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初期,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浪,这些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流民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造就流民构成和就业困难的原因,可更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流民问题产生的背景。本文即主要分析都铎时期英格兰出现流民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日朝鲜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族集团,其身份认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移民小说《弹球盘》,以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建构过程,从在日朝鲜人身份危机的产生、身份追寻中的困惑、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三方面分析这一群体无法回归祖国也无法融入新环境,在边缘境地不断挣扎,又在此过程中不断寻求自我身份回归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3.
库切的小说《耻》以时间为线性结构,围绕主人公卢里教授及其女儿露茜的耻辱而展开,小说的空间流动与人物的身份建构紧密相连,展现了后殖民时代、后隔离时代白人种族的身份问题和生存状态。本文试从空间角度探讨《耻》中的空间流动与置换,以及人物身份的建构,以揭示主人公卢里教授和女儿露茜的身份认同和身份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个人、企业乃至社会对翻译的便捷性需求进一步提高。历经半个多世纪,机器翻译蓬勃发展,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拍照翻译的诞生进一步提高了机器翻译的便捷性。本研究以英国布克小说奖获得者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2018年出版的小说《唯一的故事》(The Only Story)一书为文本,用手机拍照翻译,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其翻译的准确性与人工翻译的差距,探讨拍照翻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研发部门提供详实的数据,并据此论述翻译教学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潘玥 《中国名城》2020,(4):34-44
在乡村振兴的目标下,建成遗产该如何保护和存续在许多国家均是难题。通过追溯英国处置乡村中的风土建筑这一建成遗产的重要组构部分的整体特点,对其价值认知、保护历程及规划体系的形成,进一步结合科兹沃尔德乡村保护案例的规划政策分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英国风土建筑保护的策源力。即包括贵族乡绅在内的精英阶层对乡村自然景观营造和保护旨趣一直有其社会传统性;赞美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者进一步通过包含风土建筑在内的英国风景建构为英格兰的民族身份认知物;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生地,较早开始对工业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后果进行反思,保护乡村的建成遗产及其整体环境作为善性立法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的体现,并较早地通过制度建立被纳入正当化、合法性的保护框架中。最后指出英国社会普遍达成的有关风土建筑及其文化地景整体性保护的共识与规划制度的配合是英国乡村大范围的建成遗产能够被成功保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16-18世纪,英格兰人的名字共享惯例发生变化,以教父教母名字给孩子命名的比例下降,以父母名字给孩子命名的比例上升。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英格兰社会的变迁。宗教改革导致教父教母地位随之下降,受此影响,以教父教母名字给孩子命名的比例因此下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密起来,父母的角色日益重要,以父母名字为孩子命名的比例因之上升。社会流动加快也是英格兰人名字共享惯例发生变化的一个诱因。  相似文献   

7.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杰"之一,其独特的移民身份和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成长环境,使石黑一雄的小说带有天然的"跨文化"基调。在石黑早期作品中,他时常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他的"故乡"日本。但在出版于2000年的第五部作品《上海孤儿》中,石黑却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了20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的"上海",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上海形象"。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入手,分析石黑一雄笔下"上海形象"背后所体现的"东方主义"与作家个人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代表的"汉写民"小说,试图以汉族作者身份虚拟少数民族视角,构建故事话语层和内容层的整体圆满。然而,迟子建无意识带入的汉族文化视角已然将少数民族故事"景观化"。纠正浮躁,促进民族文化天然融合,才是"汉写民"文学的题中正义。  相似文献   

9.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其作品千姿百态,获得了诸多奖项。麦克尤恩后期的小说逐渐转向对现实主义的回归,大胆展现英国社会风尚和历史文化。《追日》是其21世纪的经典力作,既保留了英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要素,对社会的"恐怖"和"病态"进行揭露,同时又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了其现实主义新的元素,为人物、环境细节的真实刻画增添了批判色彩,其写作手法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实验革新。  相似文献   

10.
"英国遗产"是英格兰文化遗产的核心管理机构,近10多年来,英国遗产颁布了一系列回应气候变化的历史环境保护建议,成为2010年3月23日新颁布的"规划政策声明5:历史环境规划"(PPS5)之基础。它重申需保护历史环境,不断降低传统建筑能源消耗;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使用任何再生能源技术,均应保证对历史环境干扰降低至最少。从1997年英国遗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首个研究成果"风暴之后"入手,通过分析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地位,梳理处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英国历史环境保护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作为《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次要人物,汉族教师楚雁潮身上所承载的多重人物身份,对小说丰富内涵的剖析有着重要影响:就时代身份而言,土地革命时期的战乱带给了他沉痛的身世创伤,这种体验又在之后被扩大,让他成为当时环境的受害者;就社会身份而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挑战传统伦理的爱情经历,丰富了他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特质,彰显了他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与传承;就民族身份而言,他的宗教叛逆行为在狭义的"博雅"宅与广义的穆斯林群体两个层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伊斯兰文明的解构与重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西湖小说以浓郁的地域空间色彩独树一帜,是运河孕育的硕果。运河新建或重塑了西湖小说兴起的地理空间、小说作者的流寓空间、小说文本的叙事空间与小说作品的传播接受空间。杭州是一座运河之城,奠定了西湖小说兴起的地理基础;因为运河交通便利,南宋初年大量的说话艺人和明清时期的许多小说家寓居杭州,成为西湖小说兴起的关键因素;运河参与建构了丰富、立体的西湖小说叙事空间,成为叙事缘起与原点,在串连故事场景、绾结叙事线索、拓展叙事场景、复制"老地方"的怀旧空间、贯通和整合叙事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运河还为西湖小说创造了优越的传播条件,提供了大量的接受群体。这些对加强中国小说史的时空形态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们对于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的重视程度不高,这不仅是因为小说中出现的乡村人物带有很多城市的印记,还因为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明清小说"乡村描写"多是对人性的反思,对乡村审美意蕴认识的深化,从小说中的"乡村描写"可以折射出创作者的思想身份和立场。  相似文献   

14.
拉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拉祜族最久远、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拉祜族文化记忆确立和巩固了拉祜族的文化身份。着眼于云南在新时代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拉祜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以拉祜族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形象为切入口,对拉祜族代代相传的集体知识进行分析,系统地解读拉祜族文化身份内涵。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形象成为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通过活态传承,拉祜族实现记忆重塑,结合时代条件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仪式存储和激活民族记忆,增强主体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正人物名片当代著名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得主。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俄罗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33种语言。其中《解密》英文版入选"企鹅经典"文库,是中国首部收入该文库的当代小说;2014年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小说";2015年获美国C A L A最佳图书奖;2017年被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为"史上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暗算》和电影《风声》,是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的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6.
李红燕 《文化学刊》2014,(6):112-116
通婚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个人身份地位"进步"的阶梯。任璧莲的小说不仅反映了通婚的政治功能,还揭示了通婚所导致的社会性别身份错位和遗传基因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说明一代人的通婚并不能帮助华裔重构种族身份,表达了作家对华裔在当代美国的种族身份地位和政治诉求的理性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小说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特点。本文在女性哥特视域下解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女性人物"映映",揭示女性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文化夹缝挤压下导致的压抑、隐忍、沉默、失语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了解映映这个典型的华裔女性从最初的压抑与隐忍到沉默失语的活人"幽灵",至最终的"林间守候"这种哥特式的抗争,完成了她震撼人心的自我主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绛红雪白的花瓣》被称作是米歇尔·法柏最具有野心的一部小说,米歇尔·法柏以男性的笔触细腻地构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身份。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从二分化的女性身份、牢笼中的女性身份、从属男性的女性身份三个部分探索小说中女性身份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8月5日至8日,英格兰乒乓选手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访华团来到浙江宁波,进行了为期4天的交流访问。今年1至2月份,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在英国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期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朵红牡丹铺出的文化新丝路,在宁波与英国城市间含苞绽放,展示美丽。  相似文献   

20.
《换位》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戴维·洛奇的重要小说之一,是其"校园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各种时代主题。本文尝试对小说《换位》写作手法进行篇际互文性研究,从篇际互文性的转换方面和链接方面来分析小说《换位》的篇际互文性艺术,以此来加深对该小说的语言艺术和社会涵义的赏析和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