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毕淑敏小说内容平实、贴近生活,并且尤其关注儿童、女性、病人及军人等群体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意义。本文主要从人物特色、语言特色、题材特色及叙事特色等角度对毕淑敏小说创作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解析毕淑敏小说创作特点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的《受戒》采用疏散的结构、淡化的情节、月光般的语言以及地方志式的描写,处处透着一缕"轻逸",在20世纪80年代初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盛行时独树一帜。语言的轻松疏淡、小说中"水"的意象和人物情态的细致描写给"轻逸"插上了翅膀,使《受戒》里的庵赵庄乃至整篇小说赋有了诗意的情调和氛围,俨然一个桃花源。"轻逸"的形式与20世纪80年代特别的文化语境以及作家的人生浮沉看似相悖,实则隐伏"沉重"。  相似文献   

3.
戏剧独白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英美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当下,学界对英美文学中戏剧独白的研究日益深入。戏剧性独白不仅增强了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而且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贯穿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始终,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网络小说大多以"复仇"和"爱情"为文学母题,且遵循一定的创作模板。通过纵向比较,就可发现网络文学的创作模板,其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小说。塑造类型化、扁平化的人物,运用无稽和狂欢的语言来迎合大众心理和大众情绪。但值得注意的是,创作模板的滥用会抹除文学的创新精神和价值,使创作成为工业生产,最终会造成"过剩的文学"和"稀缺文学性"反差鲜明。本文将通过具体作品为例,分析网络文学的内容、创作模式和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小说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特点。本文在女性哥特视域下解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女性人物"映映",揭示女性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文化夹缝挤压下导致的压抑、隐忍、沉默、失语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了解映映这个典型的华裔女性从最初的压抑与隐忍到沉默失语的活人"幽灵",至最终的"林间守候"这种哥特式的抗争,完成了她震撼人心的自我主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李志宇 《文化学刊》2023,(8):188-191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作者的价值取向。从它的语言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从文学形式以及艺术审美上可以对小说进行传承,还可以对当时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意识流小说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的语言特点是它的陌生化,这种陌生化体现在他语言的自由流动上,语言的意识流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开拓性。以《尤利西斯》为蓝本来研究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旨在为深入研究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文坛大器晚成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书店》向读者展示了在英国当时的社会图景下,文学文本是如何诠释历史长河中的片段的。本文旨在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通过女主人公经营书店的经历,解读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对话关系。因为文学文本是一种话语,与政治、宗教、经济都有着对话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特殊经历和现实的碰撞,以及在碰撞之后人物对生活的顿悟都是本文考量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1847年小说问世至今的一百七十多年中,《呼啸山庄》与评论家联袂而至。从遭受冷落到被视为最震撼人心的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其经典化无疑与评论家的参与密不可分。评论家的参与使艾米莉其人其作的精神内涵不断被挖掘与提升。从历史方面看,其经典化过程是一个从文学的边缘到中心的移位过程,这对重新认识文学经典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惜别》是一部以青年时期的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其是太宰治受日本内阁情报部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为宣传《大东亚宣言》中的"独立亲和"而创作的。小说在人物设置、情节设计上难免留下政治痕迹,本文主要从"忠义一元论""大东亚主义""独立亲和"三个方面解读了《惜别》的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1.
《中性》是美国知名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代表作,获得了2003年的普利策小说奖。作者从中性人卡尔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一段希腊裔祖孙三代的家族史,将性与性别的主题贯穿整部小说,直面乱伦、性别混杂、身份危机等伦理和现实问题。本文将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女性主义中的性别理论分析这部作品,围绕性和性别两方面,对人物伦理身份的构建的影响展开讨论,并由此挖掘作者在小说中渗透的浓厚的人文道德关怀和文学教诲。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她共创作了11部小说,均是描写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生活。这些小说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与人物描写,把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生活与白人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当时生活在美国的黑人在文化冲突下的心灵困境,引发了社会对黑人生存现状的共鸣,从而奠定了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组合。《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罪与罚》构成了一个人性与兽性交织的伦理作品,分析该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有助于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肖江虹是近年来创作成就较为突出的青年作家,源于肖江虹对底层的独特感悟,他的小说写的几乎都是农村,写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虽然偶尔也会写到城市,但人物都是城市边缘人,肖江虹的小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代底层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兼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是19世纪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在英美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探讨《呼啸山庄》中英美文学的宗教化特征,从环境描写和人物情节塑造两个角度进一步展开分析,以期通过文学作品更好地了解英美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6.
广西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弄泥小时候》是她重新寻找自己文学根脉的尝试。这种文学自觉与不断的艺术追求,让她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了一种诗意的童年生存状态,展现了壮族的民俗文化风情,丰富了现代儿童文学舞台上乡土儿童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京味文学语言是方言入文的产物,其总体风格统一但特点各异。本文重点分析老舍、邓友梅和王朔三代京味小说代表作家的京味文学语言特点,并探讨京味文学语言风格及特点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共同的语言风格是京味文学自成一体的基础,而不同的语言特点则是京味文学发展演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废都》彰显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在物欲冲击下的逃逸与迷茫,它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等古典主义的写作手法进行构架,使得小说具有民族性的本土特色。同时,作者又赋予小说颓废、虚无、悲剧、荒诞、个人主义等现代小说的色彩,使其具有世界文学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9.
张学昕 《文化学刊》2012,(6):173-176
苏童是一位始终在写作上保持唯美品格的作家。这种唯美品格主要在于他的写作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苏童的大量小说文本,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构成记录南方文化的细节和数据,成为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南方、记录人类的心灵史。这些有关南方的记录和想象充满了诗意。苏童不仅给人们讲述了迷人的故事,同时也给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捍卫了小说文体在文化上的尊严,并使小说神圣起来。  相似文献   

20.
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甜牙》讲述了女间谍塞丽娜的故事,文本中充盈着时政与文学、女间谍与青年作家、善意的欺骗与真挚的爱情等情节,笔者意图站在人性伦理与道德情感角度来分析主人公塞丽娜的一生。小说中改变塞丽娜一生的主要人物分别是塞丽娜母亲、塞丽娜情人托尼·坎宁、甜牙资助对象汤姆·哈雷,笔者拟从这三个人物入手对《甜牙》中人性的伦理道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