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6至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西传欧洲的历程也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被解读为没有宗教信仰、无神论的文化,形成了所谓的16至18世纪欧洲的"中国无神论"。探讨"中国无神论"的思想根源离不开当时欧洲社会历史的宗教属性,不同的认识产生于中西传统宗教文化关于宗教信仰认识上的差异,进一步表现为中西宗教文化传统对有神论与无神论认识上的差异,其根源为基督教一神论传统教义的绝对排他性。  相似文献   

2.
十六世纪到明末的一百多年间,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沿着印度洋新航线来到中国,中国人因此开始了直接接触和认识欧洲的历程.本文梳理明季中国人对于欧洲史地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四国形象的最初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明季中国人欧洲认识具有"新知与讹误相混杂"、"疏离西方宗教神学"以及"沉湎于传统帝国最后的文化优越感"等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一百五十余年间,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传入欧洲,都是经过传教士来实现的。但是,它们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却不相同:前者在中国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而后者却在欧洲掀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思想革命。考察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16—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把大量的中国知识和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但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国热”急剧降温,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大失光辉,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原本就不像耶稣会士们所说的那样,人们是受了他们的欺骗和蒙蔽。其实,耶稣会士传到欧洲的中国消息和中国文化是相当真实可信的,反映了明末和康、雍、乾时期的中国现实。但是从乾隆后期起,中国封建社会已从高峰走向衰落,弊病和败象逐渐明显,特别是与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处于劣势。政治腐败,思想保守,与外界交往十…  相似文献   

5.
在中世纪的东方游记中没有任何一本游记的影响能和《马可波罗游记》相媲美,《马可波罗游记》的魅力何在?为什么它在中世纪牵动了那么多西方人的心?我们必须将其放在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历程中加以考察。 同时,在今天我们讨论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时,也必须了解这本游记对欧洲文化所产生的长远和持久的影响,必须了解这本游记对欧洲人的东方观所产生的无法估量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成效卓越,但同时现代性危机日益突显。此时,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启蒙任务:一方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启蒙思想进行深刻反思与批判;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资源,以儒学补充启蒙的先天理论缺陷,同时以启蒙推动儒学的现代转化,最终实现二者的对接和融合,完成中国启蒙本土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儒学对东亚现代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儒学本身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东西方学者讨论的热点.当代新儒家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立场上,力论儒学的价值及其复兴的希望,无疑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注入了生机.但问题在于,儒学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力感,以及儒学与近代历史的纠葛,仍然是困扰着学术界的根本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点文化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儒学前景与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儒学前景与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赵吉惠儒学乃人类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之一部分,儒学价植与中国现代化有关,儒学前景与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有关。脱离中国历史、文化看不清儒学,不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难以发现儒学价植,只有站在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的大背景,才...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思想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儒学自孔子创立,两千年来不仅发展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根基,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深刻地根植于我们脚下生生不息的土地,成为中华儿女世代绵延的思想印记。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当下和未来的振兴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西方小说叙述惯例是"从中间开始",中国传统则是"从头开始".这不是小说技巧问题,而是中西审美文化差异使然.西方惯例是西方"征服自然"文化传统的审美表现,而中国惯例则是"顺应自然"文化传统的审美表征.随着文化传统的变异,惯例也可以自行解构.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处于历史断裂时期。各种思想纷纷登场,将欧洲卷入巨大的知识论争的漩涡。托马斯·曼在《魔山》中将来自不同民族、种族、文化传统,怀抱不同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的人汇集于魔山,使得传统与现代、理性与非理性、宗教与人文、东方与西方之间相遇并交锋,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图景与精神样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步入近代之前呈现出较明显的稳定性。但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西方文化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主要对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方式和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历程,并概括出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主要由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构成。在文化方面,提出“六艺论”,认为在所有的学术中,惟有儒学真正圆满地体现和代表了人类学术和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其他学术不过儒家六艺的流失而已。故此他主张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包括西学。在哲学方面,提出“义理名相论”,于本体论主张理气一元,心性一元,于认识论主张知行合一,性修不二。马一浮是民国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为阐发儒学精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新儒学思想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 40年以后 ,中国被迫打开国门 ,卷进世界大潮流 ;西方文化涌进中国 ,中国的经济、政治被迫改变 ,思想文化也随着发生变革。近二百年来 ,向西方学到不少东西 ,有我们本来缺少、需要的 ,也有不少是西方列强硬塞给我们的 ,选择的余地不太大。新中国以后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 ,我们主动地、有选择地引进外来文化 ,从生活文化 (衣、食、服务等 )到观念文化 (文学、哲学、艺术等 ) ,有的在中国生了根 ,变成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回顾新中国五十年来的经历 ,值得认真总结。面向 2 1世纪 ,我们的思想文化界要赶上世界新的进展 ,与世界发展同步 ,我们…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外销绸既洋溢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审美趣味,又散发着西洋异国情调,不仅柔曼华美,而且也是18世纪、19世纪中西海贸背景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相遇和对话。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自古便是国际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动脉。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  相似文献   

16.
华夏文明五千年,儒、道、佛等文化"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儒学充当了制衡和导向的角色。西方文化引进国门,与中国文化有融合,有冲突。多元制衡应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目前,儒学的现代意义问题又成为学术界的一大关注热点,人们试图通过弘扬儒学来振兴中国文化,并解决价值失范、道德沉沦的问题,这种想法反映出一种良好的愿望。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如下问题却缺乏冷静而深入的反思:儒家文化究竟为什么成为两千年间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当今社会,儒学得以成为主流的那些支撑因素是否还存在?儒学中有没有可以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今天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儒学?另外,西方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以来的新的思考方式与儒学是否真的具有相通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应该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魏大锅 《文化交流》2014,(12):74-77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国建交50周年纪念.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和思想交流源远流长.来自法国的思想对近现代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法国为中心的17至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继往开来,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彻底改变了欧美,整个世界至今都能感受到启蒙时代思想家们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孔子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儒学创始人,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中的地位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中国学者有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中研华创 《职业圈》2011,(25):76-77
在中国引进西方的管理思想的过程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创立者或者实践者来到中国更多地是传播。而对于中国的管理现实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现实对接,也许更能代表一种传播的诚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初上当受骗所研究的施密茨博士,希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有进一步了解,著名国家专家刘伟见先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