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旧《唐书》对颜师古的名、字记载不同,学界沿袭两书,至今歧异。明代朱由镐、清代顾炎武均曾注意到这一问题,然持论相反。现笔者据颜师古本人奏表及其子颜扬庭的奏表、颜氏墓碑等史料记载,结合古代礼制及颜氏三兄弟的命名规律,论定颜师古名师古字籀。《旧唐书》盖因袭旧史未加考辨致误。  相似文献   

2.
郑孟晴 《文化学刊》2023,(9):239-242
文人与琴一直是一个中国画中永恒的主题,明代画家杜堇的《文君听琴图》中描绘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遇的场景,男女主人公通过屏风相隔又通过琴声相连,其“琴挑”的主题,与明代民间盛行的《西厢记》中的莺莺听琴的场景有着相似之处,以此探寻明代以前“听琴”图像这一母题内在含义的变化与明代文人爱情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阿蔡的琴缘     
一位学习西洋乐器出身的女子,同时走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道路,并薪火相传,成了浙派古琴的后继之人。知道蔡群慧其人,是因为读了她的关于学琴、爱琴的文章—《琴缘》。文章落笔娟秀,细腻描述了她拜浙派古琴大师姚公白先生为师的经历,以及她对弹琴这件事的见解。旁人告诉我,她秀雅脱俗、待人亲和,被音乐圈子里的人昵称为"阿蔡"。为了读懂阿蔡的琴缘,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日下午,在浙江昆剧团的小楼中,我与她见面。因缘:从大提琴到古琴叩门,"请进"。  相似文献   

4.
杨同桂的《沈故》是其撰写《盛京疆域考》后剩余材料集成,因而呈现了庞杂而零散的特点。《沈故》共205条,除了大量的地理故实记载外,还记录了清代盛京地区风土民俗事象,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俗观念等。《沈故》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清代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现象,对当下民俗事象起源与流变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琴赋是中国古代音乐赋中的重要门类,自汉至清历代不绝。汉魏六朝是琴赋的发轫期。此时期的琴赋数量众多,文采斐然,但皆为体物之作,旨在客观真实地描写古琴,具有固定的创作程式,陈陈相因,渐趋僵化。唐代是琴赋的新变期。较前代琴赋而言,其新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吟咏对象从单一到多元,创作主旨从体物到言志,赋体从骈、散到格律化。而唐代琴赋具有借题发挥、寓意遥深的特点,是典型的说理言志之作,与汉魏六朝琴赋及唐代其他乐器赋大异其趣,颇为独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根源是科举试赋制度在中唐的确立,同时也与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据的崇高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郭江龙 《文化学刊》2012,(6):181-183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演变至明代,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阶段。宋代士人好谈心性,讲究义理之学;清代学者则黜虚崇实,重考据之学。明代处于学术理念全然不同的两个时代中间,在学术发展理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明代史学的研习可探清自唐宋以来学术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可达“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谢国桢云,“有明一代,史学最盛,若焦骇之《献征录》、王世贞之《四部稿》、何乔远之《名山藏》、郑晓之《吾学编》,恢弘典则,蔚为巨观。”而清代以降,学者对明代史学甚为贬低,尤以四库馆臣之流。厚诬明人,多有訾议,但闻明人史著,多有“明人恣纵之习,多涉疏舛”之语,诸如此议不可谓持平之论。  相似文献   

7.
廖晓晴 《文化学刊》2010,(6):146-151
郝浴是清初东北著名文化流人,曾因揭发吴三桂而被流放到辽宁。在流放辽宁的22年中,他自强不息,在铁岭创办了银冈书院,成为辽北地区传播先进中原传统文化的中心,并培育了大批人才,为清代辽宁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通过翔实的史料,对郝浴本人及其所创办的银冈书院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希望以此来推动清代辽宁流人文化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类姓登科考》,清初盛子邺编辑,是一部重要的明代科举文献。它不仅简要、系统地记载了明代两万四千多名进士的姓名、户籍和科甲状况;而且对出自同一家族的进士皆详注其亲属关系,对官至高级和重要职位的进士还详载其字、谥、官号。为今人研究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尤其是社会流动状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古怨》是现存最早的歌词与曲谱兼备的琴歌作品。从文学方面看,整首琴歌几乎每句句末都以仄声字收束,句中情感迫促处采用入声字;句式长短参差,单字句和双字句间杂出现。从音乐方面看,在复原的"侧商调"基础上,姜夔运用古琴复杂的指法表现出多变的音色,以配合情感的表达。姜夔通过将文学与音乐精心结合,充分表现了他忧国伤时和借景怀人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10.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0,(4):157-160
梁玉绳《史记志疑》是清代研究《史记》的一部佳作,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此书的形成大量借鉴了明代学者的汉史的研究成果,凸显了明代学人对《史记志疑》的巨大影响,全面深入的研究,梁玉绳对明人汉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批判,对于进一步挖掘《史记志疑》的学术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韩梅  韩锡铎 《文化学刊》2012,(1):152-155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年间派人到益州(成都)雕版《开宝藏》时起至清代,用雕版印刷出版的大藏经有15部。在15种大藏经中,最有特点的是《嘉兴藏》。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嘉兴藏》是我国用雕版印刷出版的最有特点的大藏经。  相似文献   

12.
清代陵寝在继承和发扬明代“陵制与山水相称”经营理念的基础上,营造出与山川形胜完美结合的皇家陵寝建筑群,作为清代皇家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宗室、公主园寝从陵寝制度中逐渐独立出来,专指皇室宗族内有一定爵位的贵族墓葬。清代宗室、公主园寝实物庞大,京津冀地区爱新觉罗支下亲王、郡王有迹可循的宗室园寝计81座,公主园寝27座,是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实例,明晰清代园寝制度的历史沿革是对皇家陵寝制度有益的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艾珺 《文化学刊》2012,(2):184-185,194
历来文士讲究"雅兴"、"雅趣"。清代诗人查为仁(1695-1749)《莲坡诗话》有云:"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烟酱醋茶。"查氏此诗前半部分说的便是所谓文人雅趣,后半部分显然是世俗生活俗务"开门七件事"了。元杂剧《刘行首》戏文有道,"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吴廷燮所编著的《明督抚年表》是研究明代督抚相关问题的重要参考书。该书全面梳理了明代督抚置罢、更替、生平简历以及在任事迹等史事,且列出了所选用史料的出处。然而,受时代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该书难免在史料搜检和征引审核等方面存在一些讹误。今对中华书局魏连科点校本《明督抚年表》校补九则,以期对该书修订再版和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近读黄爱平新作《朴学与清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 1月版 ) ,收获良多。清代朴学又称考据学 ,学术界曾作多方面探讨 :哲学史界对皖派宗师戴震等进行过深入研究 ,如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便是其一 ;史学界对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亦曾作广泛讨论 ,部分成果收入中国历史研究会主编《嘉定文化研究》 ;有关清代朴学的论文也时有所见。然而 ,对清代朴学进行整体探研的专著尚不多见 ,笔者目力所及 ,似只有庞天佑所著《清代考据学研究》、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等少量成果问世 ,至于将朴学置于学术史与社会史的双重视野下加以探…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贵德地区包括今天的贵德县、尖扎县和同仁县的大部分地区,清代贵德地区包括今天的贵德县和尖扎县。明清时期的贵德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由于当时政策的实施,大量的内地居民迁徙至此,从而带来了以"江左"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族融合,贵德地区的移民文化从"江左"文化与当地原始文化的二元对立形成了二郎、文昌、龙王、道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本教多种文化并存的独特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17.
"盛""衰"之辨是清初词学的重要话题,清初各词派围绕词史发展的"盛""衰",讨论了三个核心问题:南北宋何者为"最盛"?明代是否词的"中衰"时期?清初词坛之"盛"是否真正的"盛"?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各词派深化对词史的认识,也让他们在同一问题上展开思想交锋,促使他们对词的体性作进一步的思考,对清初词的创作作进一步的反思。这些"思考"和"反思"的结论在后代便成为新词学建构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灵感植根于清初山东特殊的文化生态。以《聊斋志异.鬼哭》为例,其所反映的谢迁之变是清初山东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而《鬼哭》的取材和描写方式说明蒲松龄不仅关心本土社会现状,而且关注不同社会群体面对这一事件的不同立场。小说对来自多阶层的话语形态的展示表现出作家对所处地域文化生态的多层次、多向度性有着富哲理性的洞察。这个看似简单短小的作品能艺术化、文学化地呈现作者的上述现实感悟和哲学思考,故而有其独特的文化含量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珏 《文化学刊》2013,(6):159-163
北宋张有《复古编》所谓规范小篆字形“走”,有悖金文字形,而且-9人奔跑时的手臂动作也不相符。元代小篆“走”绝大多数承张有写法,明代基本承元代写法,清代随着文字学研究的深入才逐渐回归正确写法。  相似文献   

20.
金华市西部浙江金西经济开发区托管的汤溪、罗埠、洋埠三镇,历史上保存下来许多别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如寺平村、中戴村、上境村、派溪李村、堰头村和汤溪镇的城隍庙等,其建筑门面上的砖雕装饰,在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有着极大的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仅寺平村保留着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砖雕民居就有千余间,建筑面积总计3万多平方米,特别完整的传统建筑和文物古迹有79处。其中有宗祠、传统民居、厅堂府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