……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蒲松龄除文学家身份外,亦是一位推崇医德、博闻强记的民间医家,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医学著述。在其撰写的《聊斋志异》中不乏涉及中医知识和医药现象的篇章。本文将《聊斋志异》置于中医文化的视角下进行探讨,试图通过对文本和中医文化的交叉研究,深入挖掘蒲松龄的医学理念和价值观,加深对《聊斋志异》涉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期望以《聊斋志异》为例,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和阐释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东山岛地处福建东南端,与台湾隔海相望。自宋代以来,东山就成为两岸人民往来的交通要道和中转站。相邻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渊源,融通的文化血缘,难舍的血脉亲情、沟通了东山与台湾的密切联系。现在,东山岛仍保存着许多相关的历史遗存,这些历史遗存以特有的文化信息内涵和历史记忆向世人介绍东山和台湾血脉相连的历史往事。在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