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句诗,推开了杭州闹市中一座古宅的大门,听到了一个绵延400年的书香世家的故事。"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2020年7月初,北京大学寄语高考考生的这句诗在网上引来热议。这首诗的作者吴庆坻(读chi,1848~1924年),字子修,晚号"补松老人",杭州人。著有《补松庐文录》《悔余生诗》《蕉廊脞录》《辛亥殉难记》,参与过《杭州府志》《浙江通志》  相似文献   

2.
李广田作为乡土文学作家,其散文创作主题大多是民间风俗、人文风情,以及故乡风景。他的作品充斥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质朴,看似用词简单平实,但每一处都经过了精雕细琢。他在《画廊集》中收录了大量以赞美自然风光和抒写乡土情怀为主题的经典散文,如《野店》《画廊》《秋雨》《黄昏》等,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和大量的景色描写,寓情于景,使读者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对于故土的思念和情感的寄托。同时,《画廊集》还包含了许多对于人物的描写,如《记问渠君》一篇反映了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及底层劳苦人民的艰辛与无奈。而《画廊集》饱含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以及对自然风情的赞美和热爱,是现代散文殿堂中一条极具特色的乡村画廊。  相似文献   

3.
更正声明     
《文化学刊》2008,(3):191-191
本刊在2008年第2期第174页"文化纵横·学人笔谈"刊登的《春秋记感》一文,错把作者写成了刘立志。经查实,此文作者系北京日报理论周刊部李乔。特此声明。并为由此给李乔和刘立志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埃 德加·斯诺,一位著名的美国记 者和作家,传世佳作《西行漫记》 的作者。 南京大学教授汪应果认为: 有关中国的事情,常常要通过第 三只眼睛才能获得国际的承认。 在20世纪中国内战及抗日战争 中,正是斯诺通过他的《西行漫 记》,使世界了解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而了 解了红色政权……通过这些国际友人的第三只眼睛, 世界逐渐了解了发生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5.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6.
《大森林》     
正新书书名:《大森林》;作者:徐刚;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5月;装订:平装;页数:518页;语种:简体中文;开本:小16开本;书号:ISBN9787530216552,7530216554;条形码:9787530216552;品牌:新经典文化。作者徐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生态文学家。以诗歌、散文成名,传记文学、报告文学著  相似文献   

7.
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花落《聚焦》。该文作者通过采访三位媒体人,从他们眼里的电影《聚焦》折射出新传播时代的一种新现象。全文紧扣《聚焦》内容,贴近媒体现实,以媒体人强烈的职业情感,探究媒体融合中坚守与创新,读来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人民中国》创刊45年了,在500多期杂志中,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和世界中的中国的面貌,就像一幅幅画卷一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祝贺《人民中国》45岁诞辰,本文作者采撷薪中国发展进程的主脉,与读者一起回顾《人民中国》所记录的历史。本文载于《人民中国》今年第五期,在本刊发表时由编辑部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纳     
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在2014年第10期《新博闻鳌记亚者洲》刊论发坛的《20习1近2年平的年宣会传闭观幕和新闻观年》的一工文作中认,为并,全我面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在世界居于前列,但我国在作国;际对上20的1话1年语在权与此尚不相称,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现说突了出传不的开8个,难成以员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一个客观、充分、理性江的西认识省。出问版题集在团于公习近平所说的,缺少"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公范司畴、新中表国述"国。际我们习惯于将对内宣传的思维方式、语言、模式单简位单介搬绍到了对各外自宣"传方面,因而造成外宣整体上的成效有限。外验宣,的与成会功代主表要进在行于对于跨文化传播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而不应把外由宣国的务成院功新寄闻托于花大钱。总署于2006年开始  相似文献   

10.
《仪礼》的《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等篇有关于乡乐、房中之乐和无筭爵的记载,对三者的理解,学界自来没有分歧。最近看到《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目录有《周代乡乐考论》一文,从题目看,似乎作者有新见或心得,颇觉欣喜。但三读之后,相当失望,全文逻辑混乱,不知所云,甚至缺乏基本的常识。全文未作分节,但可约略分之为四部分,今依顺序简要评述如下。第一部分,作者征引了《仪礼》的《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郑玄、贾公彦的四段文字,作为全文论述的基础。这一部分属于纯粹的列举材料,最不应该出问题。但是,居然也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新六书简论     
许慎在《说文》里有关六书的论述,在其后的两千年里被尊为圭臬,影响深远。进入20世纪,学者发现六书说的不足,唐兰、陈梦家、裘锡圭先后提出了改进意见,建立了各不相同的三书说。本文作者不避谫陋,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把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适用于汉字型的文字;英文、日文的字母分不出三类字符。接下去在三类字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六书的构想,并对新六书做了举例说明。新六书就是独体表意字、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记号字。造字法研究汉字的结构类型。同一个字如果字形有变化,或者音义有变化,它所属的类别往往也会不同。我们希望新六书大体能适用于自小篆直到隶书、楷书的汉字形体,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余华"活着"美国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峰 《文化交流》2004,(1):71-74
2002年深秋,中国著名作家余华应邀来美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并且为配合《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英文版(兰登书屋出版)的发行,到美国东、西部普林斯顿、耶鲁、哈佛、柏克莱、杜克、纽约大学等20来所名校巡回演讲。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崛起的先锋派作家余华,至今已发表100多万字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等多国文字。美国“蓝登书屋”出版社是美国最有名的出版社,它第一次出版余华的著作就出了两本,这是比较少见的冒险行为,因为对美国读者来说,余华是位“新作者”,推出新作家要花很大气力。不过这也显示了“蓝登书屋”对余华作品…  相似文献   

13.
要重新理解和翻译像《道德经》这种已经常常传用并被译成了许多种语言的著作,乃是一种需要一定证据的难以办到之事情,因此我们就把L'·D·贝尔纳教授那句朴实无华而富有意义的话放在本书的开头当作解释:“在有所发现中的最大困难,不是在于进行那些必要的观察,而是在于观察理解中要摆脱传统的观念”(《历史中的科学》,柏林1967年版,第38页)。《道德经》对于每个认真研究它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发现。作者采用的那些概念显然都是可作多种解释的;作者本身几乎也是不知道的;在整部著作里就没有—“些专有名词和其他任何说明能使一种时间编排成为可能,因此该著作编写的时代就只能按照文体标准(但是原稿和构想就不一定非在同一时期不可)近似地确定在某某“世纪”,也即确定在公元前第三世纪、第四世纪或第五世纪。这些客观困难还要包括翻译者在某种程度上要依赖于汉语注释家,而汉语注释家本身又跟他们时代的神秘主义宗教思潮、儒学思潮、新儒学思潮、法家思潮和其他流派有着明显觉察得到的依赖关系,因此就会有意无意地歪曲或纂改《道德经》学说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4.
言论集纳     
正作;对2011年在"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冯现峰突在出发的表8于个《成红员旗文稿》2014年第6期的《美国官方话语的江对西外省传出播版战集略团》公一文中认为:如果说,美国官方话语对外传公播司战、略中对国美国国际的出国家利益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话,那么,该单战位略介的绍三了大各环自节"值得中国细细琢磨和借鉴。其一,中国的官验方,话与语会在代"表国进际行道义"问题上应该表现出更大的"政治自觉性"由。在国运务用院当新前闻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2,(3):60-60
孙建国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善恶因果报应把行为善恶与其祸福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即使不愿意为善者也会在这种强大的道德压力面前产生道德自觉和行善的动力。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体现了”德福一致”的原则,对形成一种好的道德风尚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当代社会突出表现为信仰的缺失与信仰的混乱。出现了旧的信仰的缺失与新的信仰尚未确立的断层,同时又存在着现代西方伦理信仰对中国传统伦理信仰冲击的局面,从而造成了伦理选择的困难以至于无所适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言论集纳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庆寺在《探索》2017年第6期刊发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路径》一文中认为:参与全球治理时,中国必须明确自己的大国身份,坚守自身发展中国家的属性。作为大国,中国要从普通的参与者、受益方向核心建设者转变,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在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增进国家利益,在国际事务中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今天的全球治理不是为了谋求国际谈判中利益的交换和平衡,而是为了维护人类共同安全,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秩序建构。其根本目标是推动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为此,中国应从创设国际新秩序、新规则和新行为模式的大格局着眼,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全球治理理念,并将其凝聚为有感召力的时代话语,用以引导今后的国际关系走向,抢占代表未来全球化发展方向的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